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精品)社会的形成及其发展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0.50KB
约18页
文档ID:204023421
(精品)社会的形成及其发展_第1页
1/18

社会的形成及其发展□薛国中(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内容摘要]几十年来,我们的历史研究一直是遵循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 是按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规律运行的实际上,这是经 济史观近几年,学术界已有人对”唯物史观”提出质疑,认为把复杂的历史进程简单 化了历史科学的理论不是结论,而是观察人类社会历史的取向和视角,对社会历史的 研究应从多角度去观察事物具有多面性,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本文冒昧地试图从社会的角度来观察人类的历史发展,从而对某些历史问题有不同的理 解,兹就教于史界同仁[关键词]社会是人跌誦勺0和;科学倉谡剧珈;历史是A际埠览抚【作者简介】薛国中,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社会”是人们常见常用的一个词汇,它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很具体的存在,人们 生活其中,是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形式和方式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对“社会”本身应有 明确的认识,有必要了解它的形成及其内涵和演变过程)“社会”并非与人类出现的同时就存在的,其有一个形成的过程据近代和现代众多学者们的研究,最初的人类并不是群聚共处,而是各自孤立生活,所 谓“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即以个体形式自山行动。

17世纪英国学者洛克认为,原始人最 初是处在自然状态中的人,“尚未形成任何纽织川18世纪法国学者卢梭称原始人为“野 蛮人”,并认为这些野蛮人在完全脱离动物界以后,很可能冇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各自独立行 动,与其他动物尚无区别他说:“当人类分散在森林,与其他的动物杂居在一起时,他们 能取得什么进步呢?当时的人没有固定的住所,对彼此也没有相互间的最低需要,终其一生, 他们儿乎都难以遇到一次 “男人与女人的结合只是偶然的,这要视他们的偶然相遇、机 缘与他们的欲望而定这是一种纯粹的动物行为一口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两性就不会 再互相认识” “母亲一开始只是为了自己生理上的需要而哺育孩子”“当孩子冇了足够的能 力,可以自己寻找食物时,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离开母亲” “甚至孩子一口离开母亲,就与 母亲不再有关系” “如果说一个人需要另一个人……那可真的难以想彖”“野蛮人在森林中 游荡,没有工作,没有语言,没有房屋,没有战争,没有亲戚,他们既不需要同类……他们 也不可能与他人交流,因为他甚至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认识心许多人都说这是卢梭独白一 人在圣口耳曼森林中想象出来的原始人类的情景但是,即使如此,卢梭的想象也是有道理、 合乎实际的。

人是动物中Z—类,在其初期阶段,与其他动物一样,也能够各白独立生活时, 还无须群居英国历史学家汤I大1比认为,在社会形成前的人只能称为“半人”,而只有生活 于社会中的人类才可以称为“人”,“人类如果不生活在社会环境里就没有可能变成人" 人类最初的结合应该是天然的两性结合,这样的两性结合并不是稳定不变的,没冇纽成家庭 恩格斯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确认:山于男性的嫉妒和排他心理,阻碍家庭的建立所以他 断定:“脱离动物状态的原始人类,或者根本没冇家庭^也就是说人类在其初期不是以家 庭的形式生存、生活的,只能是个体独居,单独谋生家庭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才出现的,其间演化的情形就不得而知汤因比说「从 半人变成人,这个变化是在原始社会的环境里进行的关于这个情况,我们并无记录可 查,但是我们可以说这个变化比在文明社会的环境里所发生的任何一次变化都是更深刻 的一次变化,是一次更大的生长他认为,“原始社会一定有过早期历史旳人类从散 漫的个体到群居是一次深刻的变化,而且经历了可能是若干千年甚至儿万年、儿百万年据 美国学者员雷徳・戴蒙徳的研究,人类的出现大约在七百万年前到公元前一万一千年左右, 世界上一些地区才开始有“村社生活”,即才有群居枳。

其时间的跨度长达六百余万年之 久再从我国古迹发掘的成果来看,1927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洞发现的“北京猿人”, 只见单个人体,无群居的迹象为时距今六十九万余年其后于1929年在同一地区的山 顶洞一处发现了八个猿人的遗骨,其中有三个儿童,考古学称Z为“山顶洞人”,同时 同地还有许多动物化右,无疑这是一个人类群居体的遗迹,其时间距今五I•万年从“北 京猿人”到“山顶洞人”,其时间长达约二十万年之久人类只有生活在一处Z后,即 从自山个体形成为群居的联合体,这才产生社会其发展进程延绵如此长久是必然的, I大I为人类历史越古远,其进程越是缓慢,这是无可置疑的,经过相当漫长时间,才形成 了社会何为社会?古今学者们,在不同的时代,从不同视角,做出了不同的结论这是山于人 们对社会的认识有一个山浅入深的过程19世纪以前,只是把人类聚集生存就视为社会,或 简单地称为“群”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苟子就说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人 能群,彼不能群也血他所谓的“群”就是社会苟子的话也不全对,其他动物中也有“能 群”的亚里士多徳曾说:“在动物中,有些群居,有些则独居朋汤因比也说:“在人类 以外的高级哺乳动物中也有某一种社会的和纽织的生活。

曲至于它们为何群栖共处,这是生 物学家们研究的课题,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Z内但有一点应该明确:人是最高级的动物, 具冇最高的智慧,其智力Z高远非其他动物所能及恩格斯引用埃斯潘纳斯《论动物的社 会》中的话说,人类的“群是我们在动物中所能看到的最高的社会集团⑴人类的社会及 其发展,必然与其他某些动物的社会有根本区别这甲应当指出,有人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第二章的最后一段话即“代替 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门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 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山发展的条件”,简化为“社会是白山人的联合体”,以此作为是马克 思和恩格斯对社会的定义,并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马克思恩格斯不是在为社会下定 义,而是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把社会简单地定义为“聚集”是远远不够的,聚集只能说是社会的表象人类联合或聚 集成为社会必须有内在的凝聚力,否则这个群体是不牢固的,必然涣散无羁,以致终于消散 使这个群体要牢固不散的因索就是人们相互多方面紧密的联系,即相互关系,这是社会形成 的密码在这方面,徳国哲学家费希特说得比较确切,他在以《论学者的使命》为题的演说 集中说:“我们把理性生物(即人类)的相互关系叫做社会。

如果不预先假定在我们Z外确 实存在着理性生物,如果我们没有能够区别理性生物同所有英他一切不参与社交活动的非理 性生物的显著标志,社会这个概念是不能成立的 “人注定是过社会生活的;他应该过社 会生活;如果他与卅隔绝,离群索居,他就不是个完整的、完善的人,而且会自相才盾 ⑺美国科学家爱I大1斯坦也说:“对于个人来说,社会这个抽彖概念意味着他对同时代人 以及以前所有各代人的直接和间接关系的总和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著名的《历史 研究》中反复说道:“一个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人和人Z间关系的一个体系或者说:“社 会是人和人Z间关系的产物,而他们的这种关系的产生是山于他们个人活动范围的一致这 种一致把许多个体范围团结成了 一个共同范围,而这种共同范围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社 会无非是一个个人的关系网和另一个个人的关系网的共同基地社会不能脱离个人活动而存 在,至于个人,也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小美国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ollerstein)和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都说人类结合成密切关系而构成社会" 人类在生活进程中深深感到人与人Z间必须从各方面结成不可分离的种种相互关系方可持 续生存下去,这些关系可总称为“人际关系”。

我们之所以强调“人际关系”,是因为只右 这个关系是人类群聚不可驱散的向心力,山是而形成“社会”因此可以说,在人们相互联 系结成一定关系的群体ZF1,正是社会形成Z时群聚是社会形成的外形,人们Z间从多方 面所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即人际关系才是社会的内涵和本质社会的形成是人类出于整体生存的需要,即生命延续和发展的需要;人类若不以整 体的方式存在,就会逐渐消亡据此,社会是什么,显然可以这样冋答:社会是人类整 体存在的唯一形式,这个整体是山人们相互间密不可分的各种关系连结而成的人与人 Z间如果没有关系,就不能形成社会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这是社会的木质所在 因此可以简单地说“社会是人际关系的总和”,这就是“社会”的定义如果人际关系 遭到破坏,不加调整,社会必然动荡不安,需要适时地调整或改变不合理的关系,重新 纽合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状况,也可以说就是研究人际关系构成的状况,包括 它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人际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的,整个人类 社会的历史不过是人际关系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历史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曾经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 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山这话的意思是:一切社会关系总汇于人,或者说 人一身会集了种种社会关系马克思的话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如果人不具备社会的本质, 那只是“自然人”我们现在说社会是人际关系的总和,与马克思所说的人是“一切社会关 系的总和”并不矛盾,而是互为补充,各取不同的视角,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是从社会的视角看人;说“社会是人际关系的总和”,是从人的视角看社会完整地看,是 同一爭物的两面,不可分开;但二者亦略有区别,但必须以人际关系形成社会为前提,没有 人的社会性,也就谈不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相互关系是广泛的、多方面的,非只一端,交织成精密网络,社会就是这张精密 人际关系网络的总概念人际关系形成Z后,成为习惯,确定为制度;而“制度是人和人Z 间的表示非个人关系的一种手段这种制度无论是否形成文字,都是凭借群体力量对社 会每个成员具有强制性约束机制二)人类在自然中并不是强不可敌的,人在与猿分离后的野蛮时期,生存的自然环境极其艰 难,此即卢梭所说:“人们从自然中走出来,在强壮、灵敏方面都不如(其他)动物,但作 为一个整体,人的结构是最为冇利的⑴各类动物的繁衍ri益旺盛,生存竞争口益激烈, 人类承受着外界极大的压力日益强大。

不知经过了多少年,山于人类天赋理性(意识、思维) 的发展,逐渐认识到个体的力量非常有限的弱点,孤立生活的每个人,势单力薄,不足以抗 拒自然力量(包括其他生物)对他们的威胁,不能再孤立的生存下去,因冇聚集起来合力抗 拒外来压力的潜在需要用苟子的话说“人生不能无群“⑻人类祖先意识到,无论抵御外 来势力侵害,还是猎取食物,联合的力量要比单独个人强大得多、容易得多英国学者洛克 言道:“自然状态中,每个人单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提供足够的物质,以满足人类与生俱來欲 望,以维持人的尊严为了弥补人类在单独生活时必然产生的缺点和缺陷,人们就自然地走 到一起,共同生活妙就是说,为了生存,相互z间便逐渐结合起来,群聚共处,构成为 一个整体,联合行动,彼此协作,山分力变成合力,藉以适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 “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人类以一种总和的力量来克服生存的障碍,这就是人们群聚的 必然性,也是人类的天性,即每个人求生的本性,或如亚里士多徳所说:“人类天生就注 入了社会本能‘纳而这一点是经过了很长时间才有的认识,是人类“运用自己理性结合成 社会加)卢梭说:“人z所以合群,是山于他的身体柔弱 “如果每一个人都不需要别 人的帮助,我们就根本不想同别人联合了。

加恩格斯说:人类“为了在发展过程中脱离动 物状态,实现自然界中的最伟大的进步,还需要一种因索,以群体的联合力量集体行动來弥 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如=但是能否聚结以及如何聚结,取决于人类自身内部的因索人们联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其最早、最基本的因素,当时只有与生俱来的血缘关 系,是人类最初社会形成的基础和内在向心力,舍此无他在“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