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唐诗人的概况以及分布情况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4.01KB
约3页
文档ID:23335434
初唐诗人的概况以及分布情况_第1页
1/3

1初唐诗人的概况以及分布情况内容提要初唐时期分为当政旧臣为主的诗人群体活动的宫廷诗时代和以四杰和陈子昂为代表新起诗人的时代,他们在创作上努力突破宫廷诗风的统治,取得了一定成就,为盛唐诗的繁荣做了前期准备关键词:初唐、宫廷诗、四杰、陈子昂初唐是唐朝时期第一个阶段,是相对于盛唐、中唐、晚唐的一个时期通常认为从高祖武德元年(618 年)至玄宗开元初(713 年)为百余年这一段时间经过了将近四百年的分裂动乱的痛苦之后,隋唐时代终于实现了人民所渴望的国家统一国家空前规模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为文学繁荣也提供了有利条件唐代文学中,诗的成就最为突出一、宫廷诗的时代初唐时期的诗人群体按时间又分为两个时代第一代是以唐太宗的旧臣为主的诗人群体活动的宫廷诗时代这一时期,当政的文臣多半都是深受齐梁影响的前朝遗老,唐太宗本人对齐梁文风也很爱好带头写淫靡浮艳的宫体诗,富丽呆板的宫廷诗在这一形势下,齐梁诗风蔓延下来,诗人代表有虞世南、上官仪,以及继上官仪之后出现在武后时代的宫廷诗人,号称“文章四友”的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他们皆为宫廷诗人经过发展,最终形成了以“绮错婉媚”为特色的“上官体”,为此后的宫廷诗风开了先河。

这一阶段还有一位在野诗人王绩,作品与宫廷诗人不同,有一定生活内容,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人物这一阶段的诗人群里且因跨越两朝而使得内部结合较为松散,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虞世南(公元 558—638 年),字伯施,浙江馀姚人,是由隋入唐的初唐四大书家之一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在隋,官秘书郎,十年不徙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为唐太宗李世民所器重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 上官仪,子游韶,陕州人作品十之八九是奉和应诏之作他把诗的对偶,归纳为六种对仗方法,除为宫廷诗服务外,对格律诗的发展起了一些促进作用李峤(约 645-约 714),赵州赞皇(河北)人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宫廷诗人,诗多咏物代表作:风王绩(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未举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丞简傲嗜酒,屡被勘劾时天下已乱2遂托病还乡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大乐丞后弃官归田,躬耕东阜二、王杨卢骆当时体第二代诗人群由高宗至武后初年出现的“四杰”、陈子昂和沈佺期、宋之问等人构成。

这一阶段诗人群体壮大了不少,创作倾向上也出现了冲突和矛盾王、杨、卢、骆及陈子昂等人反对宫廷诗风,力倡汉魏风骨;而沈、宋及文章四友承继第一代群的审美趣味,坚守宫廷领地,并在格律形式上有重要贡献这一时期为盛唐诗的繁荣发展做了重要的前期准备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反对宫体诗风,主张 “骨气”“刚健”的文风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 ”突破齐梁 “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代表作:《从军行》、《出塞》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

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代表作:《咏鹅》、《易水送别》 陈子昂(661-702),梓州射洪县(四川射洪)人被誉为诗骨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所作《感遇诗》和边塞诗,内容丰富,刚健朴质,现实性很强,实践了他的理论主张以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扫荡齐梁余风,开启了一代新风代表作:《登幽州台歌》沈佺期(约 656-713),相州内黄(河南内黄)人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律诗之祖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邙山》宋之问(约 656-712),汾州(山西汾阳)人人称宋学士,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律诗鼻祖尤善五言诗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3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

代表作:渡汉江、度大庾岭初唐诗坛在创作内容和格律诗形式上均取得一定成就,为盛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