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武汉导游10篇导游词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39.83KB
约15页
文档ID:53636978
武汉导游10篇导游词_第1页
1/15

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导游辞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江城武汉,我是大家此次武汉之行的导游员** ,俗话 说的好,相逢就是缘分,能和大家相逢在这里并将和大家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我们感到非常的 荣幸今天就由我为大家服务,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尽管提出来,我将尽力为您解决希望能 用我们的热心、耐心和细心换来您的开心、放心以及舒心今天我们将首先前往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也就是我们所俗称的“红楼”参观游览辛亥革 命是 1911年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一场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它推翻了统治了中国 2000 余年的腐朽的封建王朝,翻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由于1911 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 把我们把这场革命称为辛亥革命今年恰逢辛亥革命爆发一百周年纪念,我很荣幸大家能够来 到这里,亲自见证打响推翻清政府统治第一枪的英雄城市—武昌城大家注意向前看,在我们的正前方的建筑就是辛亥革命纪念馆的主体部分,因为它红墙红瓦, 人们又习惯称之为红楼红楼最初是清政府设立的湖北咨议局局,于1910年建成 1911 年 10 月 10日,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湖北地区的革命党人,成功地发动了武昌起义第二天,就在这 儿组建了鄂军都督府,由都督府发布文告,宣布建立中华民国。

一声枪响,全国响应,从而一 举结束了帝制,宣告长达2000年的封建王朝彻底土崩瓦解,红楼也因此被誉为“民国之门”下面就给大家具体介绍下发生在一百年前的这段轰轰烈烈的历史鸦片战争后的 19 世纪末,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武汉也未能逃过列强的魔爪,成 为了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 其实也就是变相的给西方列强敞开了大门任其掠夺自 1861 年英国 在汉口建立租界始,德、俄、法、日等国也相继在今天汉口江汉关一带建立租界列强以租界 为据点,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侵略与渗透;与此同时,清政府无力偿还所欠西方列强的 巨额战争赔款,因此对广大农民、工人的剥削也日益深重,在双重压迫之下,广大农民流离失 所,苦不堪言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不少有识之士纷纷集结起来,准备采取武装起 义的方式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唤醒中国这条沉睡中的巨龙1911 年夏秋间,四川省爆发了保路运动,清政府紧急调派军队入川,镇压保路运动,湖北 紧邻四川,因此亦被抽调了大批部队赶赴四川武汉城防空前的空虚,这条消息大大鼓舞了湖 北革命党人举行起义的信心,革命党人为起义预备了军旗、武器及各种钱物,只待时机成熟。

最终武昌起义的爆发却和一件突发事件有关,这就是宝善里炸弹案10 月 9 日孙武在汉口 俄租界宝善里秘密机关配制起义用的炸弹,捣药时用力过猛,导致爆炸,孙武面部炸伤,被送 往医院屋内的滚滚浓烟引来俄租界巡捕的注意,他们将房间团团围住,搜出起义用的旗帜、 武器及革命党人花名册,并将其送交湖北当局湖广总督下令按名册捕拿革命党人彭楚藩、 刘复基、杨洪胜于当晚相继被捕,10 月 10 日凌晨,三人慷慨就义于湖广总督署东辕门针对 岌岌可危的现状,经紧急磋商革命党人决定冒险提前展开行动,10 月 10 日晚,武昌起义正式 爆发了,晚八时,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最终起义军经一夜激战,终于占领了武昌全城, 起义宣告取得成功10 月 11 日起义士兵簇拥至湖北咨议局,也就是我们今天来到的红楼, 在此推举清军第 21 混 成协统领黎元洪出任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都督说到这里, 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 现在 大家所看到的我左手边的便是黎元洪被推为都督后,军政府发布的第一份文告当时,革命取 得初步胜利 , 而孙中山和黄兴先生还都在外为革命做筹款等准备工作, 因革命的突然发生而无法 第一时间到达武汉 , 革命党人觉定推举一位德高望重, 有一定地位的清朝官员来暂时掌管大局以稳定民心 . 但黎元洪害怕惹祸上身而拒不签字,连声说“莫害我”,最后革命党人提笔代签了一 个“黎”字,这份文告才得以面世。

这份布告的落款时间是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八月二十 日, 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落款呢?1911 年是清宣统三年,但革命党发动起义就是为了推翻清 王朝,所以不会采用宣统年号纪年,加之革命党宣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所以就从传说中汉族人 的祖先黄帝算起,到1911年正是四千六百零九年下面请大家继续随我参观 , 大家可以看到在主席台正中央有一面旗帜,叫十八星旗,是武昌 起义的军旗十八颗黄星,是代表山海关内十八个省份的炎黄子孙,红底是鲜血,黑色是铁, 是武器,这面旗帜象征了十八省的炎黄子孙团结起来,以“铁血”即武力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武昌首义得到了全国大多数省份的响应,最先响应起义的是湖南和陕西其后江西、山西、 云南等省相继宣布独立到了1912年元旦,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 与 之相对应的是,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下,于 1912 年 2 月 12 日黯然下诏退位, 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终结清朝黄龙旗残损滑落,而被颁定为中华民国国旗的五 色旗则冉冉升起,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共和新时代五色旗的五色是红、黄、蓝、白、黑,分 别代表当时中国的五大民族汉、满、蒙、回、藏,象征五族共和。

辛亥革命的硝烟早已散尽,但这场革命带给中国的变化是巨大的直至今天,我们还生活在辛 亥革命的影响之中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如果没有武昌起义,没有辛亥革命,也许今天在紫禁 城里还端坐着一位皇帝, 男人的脑后还拖着一根长长的辫子,女同胞们则要把脚裹成三寸金莲 在服饰上也能看得出那场革命带来的变化,孙中山给中国人贡献了一套中山装,西服也自辛亥 后慢慢在中国流行 . 这些都是以武昌起义为开端的辛亥革命的功劳由孙中山的孙子孙治强题写 的“民国之门”四字,是对鄂军都督府旧址在辛亥革命中地位的最好的评价武汉黄鹤楼导游词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江城武汉,我是大家此次武汉之行的导游员** ,在接 下来的几天里将由我带领大家共同游览首先请大家随我一起去参观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 黄 鹤楼黄鹤楼始建于公元223年的三国时期,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因为黄鹤楼位于 蛇山之巅, 多次因遭雷击而毁于火灾, 历史上最后一座黄鹤楼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1868 年,却 于建成短短 16 年之后的 1884年再次毁于大火纵观千年历史,从楼阁形制上看,可以说唐宋 楼雄浑,元楼堂皇,明楼俊秀,而最具特点的,则是清楼清朝黄鹤楼的沧桑变故,可用“三 经火发,工届八兴”来概括 : “三经火发”是指黄鹤楼在清代遭受三次使楼体受到严重摧毁的火 灾,而“工届八兴”则指清代黄鹤楼已经历了八次修葺。

通过这一代代重建修葺,可以看出黄 鹤楼当时在官绅民众心目中的地位200 余年间修葺八次,尤其在“康乾盛世”竟兴工5 次, 平均 27 年就修缮一次, 这在历代名胜古迹修葺工程中是不多见的,据说,乾隆皇帝还亲笔为黄 鹤楼题写过“江汉仙踪”的匾额清代最后一座黄鹤楼——同治楼,因山下房屋失火延烧,而 于 1884年化为灰烬此后,虽有地方当局及各界有识之士多次奔走呼吁,以期募资重建,但由 于当时清王朝已走向没落,朝不保夕,加上内忧外患的急剧增加,使清政府再也无力重振这座 千古名楼的雄风了现在大家所看到的黄鹤楼是以清代的黄鹤楼为蓝本,早在1957年,毛泽东主席来观看武汉 长江大桥时问起过黄鹤楼,陪同人员回答说:正计划重建毛泽东当即表示应当修,这是历史 古物. 毛泽东的回答不仅表达了他个人的意愿,因为以毛泽东对历史的谙熟, 对人民的了解和对黄鹤楼的挚爱,我们可以说,应该是历史和人民借他的口发出了重建黄鹤楼的呼唤,这从他 1927 年春,在武汉从事革命工作时就曾作过《菩萨蛮. 黄鹤楼》的诗词中可见一斑现在大家所看 见的黄鹤楼于 1981年重建, 1985 年建成正式对游客开放,它以号称天下绝景而名贯古今,蜚 声中外,它与江西滕王阁、湖南岳阳楼齐名,并称为“江南三大楼阁”。

在这里呢还想给大家 介绍一个有关黄鹤楼的趣闻,当年湖北、四川两地的游客相会在江上,攀谈间,竞相赞美自己 的家乡,四川客人说:“四川有座峨眉山,离天只有三尺三”,湖北客人笑道:“湖北有座黄 鹤楼,半截插在云里头惊得四川客人无言以对当然,这个故事是有些言过其实,但黄鹤 楼确以壮丽的景观,动人的传说及浓郁的文化气息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参观重建后的黄 鹤楼共有 5 层,高 51.4 米,大大高出只有三层的清楼,黄瓦红柱,金碧辉煌,整体楼体是由钢 筋水泥浇铸而成的仿木结构, 也正因此这座黄鹤楼的安全性是空前的,它的自然寿命将大大超过 历代古楼好的, 现在就请大家随我进入黄鹤楼内继续参观走进了大厅,最引人注意的就要数这幅 《白 云黄鹤图》了,大家请看画面上的这位仙者,他口吹玉笛,俯视人间,似有恋恋不舍之情,下 面黄鹤楼的人群或把酒吟诗,或载歌载舞这幅画向我们讲述了有关黄鹤楼起源的一个传说故 事:相传古时候,有个姓辛的人在黄鹤山头卖酒度日,一天,有个衣衫褴褛的老道蹒跚而来, 向他讨酒喝,辛氏虽本小利微,但为人忠厚善良,乐善好施,他见老道非常可怜,就慷慨应允 以后,老道每日必来,辛氏则有求必应,这样过了一年多。

有一天老道忽然来告别说:“每日 饮酒无以为酬,只有黄鹤一只可借,聊表谢意说罢,他拾起地上的一片桔子皮在墙上画了 一只黄鹤,对辛氏说:“只要你拍手相招,黄鹤便会下来跳舞,为酒客助兴”, 辛氏拍手一试, 黄鹤果然一跃而下,应声起舞消息传开后,吸引了远近的游客来此饮酒,酒店的生意十分兴 隆,辛氏因此而赚了一大笔钱十年后,老道故地重游,对辛氏说:“十年所赚的钱,够还我 欠的酒债吗?”辛氏忙道谢,老道取下随身携带的铁笛吹奏,墙上的黄鹤应声而来,载着老道 飞走了 , 也就是大家所看到的壁画上的情景 后来辛氏用酒店赚来的钱就在这黄鹤上之巅修建了 一座塔楼 , 并命名为黄鹤楼好了各位朋友,请随我到二楼参观,先请看这幅题为《孙权筑城》的壁画,再现了当年修建 黄鹤楼时的历史背景赤壁之战后,刘备借荆州,取四川,势力大盛,却不肯归还荆州东吴 大将吕蒙用计杀了关羽, 夺回荆州后不久, 刘备亲率十几万大军伐吴, 孙权知道战事不可避免, 便一面向魏称臣求和,一面集中力量对付刘备为了就近指挥这场大战,孙权在长江边上依黄 鹤山之险筑夏口城,并在城头黄鹤矶上建楼作观察了望之用,这便是最初的黄鹤楼下面请各位再和我一起上三楼看看。

三楼展示的是黄鹤楼的文化渊源黄鹤楼虽然始建于 三国时期,但其功效还仅限于军事瞭望塔, 其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动荡,至唐代终于脱颖而出, 由最初眺望守戊的军事楼演变成为一个登临游乐的观赏楼特别在人才辈出的唐朝,一批诗坛 的名字高手先后登临黄鹤楼,陶醉于峨峨楚山,浩浩汉水的美丽画卷,留下一篇篇脍炙人口的 传世之作,使黄鹤楼蜚声中外而在众多的有关黄鹤楼的诗句当中,尤享盛誉的莫过于崔颢的 那首《黄鹤楼》 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 以至于后来诗仙李白与他的书童来到黄鹤楼,本想题诗一首,但当他看到崔颢这首诗后,顿觉 语塞, 提笔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离去了从此以后,也就有了崔 颢提笔,李白搁笔的美谈另外从王维,孟浩然,宋之问,白居易这些著名诗人的诗句中可以 看出,那段时期鄂州地区社会环境安定,民众生活较为富足,这也是唐代黄鹤楼由“军事楼” 向“观赏楼”转化的社会因素那么接下来就是自由活动时间, 大家可以自行上楼拍照留影, 古语道 : 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 楼, 黄鹤楼的顶楼也是风景最美的地方, 大家可以一览江城的美景, 给大家 20分钟的时间 , 之后 我们在 1 楼的大厅集合。

武当山导游辞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江城武汉,我是大家此次武当山之行的导游员** ,在 接下来的几天里将由我带领大家共同游览就好人们常说的那样,相逢就是缘分能和大家相 逢在这里并和大家一起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我感到非常荣幸今天我将带大家起游览武当山,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