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故居的导游词(7篇)

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9.35KB
约12页
文档ID:600592746
故居的导游词(7篇)_第1页
1/12

故居的导游词(7篇) 目录 第1篇胡雪岩故居的导游词 第2篇有关鲁迅故居的导游词 第3篇介绍胡雪岩故居的导游词 第4篇北京鲁迅故居的导游词 第5篇阎锡山故居的导游词 第6篇鲁迅故居的导游词 第7篇蒋氏故居的导游词 第1篇 胡雪岩故居的导游词 各位游客你们好: 现在大家来到的是"江南药王'胡雪岩的故居胡雪岩名光墉(1823-1885)杭州人因力助左宗棠有功受朝廷嘉奖,封布政使衔,赐红顶戴、紫禁城骑马除经营钱庄外兼营粮食、房地产、典当还进出口军火、生丝等后又创办胡庆余堂国药号成为富甲一时的红顶商人 胡雪岩故居建于同治十一年(1827)占地10.8亩,建筑面积为5800多平方米宅内有十三楼,建筑构思巧妙,芝园中的假山参照了杭州飞来峰的形势;建筑工艺精致,砖雕、木雕、石雕、灰雕无品不精;建筑用材讲究,大量选用紫檀、楠木、银杏、中国榉等高档木材全宅铜铸件就重达10余吨,竭尽豪华,堪称清末中国巨富第一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胡家子孙将故居抵债给他人,解放后又曾做过学校、工厂和居民用房。

因缺乏保养,建筑日渐破败,1999年-xx年底,杭州市政府拨款,由杭州市文物保护所完成了故居的修复,于xx年1月20日正式对外开放 故居大门外的这条石板古巷,原为元代省府宝藏的所在地,因此取了一个象征财富的街名叫"元宝街'故居总平面呈长方形,内部分为三条轴线;待客议事的中轴区,芝园观赏游玩的西轴区,生活居住的东轴区进入正门,穿过门楼,来到轿厅,此'亭为中轴区的第一进,是客人停轿等候的地方厅上所挂的分别为'奉扬仁风'"经商有道'、"乐善好施'、"勉善成荣'"承恩天赐'五块牌匾,其中"勉善成荣'匾是同治皇帝所赐的御匾厅中还象征性的陈列了两座清式的轿子 走过轿厅正对面是一座雕刻精美的砖雕门楼,上刻"修德延贤'意在勉励后代我们向右拐,参观一下东部生活居住区,穿过明廊暗弄,来到融冬院,俗称花厅1,这是当时私下称的"角落里的姨太太'住的地方,庭院空间虽不大,但造园手法高超,小桥流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与融冬院相连的是颐夏院,又叫花厅2 ,厅内陈设的家具精致舒适,厅外环境优雅看过了两座花厅,穿过一个小门,沿曲廊来到鸳鸯厅,此厅因南北建筑结构不同,故称鸳鸯厅厅后天井有聚宝盆图形的鹅暖石遗址。

鸳鸯厅的北面为清雅堂,面阔7间,俗称新7间楼上原为胡家子女居住,楼下为胡家宴请宾客的地方我们现在从这个门洞出去,来到"和乐堂'俗称老7间,它是住宅区中的主体建筑据记载胡雪岩有13位姨太太,为了方便与各位太太会面,并避免她们之间的醋意,想了一个好办法,安装了当时西方最先进的通话设施一座大德律风,用十三根电线通向各房,只要认定门子,就可以召唤各位太太,声音清楚,省去了不少口舌,在和乐堂现在还可以见到当时的铜管和铜线,一楼7间现用琴、棋、书、画修饰其内 我们现在到的地方是"楠木厅',俗称边厅,建筑全部用楠木构筑,大家在这里可以嗅到楠木特有的香味,堪称厅中的精品据说这是当时深得胡雪岩宠爱的"螺蛳太太'住的地方楠木厅的对面是小厨房,陈设有灶台和厨房必备用具,还有灶神参观完生活居住区,我们又回到中轴区,进入第二进院子,走过照厅,正厅百狮楼就在眼前,此厅是待客、迎宾、议事的主要活动场所,又是胡雪岩母亲与大太太居住的地方,是全宅最重要的建筑因原来有100个紫檀磨成的狮子装饰栏杆故称"百狮楼'这里的砖细墙有葫芦形、梅花形、立体几何形、圆形、方形、长方形、菱形等多种形式全国少有 走出正厅,西侧便是西轴线观赏游览区的入口处,上题"芝园'时胡雪岩为了纪念父亲胡芝田而命名的。

沿石阶而上,首先来到的是"影怜院',现在厅内装饰有仿当时日本定制的水法塔灯和英国人送给胡雪岩的两面大镜子,和与它相邻的是荟锦堂,楼上称御风楼,此楼是全园的制高点,站在楼上全园的景色尽收眼底沿西边回廊,我们来到了洗秋院,俗称花厅4胡雪岩当年建成芝园时,专门请了杭州的文人雅士来赏鉴标题,时值秋天,隔扇上装有五彩玻璃以蓝绿色调为主,这种气氛把秋天的气息清洗的一干二净,因此就有了"洗秋院'这个名字 在洗秋院的北面为"锁春堂',意在把美景留在院内,自成一统现在已辟为茶楼,是观景品茗的好地方芝园的中部为主体建筑"延碧堂',因材料全部选用鸡翅木故又称红木厅,站在厅前露台上隔水相望,只见对岸一座大假山造型奇特据记载当时胡雪岩认为原来所堆的假山太呆板,请了当时名满京师的造园名家伊芝重新设计,伊芝几易其稿都不能使胡雪岩满意,后来经一仙人指点去灵隐寺前飞来峰住了1个月得到了灵感,设计了现在的这座假山的图纸,终于让胡雪岩满意,又请了杭州的工匠魏实甫、冯凝、程欢、蔡荣庄四人负责叠造,历时两月完成,其中的假山溶洞堪称国内最大的人工溶洞 参观完芝园,最后让我们从芝园东北角的原门进入中轴区的第三进院落,这是一个二厅一庭的园林型院落,东西两厅因四面开窗、格扇和八角形门洞,可以四面赏景,因而叫做"四面厅'。

天井内用不同颜色的鹅暖石仿遗址的图案铺成聚宝盆、元宝和铜钱的形状,象征财源广进的意思至此,我们已参观完了所有的景点希望能给大家带去美好的记忆 胡雪岩故居导游词 第2篇 有关鲁迅故居的导游词 各位游客,欢迎你们参观绍兴鲁迅纪念馆绍兴是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灵,群星灿烂,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13岁时,祖父因科场贿赂案下狱,父亲周伯宜因此一病不起,从此家道中落,饱受世态炎凉鲁迅18岁那年,毅然“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先后去南京、日本学习1909年夏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等地从事教学工作和文学创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享年56岁 鲁迅一生有1/3以上的时间是在绍兴度过,他不仅在故乡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而且还进行了他初期的教学实践、文学创作和社会革命活动故乡的生活经历不仅对他的思想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今天我们要踏着这位伟人的足迹,寻访他的故园。

现在我们来到鲁迅先生的出生地——鲁迅故居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周家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座屋宇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鲁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今天我们能有幸看到这原汁原味的鲁迅故居 这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原系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这间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鲁迅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绍兴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备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两支高大的橹是大船上所用,而那两支小的是乌篷船上用的桨轿子是陆上交通工具,其中轿杠系鲁迅家原物 从右侧门进去,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绍兴俗称天井,这里原来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他的继祖母蒋氏则摇着芭蕉扇一边打扇,一边给小鲁迅猜谜,讲“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鲁迅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后来,他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

穿过桂花明堂,便来到鲁迅的卧室1909年夏,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从杭州回到故乡,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这间卧室是当时他在绍任教期间的卧室兼书房鲁迅常常在这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文言文小说《怀旧》就在这里写成卧室里陈列着的铁梨木床是当年的原物 穿过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拾阶而上,东首前半间是当年鲁迅家吃饭、会客的主要活动场所,绍兴俗称“小堂前”鲁迅在绍任教时期,经常在这里接待来访的朋友和学生客厅的右上角那张皮躺椅是鲁迅父亲用过的当年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发后,鲁迅的父亲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后就一蹶不振,郁郁寡欢,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缠身后被庸医所误,年仅36岁就去世从此鲁迅家也就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少年鲁迅饱受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丑恶,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走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面试网 ) 与客厅一板之隔是鲁迅母亲的房间南边那张八脚大床是鲁迅的母亲——鲁瑞睡过的原物东边这张小床是当年鲁迅的弟弟周建人睡过的床 靠窗桌子上陈列着的是鲁迅母亲做针线活用的物品。

鲁迅的母亲鲁瑞是绍兴乡下安桥头人,性格和善而坚毅,以自修达到能够看书的文化水平鲁迅对他的母亲很佩服,曾经说过:“我的母亲如果年轻二三十岁,也许要成为女英雄呢鲁瑞确实是一个很不平凡的母亲,她培养的三个儿子被现代文坛称为“周氏三杰” 小堂前的西边是鲁迅继祖母蒋氏的卧室这位继祖母性情开朗,讲话幽默风趣,经常给侄孙辈讲故事、猜谜语,鲁迅对这位继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鲁瑞卧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灶间,也就是厨房在厨房正前方的这座绍兴旧时大户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是根据当事人回忆复原的,灶壁上绘有祈福避邪的图画和文字北面墙上的菜罩是当年鲁迅家的“忙月”章福庆亲手制作的原物章福庆有时将儿子运水带来帮忙,并与鲁迅结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鲁迅和运水第一次见面就在这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就是这个运水让鲁迅认识了一个在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年,鲁迅在创作小说《故乡》时,把运水作为模特儿,塑造了“闰土”这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后面这三间是鲁迅家存放稻谷、农具的地方,右边这间是章福庆的住所,中间是通向百草园的过道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园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园”,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是一个普通的菜园,是当时新台门内十几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

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在百草园内嬉戏玩耍,夏天在树荫下乘凉,秋天在泥墙根一带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鸟对于百草园,鲁迅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文中他无限深情地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百草园就是鲁迅当年笔下的景致鲁迅12岁时被家人送到三味书屋读书,不得不与他的蟋蟀们、覆盆子和木莲们告别,去全城最严厉的私塾读书下面让我们告别这里的一切,跟随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鲁迅故居出来,东行数百步,往南走过一座石板桥,从一扇黑漆竹丝门进去,就到了鲁迅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坐东朝西,原是寿家书房,鲁迅12岁开始到这儿读书,五年多的学习生涯,使他受益匪浅,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书屋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的匾额,两边柱子上有一副抱对:“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都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写何为“三味”,根据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回忆:“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其中醯醢是调味品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学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匾和图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