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谈锡伯族贝伦舞的传承途径与意义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2.12KB
约7页
文档ID:226243730
浅谈锡伯族贝伦舞的传承途径与意义_第1页
1/7

浅谈锡伯族贝伦舞的传承途径与意义 付杨 谭雨旋【摘要】贝伦舞,是锡伯族民间舞蹈由于地域限制和文化冲击,贝伦舞发展缓慢甚至趋于停滞,其传承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基于對贝伦舞的调查和传承人的走访,阐述了贝伦舞的基本概况,提出传承贝伦舞的有效途径,并借以探究传承锡伯族贝伦舞的意义关键词】贝伦舞;传承;意义J616 A一、锡伯族贝伦舞基本概况(一)锡伯族贝伦舞简介贝伦舞广泛流传于新疆察布查尔县及霍城等锡伯族聚居地锡伯人称“玛克辛”和“贝伦”皆为“舞蹈”之意,前者指宗教、编创和外族之舞,后者则是民间舞的总称它是锡伯人的灵魂之舞、生命之舞其形成与锡伯族的人文地理、民俗宗教等息息相关,通过音乐、诗歌、服饰、雕塑等形式记载并流传至今二)锡伯族贝伦舞特点贝伦舞最初为独舞形式,后逐渐演变成男女对舞,现代常见的是集体舞形式并搬上舞台,使其更具艺术性贝伦舞的主要特征总结为“下身少步,上身多动,表演即兴”,前八个字即脚下的动作相对较少,上身动作繁多跳舞时身体重心放低,偏于稳健,舞蹈动作幅度较小但是过程中每个关节都在蓄力,手臂的活动刚劲稳健,观者也能感受到舞者跳动的力度和美感贝伦舞经舞台改编,观赏性和美观度增强了不少,但动作力度明显下降,缺少了锡伯族特有的民族气息。

而贝伦舞在男女双人共舞的时候也具有不同的特点,通常情况下是男子先独舞,而后女伴出场两人共舞时身体不能有任何接触,否则会被视作舞技低劣男舞者豪爽、强劲,而女舞者则柔和、优雅、妩媚因此男女贝伦舞还被称作硬贝伦和软贝伦表演即兴”是指贝伦舞的表演不受时间、地点和场合的限制,无论劳动间隙还是节庆、广场还是家院,男女老少都可以在东布尔响起的时候载歌载舞三)锡伯族贝伦舞分类贝伦舞有十余种,独立命名又互相关联,从贝伦舞的产生、创作和功能对其做出如下两种分类1.民俗生活类主要有行礼贝伦、拍手贝伦等这类舞蹈受日常活动的启发,结合贝伦舞基本动作逐渐演变流传行礼贝伦也称行礼舞,其表演背景就是在婚庆或迎宾等时刻,男女两人一组对舞,以行礼为重,脚下动作以踢踏为主,脚后跟先点的同时重心向上全脚再落地,左右脚相互交替,需要注意身体上下起伏不能太大,六拍节奏型,在第七拍行礼这种舞步自由、优雅,既显幽默又给人尊重好客的印象行礼贝伦流传至今还加入了藏传佛教和其他元素,如双手合十、敬礼等动作拍手贝伦又称拍手舞,此处“手”并不局限于手这个部位,它可以代表上身的其他部位,如拍肩、拍腿、拍臀、两人对拍等拍手贝伦节奏欢快活泼,三拍节奏型,前三拍主要以行进动作为主,之后一拍两次的拍手,即1234,但是第四拍的时候切分成了一拍两小节,所以舞者平时跳拍手舞喊的节奏是“123哒哒”,“哒哒”即拍手!2.模仿娱乐类主要有走马舞、蝴蝶舞、乌兰克等。

走马舞又称“着罗莫林”贝伦,主要模仿马的走步,手上加贝伦动作,节奏碎而快,展现了骏马疾奔的画面,轻快灵巧,极受锡伯族人喜爱乌兰克则是对动物模仿的舞蹈,也称“乌兰赫”或“仿形舞”乌兰克对舞者动作的要求更大,从臂部、腰部到腿部、脚部都需要大幅度的或摇或抖,且不能缺少相应的面部表情一段舞蹈中,舞者会对某一种动物及其动作进行模仿,下一段舞者就会换另一种动物模仿,动作滑稽夸张,极具趣味性这类贝伦舞的产生源自锡伯族以猎牧渔为主,以农林为辅,飞禽走兽自然不在少数,乌兰克应运而生二、锡伯族贝伦舞的可传承性(一)贝伦舞本身贝伦舞具有其他民族舞蹈没有、普及程度不高或看似相近实则迥异的舞蹈动作和特征,贝伦舞的节奏形式和蒙古族的“萨吾尔登”、哈萨克族的“卡拉角哈”都十分相像,但从动作上可以准确区分贝伦舞动作重心向下,以腿部力量为主,双手上不过眉,下不过胯,短小精干,给人利索干净的直观体验其节奏一拍一个动作,肩部脆而有力,胯部灵巧运动贝伦舞没有固定形式,舞者可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舞,但主要动作还是以肩部、跨步和脚下为主如“阿和苏尔”这种贝伦主要以脚下动作为主,即“跺脚”,舞者双脚交替,三拍为一句,前两拍弱拍动作向上跳起,第三拍向下踩。

双手则主要是以锡伯贝伦动作为主,大气爽朗,饱含激情,“多呼伦阿和苏尔”的步伐也用于一种叫“合和呼拉贝伦”的贝伦里面,又名“招妻舞”,男在后追女,以此步伐行进,两人交错互看!因此,贝伦舞在自成一派的基础上衍生出许多表达方式,其本身的动作和特性足以为它增色并成为可被传承的理由之一二)基于民族特性上贝伦舞是锡伯族的特有文化,因游牧民族少用下肢,其体型自然多膀大腰圆在舞蹈的过程中更倾向于使用臂部和肩部,舞蹈动作饱含着锡伯族文化标志另外贝伦舞在服装、化妆、背景音乐等诸多方面与其他民族不尽相同,通过贝伦舞展示本民族文化,其服装和道具都成为了一种动态美早期锡伯族人民的服装材料为兽皮,兼具防寒、保暖两大功能,上身着长袍,下身着套裤,根据时令的不同更换棉套裤或夹套裤群居在新疆地区的锡伯族人仍穿着改进后的民族服饰,即男子穿对襟短衫,女子则较为讲究些,根据年龄的不同从长至脚踝的旗袍到大襟长衣都有锡伯族在跳贝伦舞时,多以东布尔为伴奏乐器锡伯族人从东北盛京西迁至新疆伊犁,以部落的形式居住、生活,并基于汉族三弦和哈萨克族阿肯东布拉,衍生出东布尔锡伯族在保留了东北习俗和特性,同时吸取了蒙古族、哈萨克族、汉族、维吾尔族等民族文化,逐渐形成了符合极具锡伯族色彩的贝伦舞。

可知,贝伦舞的可传承性还要依存在锡伯族的民族特性之上三、锡伯族贝伦舞的传承途径(一)贝伦舞的危机贝伦舞始终受着内部、外部因素双重影响从外因来看,现今我国正处于经济稳步上升期,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锡伯族的母语环境与生产生活正在发生变化,由传统过渡到现代,原本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的贝伦舞面临着被冲击甚至淘汰的险境尤其是长期的多元文化影响并侵蚀着传统锡伯族贝伦舞,使贝伦舞面临着传承危机从内因看,贝伦舞的群众基础甚好,但其范围却只存在于新疆伊犁,对贝伦舞掌握程度较好、能表演各类贝伦舞的舞蹈人才为数不多一是贝伦舞传承人已到耄耋之年,如国家级传承人月香老艺人年近八旬二是年轻一辈对贝伦舞的形式、动作和表演都浮于表面,略显单薄锡伯族贝伦舞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刻,所以亟需有效途径以传承锡伯族传统艺术二)传承贝伦舞的三方面途径1.保護贝伦舞传承人贝伦舞是无形的,只有融入技巧和情感才能得以流传一旦贝伦舞的传承人们相继离世,传统贝伦舞就将归于历史,不复存在保护贝伦舞传承人应该由察布查尔县率先着手,立足贝伦舞发展现状,成立传承人名录体系,系统地对传承人按照其所会贝伦舞类别或所作贡献进行分类,便于日后协调管理要注意资料收集,以期具有极大影响力和极大贡献的传承人可以与锡伯族贝伦舞多脉相承,使传承由抢救逐步过渡到保护和发展的轨道上来。

2.口传心授带新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鼓励年轻人担负传承使命正式确认为传承人并列入传承人名录,有资格也有责任对其他有意学习贝伦舞的后人进行教学且锡伯族的贝伦舞文化应当属于整个华夏大地,老一辈的传承人要摒弃“传男少传女,传内少传外”的守旧思想传承人应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将新疆锡伯族贝伦舞现有的影视资料和舞蹈技艺对贝伦舞新人倾囊相授3.提高社会关注度锡伯族传统节日如西迁节、祭祖节、抹黑节,和传统民俗如抢千烛、祭月、祭地等比比皆是,政府应与社会媒体相接轨,充分锡伯族传统节日推广贝伦舞,提高其关注度此外相关组织可以成立贝伦舞培训机构并适时举办贝伦舞大赛、贝伦舞知识普及等活动,使整个社会都能参与其中,扩大贝伦舞的宣传范围,促使新人投身其中,真正做到传承发展四、传承锡伯族贝伦舞的意义贝伦舞的风格自成一派,再现了锡伯族从古代到现代的生产生活、民俗习惯和社会活动,全面地展示民族思想、民族心理、生活追求和审美水平传承锡伯族贝伦舞不只可以传承和发展锡伯族的民族文化,还可以为舞台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并为民间舞教学锦上添花首先,锡伯族贝伦舞经新疆察布查尔县申报于2008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尽管如此贝伦舞仍处于不断发展中,传承锡伯族贝伦舞既是民族精神的展示,又是民族之魂的传承,使其经久不衰并释放出旺盛的生命力是各民族共同的责任。

其次,将锡伯族贝伦舞为素材创作的民间舞搬上舞台,并在县区乃至全国获奖,亦是对舞台创作的尊重和保证民间舞教学是对种类纷杂的民族民间舞资源的梳理和挖掘,锡伯族对贝伦舞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本民族艺人对贝伦舞进行教材整理时,会从自身角度出发最大可能减少对贝伦舞文化形态的改变传承锡伯族贝伦舞是为少数民族民间舞教学增色添彩,既填补了贝伦舞在民间舞教学方面的空白,又极大地宣扬了锡伯族文化五、结语锡伯族贝伦舞的历史源远流长,展示了锡伯族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锡伯族人民在民间文艺方面的坚持探索贝伦舞的传承任重道远,且阻力较大,加强贝伦舞传承与保护对舞台创作和教学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意义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