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主线一 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经历了“器物变革”“制度变革”“思想文化变革”三个阶段,学习的道路也经过了由英国→日本→美国→俄国的演变,这个过程中带有鲜明的挽救民族危亡、反侵略反封建的性质,每次发展都伴随着思想领域的交锋论战,并体现出内在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主线二 中共的三大理论成果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并中国化的产物,其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解决了怎样完成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问题(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邓小平理论解决了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解决了新时期的党建问题一、“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统治危机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3.影响: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二、“中体西用”思想1.内涵:“中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用”指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以求富国强兵2.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3.评价(1)积极方面: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冲击了保守的传统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一定的条件2)局限性:根本目的是维护中国固有的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三、维新思想1.背景:19世纪9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早期维新派主张从学习西方的科技转向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为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2.主张: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提倡西学,改革教育等3.影响: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四、新文化运动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主共和思想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2.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3.评价(1)进步性:动摇了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2)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片面化、绝对化;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1.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概述: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2)表现①第一次高潮:明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②第二次高潮: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兴办,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洋务派以“中体西用”的态度只关注西方先进武器及器械技术等,而未学习制度及思想③第三次高潮: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逐渐暴露,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3)特点: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各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4)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真题例证1] 西学东渐潮流下的维新运动高潮(2014·课标全国卷Ⅰ,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答案 B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1898年中国维新运动进入高潮根据材料梁启超“联合百余举人上书”,排除A、C两项;材料彰显新旧学之间的矛盾,但并非不可调和,排除D项;近万名举人强烈反对梁启超等人的提议,表明当时的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考向预测1] 西学冲击下的近代中国学术关于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发展,有人感慨,我们抛弃了“中学”中过去以“六艺”为核心、以“四部”为框架的学术分类体系,而代之以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一系列现代学科范畴这反映出( )A.近代中学发展缺乏稳固根基B.西学冲击了中国人认知思维C.中国学术分类体系渐趋成熟D.中国传统儒学发展陷入困境答案 B解析 材料并未提到中学发展的情况,故A项错误;“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是西方学术分类体系的表现,说明近代中国的学术发展受到西学的影响,故B项正确;“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是西方学术分类体系的表现,但并不能代表成熟的学术分类体系,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传统儒学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2.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主要原因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主要原因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主体,不可动摇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盲目自大;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维新派借用儒家思想,为我所用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康有为借孔子的名义从内部否定封建专制的合理性革命派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来建设新文化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救亡图存激进派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认为传统文化禁锢人们思想,应该革新袁世凯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辟的目的;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真题例证2] 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儒家经典的批判(2015·课标全国卷Ⅱ,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答案 C解析 《新学伪经考》倡导变法,对于统治阶级是致命的打击,因此才会遭到清政府禁毁,故A项错误,C项正确康有为把西方民主思想与儒家经史相结合,托古改制,利用孔子学说宣传变法,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故B、D两项错误。
[考向预测2] 维新变法时期的“古为今用”1896年,梁启超提出“今之西学,周秦诸子多有道之”;同时期的谭嗣同也认为“西法之博大精深,周密微旨,按之《周礼》,往往而合”据此可知,梁、谭二人( )A.传统思想观念仍然根深蒂固B.借肯定传统文化向顽固派妥协C.仍未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D.意在以复古手段谋求社会变革答案 D解析 为宣传西学寻找依据,并不是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可知,梁、谭二人肯定传统文化是为了宣传西学,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梁、谭二人已经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故C项错误3.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主要异同比较比较项前期后期不同点领导力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指导思想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列宁主义主要内容追求民主和科学,提倡新文学、新道德等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无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作用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准备相同点都通过著书立说开展文化宣传,同时都经过了长期激烈的争论;都是当时社会先进思潮的主体成分,都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认识[真题例证3] 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与救亡(2017·山东临沂高三质检)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行销达一万六千份,蒋介石是这刊物的经常读者,毛泽东自称受这期刊影响。
此刊畅销是因为其( )A.反映国共两党的心声 B.代表社会主流舆论C.启蒙救亡的爱国立场 D.指导中国救亡运动答案 C解析 新文化运动发起者的最初目的就是启蒙民众的思想,1915年的蒋介石和毛泽东都是爱国的进步青年,《新青年》杂志畅销是因为其启蒙救亡的爱国立场,故C项正确[考向预测3]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作用有专家指出,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于祖宗的文化遗产,无破坏之罪而有发扬之功他引导了一批年青学者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顾颉刚等史学巨擘就是在他直接影响下破土而出的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 )A.造成了文化断层 B.推动思想的启蒙C.促进了史学产生 D.承续了传统文化答案 D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积极作用,没有反映其造成了文化断层,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新文化运动对思想的启蒙作用,故B项错误;史学产生于新文化运动之前,故C项错误;从“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于祖宗的文化遗产,无破坏之罪而有发扬之功”,可知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文化有承续作用,故D项正确4.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几个特征(1)一个主题: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真理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双重性质: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救亡图存与反封建相结合3)四个阶段①从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仿制“器物”②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建立“制度”③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习“民主”“科学”④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马克思主义者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真题例证4] 内忧外患交织下的向西方学习(2013·海南单科,16)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答案 C解析 A项不能全面体现学习西方的发展过程,在学习西方之初不存在否定封建制度的问题,到了后期则超出了否定封建制度的范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中国学习西方还有更丰富的内容,如追求民主等,B项不能体现学习西方的整个过程;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结果而不是目的,D项错误[考向预测4] 20世纪初中国妇女争取参政权的斗争辛亥革命之后,一些知识女性认为“欲弭社会革命之惨剧,必先求社会之平等;欲求社会之平等,必先求男女之平权;欲求男女之平权,非先与女子以参政权不可。
她们以妇女参政团体为依托,掀起了勇争参政的女权运动这些现象反映了这一时期( )A.女性自主意识开始觉醒B.民主与科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C.民权观念逐步深入人心D.女性参政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同答案 C解析 本题题干反映的是妇女争取“参政权”的斗争,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是女子自主意识的开始觉醒,故A项错误;材料也反映不出当时民主与科学成为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当时女性参政未得到普遍认可,故排除D项短板25 理不清历史线索,时间节点模糊例题 (2016·新课标全国丙卷,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