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八: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 专题八 帅婷婷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西宁810008) 学号:20221013017 摘要: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两个分支学科,从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发展历程、近现代西方文化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发展历程、文化地理学研究进展等方面对此加以综述 关键词: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 1文化地理学 1.1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按照约翰斯顿在《哲学与人文地理学》中的观点,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向:一是研究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二是研究一定区域内不同文化要素之间空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第一个方向实际上是研究人地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改造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空间过程第二个方向揭示不同文化要素之间、文化区之间的空间关系作为人文地理学一个重要分支的文化地理学,按照通行的做法,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 文化景观是自然风光、田野、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道路以及人物、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
它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景观原意为风景、风景画、眼界等在地理学中,对景观有以下几种理解:一是某一区域的综合特征,包括自然、经济、人文诸方面;二是一般自然综合体;三是区域单位 (2)文化过程(cultural process ) 文化过程是指文化的产生、演进和扩散的过程文化过程反映文化发展的基本 规律,具有地域性、历史阶段性两大特点 (3)文化体系(culture system) 文化体系是指文化特质和文化复合体的组合文化特质是指文化的最小单元,即文化的某个项目相关文化特质的集合构成文化复合体而相关文化复合体集合起来,便形成一个文化体系 (4)文化区(culture region ) 文化区是指具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占据的地区文化区的概念是从文化的区域差异而来的,同一个文化区在文化上存在均一的共性,具有相似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复合体一般将文化区分为形式文化区、机能文化区(如行政区、经济区、教区等)两种类型 (5)宗教地理(geography of religion ) 是指研究宗教的地理分布、发源地、传布路线,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宗教对文化景观的影响。
(6)语言地理(geography of language ) 是指通过收集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要素空间分布的资料,编制语言地图,研究语言分布的地理特征,并由此探讨语言发展演化的规律方言地理的研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汉文学家扬雄编纂的《輶轩使者绝对语释别国方言》,不仅记录了自周秦至汉代各地方言的大量词汇,还对每个词汇出现的地区、使用区域的大小作了详尽的记述和比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方言地理著作 (7)民俗地理(geography of folklore ) 是指研究一定空间范围内民俗的起源、形成、传布和融汇过程中的地理因素、区域特征、发展前景及其对文化、经济环境作用的学科领域是民俗学与地理学相互交叉而形成的学科,属于文化地理学的范畴 (8)文化地图(civilization map) 文化地图是指反映文化、教育、科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的地图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文化水平状况和文化事业发展水平,是一种专题地图文化地理研究中的“一纵一横”约翰斯顿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分为两个方向,其一是研究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其二是研究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们将前一 类研究称为纵向研究,它是地理学的根本研究内容;后一种研究为横向研究,也是人文地理学独有的研究内容,英美多数人文地理学研究集中在后一类相应而言,在文化地理学中,既研究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也研究文化特质之间、文化区之间相互关系 进入21世纪一些英美地理学家发现,20世纪80~90年代,以英美为首的人文地理学研究有四分五裂的趋向人文地理学家,乃至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纷纷打起各自的理论旗帜,形成不同的学派或流派百花齐放的学术发展固然是良好学术生态的体现,但是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还需要统一的学术之根鉴于此,一些英美地理学家力图将实体空间研究与非物质空间研究联系起来,从而将地理研究队伍联合起来,例如城市地理研究中两者的整合这种努力的意义不仅仅是建立学科队伍的联盟,或者是对地理学综合性研究倡议的响应,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坚持统一地理学或地理学区域学派的观点 1.2近现代西方文化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1.2.1近代西方文化地理学的发轫 (1)[德]洪堡(1769~1859)德国自然科学家,近代地理学创建人之一他到过委内瑞拉、哥伦比亚、智利、秘鲁、巴西、古巴、墨西哥和美国,广泛观察自然现象和居民生活,采集了大量植物和地质标本,作了大量的考察记录、图表和日记。
其科学活动涉及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和生物学等各个方面,他把自然界视为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一个整体,对不同地域、不同环境的现象进行比较研究他称地理学为“地球描述”,目的是研究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关系和相互依存他注重野外观察和现象描述,因此其研究方法是经验主义的代表作是《宇宙》 (2)[德]李特尔(1779~1859 )德国地理学家,近代地理学创建人之一1819 年任法兰克福大学历史学教授,1820 年任柏林大学首任地理学教授在近代地理学中,他最早阐述了人地关系和地理学的综合性、统一性,并奠定了人文地理学的基础李特尔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应从观察出发,而不能从观念和假设出发,主张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布满人的地表空间代表作是《地学通论》 (3)[德]拉采尔(1844~1904 )致力于研究人类迁徙、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 是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首次提出“文化景观”的概念,认为“文化景观”是人类时期的历史面貌的写本,后来成为文化地理学最核心的主题他认为文化地理区域是能反映一个独特团体的、各种文化特征的复合体其代表作有《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 (4)[德]赫特纳(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近代地理学区域学派奠基人。
从学生时代起开始研究地理学方法论,1882~1890年两次去南美洲旅行考察,并继续研究地理学方法论后又曾到俄国、北非、亚洲等地广泛旅行代表作是《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系统地阐明地理学理论,中心思想是地理学的区域特性 (5)[德]施吕特尔(1872~1959)德国人文地理学家,景观学说的提出者之一1906年发表《人类地理学的目的》,首次提出“文化景观形态学”的概念,指出文化景观形态学和景观研究是地理学的主题 (6)[法]维达尔·白兰士(1845~1918法国地理学家,法国近代地理学的创建人他致力于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研究,认为地理学家的特殊任务是阐述自然和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他提出了“可能论”的人地相关论点,认为自然环境提供了许多可能性,而环境的利用则取决于人的选择其代表作是《地理学的独特性质》、《人文地理学原理》 1.2.2现代西方文化地理学的出现 (1)索尔与美国文化地理学的创建 西方文化地理学正式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其标志是1925年美国文化地理学家索尔发表《景观的形态》一书索尔继承了德国地理学家施吕特尔的思想,将“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概念引进到美国,主张用“文化景观”来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将景观看成是地球表面的基本单元,认为地理学应致力于探讨人类文化与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景观的形态及其变化,从而创立了美国人文地理学中的伯克利学派。
(2)二战后西方文化地理学的发展 最大的成就是研究区域的拓展,即从偏重乡村和历史景观的研究,发展到将城市作为重要的研究区域,揭示城市的人文空间 (3)20世纪后期新文化地理学的出现 新文化地理学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在80年代真正产生,其倡议者为杰克森(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地理系教授)等他们认为,文化地理学不能只关注“文化本身”,还应该关注“文化政治”,即关注政治事件产生的直接的前因后果新文化地理学是用一种新的方式理解地理学的文化进程,将注意力转移到以前很少被地理学家关注的社会生活领域,比如种族意识、语言在文化空间创造中的作用、亚文化的发展与维持、社会性别问题等新文化地理学的两个特点:一是景观分析的新视角;二是强调文化的空间性 1.2.3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 19世纪末开始,与文化地理学相关的西方文化理论逐渐传入中国,其中最重要的是“环境决定论”的译介和输入直到20世纪初,中国文化地理学主要是以翻译和接受西方地理学思想为主,同时一些学者进行了尝试性研究对西方地理学著作和思想的翻译,使得近代中国地理学家逐渐接受了西方学术分科体系,明确将文化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加以关注和研究。
当然,近代中国地理学家对文化地理的研究,有着自身的特色,他们不仅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而且侧重于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关于近现代中国学者对文化地理的尝试性研究,包括梁启超、李大钊、竺可桢、张其昀等人梁启超的论著有《地理与文明之关系》、《亚洲地理大势论》、《中国地理大势论》、《欧洲地理大势论》等;李大钊著《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竺可桢著《天时对于战争的影响》、《气候与人生及其他生物之关系》等;张其昀著《人生地理学》教材[1] 1.3文化地理学研究进展 1.3.1在科学的文化哲学指导下,提升学科理论研究 近年来,地理学界兴起了对地理科学的哲学反思认为:现代地理学的落伍根本原因是地理学的哲学贫困作为地理学新兴分支的文化地理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因而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必须重视文化哲学的指导文化是社会现象,对文化现象的认识实际上折射了人们的社会观与历史观没有正确的文化哲学指导,文化地理学的纵深研究与重大理论突破必然受挫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遵循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重点阐释文化的起源与本质、文化的结构与功能、文化发展与规律、 社会文化更新与建设等问题”可见,文化哲学的许多命题对文化地理学有着重大指导意义。
例如,文化区研究势必涉及文化起源问题,这既包括文化的发生,又包括文化的扩展、文化的继承和积累问题,而文化哲学中揭示的一般规律,如:人类通过劳动产生对自然界的超越从而创造了文化,文化差异最初是由劳动方式差异所造成的,人类文明时代中的文化首先在生产关系中得到极大丰富和深化,社区既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创造又是给人类施予全面影响的环境条件;文化的继承与积累都有形式上的多样性,同是文化的生命;语言与文字是最重要的文化传承和积累的手段和工具等等观点对加深文化地理学者对文化区的形成与类型认识都能提供有益借鉴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抛弃了骤热于50、60年代的逻辑主义思潮,转而兴起了实证主义研究思潮因而研究的具体问题如管理文化、服饰文化、茶文化等等不一而足,却对文化本质与规律等深层问题探讨甚少这无论是对文化学科还是其它相关学科如文化地理学的学科建设来说都是不利的20世纪末,我国文化研究转向深度的功能主义、新进化论以及文化唯物主义等理论,呈现良好学术氛围现在从哲学高度概括的文化本质“文化是人改造自然、社会及其自身的活动及其成果”将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化特征与结构,进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