汉史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新探 内容 提要:学术界受《汉书》的误导,常把“秦汉”并称,不妥秦、汉之间,应有“后楚、楚汉战争”;两汉之间,应有“新、更始之乱”等时期《汉书》还从古为今用的角度,全面作伪董仲舒传,编造汉武帝尊儒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事实上,汉武帝尊儒是“绌抑黄老崇尚儒学”;并且崇尚的儒学是《七经》,不是仅仅《五经》;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孝经》,不是《公羊》;《公羊》、尤其董仲舒的《公羊》学是武帝时期滋生酷吏的温床同时,对学术界常说的“汉承秦制”也要正确理解等关键词:后楚 新 《孝经》 汉承秦制 现在,学术界经常把两汉合称为“汉代”,一谈 中国 史也经常说“秦、汉”,本文的题目就是沿用了这种说法不过,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在一定意义上是可以用的,但作为 科学 的 历史 研究 则不可取同时,两汉史研究,侧重点应在西汉,因为西汉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稳固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对后世 影响 极大这里想就两汉史、主要是西汉史研究中的几个重要 问题 谈点新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能把西汉与秦代直接相连吗? 现在,学术界常说“秦、汉”在现行学术界的所有中国历史年代表,如《简明中外历史辞典》、《新华字典》、《辞海》等所附录的中国历史年代表,以及《中国历史纪年表》等专著,都无一例外地将西汉与秦代直接相连,以《简明中外历史辞典》附录的中国历史年代表为例(1):秦 公元前221——前206 汉西汉 公元前206——公元25年东汉 公元25——220年 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欠妥。
第一,这不符合历史事实《史记》等史籍告诉我们:秦二世时,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失败公元前208年,另一义军首领项梁、项羽在薛地立战国时期的楚怀王孙心为王,仍号楚怀王,得到了各义军的支持后来楚怀王迁都彭城(今徐州市),命各义军攻秦,并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2)公元前207年,刘邦最先入关此时秦二世胡亥已被赵高害死,赵高立秦始皇长子扶苏的儿子子婴为帝,子婴虽除掉了赵高,但无法抗拒刘邦,只好奉玺迎降项羽入关,由于他实力最强,刘邦只得妥协项羽杀子婴等后,焚秦宫室,尊楚怀王为“义帝”,接着裂地封王,其中封刘邦为汉王,他自立为西楚霸王由此可见,秦亡后,中国建立的第一个新政权是“楚”,应叫“后楚”,而不是“汉”后来,项羽旋即害死“义帝”,企图自己称帝刘邦对项羽没让他“王关中”早就不满,自己也想争天下,就以为“义帝”报仇为名,便同项羽展开了“楚汉战争”经四年大战,刘邦取胜,于公元前202年称帝就是说,在西汉与秦之间,还有个“后楚”和“楚汉战争”时期 第二,各中国历史年代表对此的说明都不确应当说,各历史年表对此都有说明,如《简明中外历史辞典》附录的中国历史年代表的注释1说:西汉“包括公元前206年——前202年楚汉战争。
3)这里,它只说了“楚汉战争”,没有提到“后楚”政权,不妥 第三,造成这一错误的原因应当指出,在司马迁的《史记》的历史年代表中,“后楚”政权是有一席之位的如《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的序说:“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於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於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可见,司马迁是承认“后楚”的存在的,但他没给“义帝”专门作“传”——“本纪”,而是给项羽作了“本纪”不过,从班固的《汉书》起,在历史年表中,就再没了“后楚”的影子,他把西汉的起始年代一下子便定在了公元前206年,与秦直接相连可见,这一错误主要是班固造成的 第四,秦与西汉间的历史年表应怎样编制?笔者认为,应把“后楚”政权加上去,再包括“楚汉战争”秦 公元前221——前206年后楚 公元前206——前205年楚汉战争西楚霸王、汉王等 公元前205——前202年西汉 公元前202——公元8年 第五,“后楚”政权的历史意义1、我们必须明确,是“后楚”亡了秦,而不是汉刘邦虽先入关,但亡秦的时候,他只是“楚怀王”的一个将军,后来才被项羽封为“汉王”的2、“后楚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霸 时代 ”。
义帝”是皇帝,项羽是霸王,天下的实权掌在项羽的手里3、只有承认“后楚”的存在,“楚汉战争”才有客观基础,刘邦是从“西楚霸王”项羽的手中夺取的政权4、“后楚”在政体上,一反秦政,搞的是彻底的分封制,而且是异姓王分封制,这种分封制已不再适合中国古代封建 社会 ,这是“后楚”和“西楚霸王”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转贴于 二、能把东汉与西汉直接相连吗? 在现行的 中国 历史 年代表的简表中(详表和《中国历史纪年表》专著等除外),东汉与西汉是直接相连的,如上引《简明中外历史辞典》附录的中国历史年代表即如此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也欠妥第一,这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在西汉与东汉之间,有个王莽建立的“新”政权,“新”政权之后,就是刘玄、刘盆子建立的更始政权等这一点是没有异议的www.LWLM.com编辑第二,不能把“新”从中国历史年代表的简表中抹掉1、“新”是继西汉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统一政权2、“新”是中国古代首次外戚篡夺国家政权成功的典型3、“新”也是中国古代首例和平政变成功的典型4、“新”还开了中国后来政变“禅让”的先河5、“新”政变后,曾得到朝廷上下、全国上下的一片欢呼6、“新”政变后曾实施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很值得 研究 ,应从中吸取失败的教训。
7、“新”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是有贡献的,中国古代经学的古文经如《周礼》、《左传》等,就是此时被正式立为“经”的第三,各中国历史年代表的简表对此 问题 的注释均不确如:《简明中外历史辞典》附录的中国历史年代表注1说:西汉“包括……公元8至25年王莽篡夺后的新朝4)《新华字典》附录的《我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的注2说:西汉“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9年——25年)王莽时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农民政权公元23年,新莽王朝灭亡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5)应当说,王莽的“新”是公元8——23年;其后为更始时期,更始是承“新”祚的政权,更始是多个政权并存时期,而且更始又包括刘玄和刘盆子两个政权;刘秀称帝虽在公元25年,但打败更始、承“更始”之祚是公元27年所以,东汉建国应为公元27年,而此前的公元23——27年应为“更始之乱” 第四,造成这一错误的原因笔者认为,造成这一错误的原因,主要还在班固,班固在《汉书》中,没给王莽以皇帝的地位他对王莽的传记,用的是“传”,而不是“纪”——皇帝专用的传记另外,《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他只关心东汉史,将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为东汉的开端,忽略了东汉应承“更始”之阼问题和此时仍为多个政权并存的时期。
这样,王莽的“新”和“更始之乱”就被一些一般研究者缺省掉了 第五,西汉与东汉间的历史年表应怎样编制?笔者认为,应把“新”政权加上去,再包括“更始之乱”西汉 公元前202——公元8年新 公元8年——23年更始之乱刘玄、刘盆子、刘秀等 公元23年——27年东汉 公元27年——220年另外,笔者曾多次对中国古代历史年代表提出过商榷,如对宋代的历史定位问题等(6),这里不妨归纳一下,画个总表,全面表述一下我对中国古代历史年代简表的新看法:夏 约公元前2100——约前1600年商 约公元前1600——约前1028年周 约公元前1028——前843年春秋周、十二诸侯等 公元前843——前453年战国齐、楚、燕、韩、赵、魏、秦等 公元前453——前221年秦 公元前221——前206年后楚 公元前206——前205年楚汉战争西楚霸王、汉王等 公元前205——前202年西汉 公元前202——公元8年新 公元8——23年更始之乱刘玄、刘盆子、刘秀等 公元23——27年东汉 公元27——220年三国魏、蜀、吴等 公元220——265年西晋 公元265——316年南朝(东晋、宋、齐、梁、陈等) 公元317——589年北朝(北魏、北齐、北周、隋等) (272年)隋 公元589——618年唐 公元618——907年五代六朝五代后(梁、唐、晋、汉、周等) 公元907——1276年六朝(大理、辽、宋、西夏、金、蒙古等) (369年)元 公元1276——1368年元季南北朝南朝(明、大顺、南明等) 公元1368——1644年北朝(北元、蒙古诸部、后金等) (276年)清 公元1644——1840年转贴于 三、关于汉武帝尊儒 问题 再探讨汉武帝尊儒,既是汉史 研究 中的大事件,也是 中国 史研究的的大事件。
我在多篇论文中,已阐发过主要观点:汉武帝尊儒应叫田蚡“绌抑黄老崇尚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是学术谎言”(7),《天人三策》是班固的伪作(8),田蚡的“绌抑黄老崇尚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反思的基点(9),等这里想接着再探讨几个问题 第一,班固对董仲舒传的全面作伪班固对董仲舒传的全面作伪,不仅表现在《汉书董仲舒传》中,而且贯穿了整个《汉书》《汉书董仲舒传》的作伪,主要表现在《天人三策》上,《天人三策》是班固从汉武帝时期搜罗的三篇与董仲舒思想相近的对策,拼凑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