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古诗鉴赏(9篇)《雪》古诗鉴赏1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谪居永州时期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粗看起来,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画: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但仔细品味,这洁、静、寒凉的画面却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首先,它创造了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单就诗的字面来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作者描绘的重心,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地位这位渔翁身披蓑笠独自坐在小舟上垂纶长钓孤与独二字已经显示出他的远离尘世,甚至揭示出他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于此已然透出,但是作者还嫌意兴不足,又为渔翁精心创造了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往日沸腾喧闹,处处生机盎然的自然界因何这般死寂呢?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千山,遮蔽了万径鸟不飞,人不行冰雪送来的寒冷制造了一个白皑皑,冷清清的世界这幅背景强有力地衬托着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此时此刻,他的心境该是多么幽冷孤寒呀!这里,作者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极力描绘渔翁垂钓时候的气候和景物,淡笔轻涂,只数语便点染出峻洁清冷的抒情气氛。
其笔触所到,连亘天地,高及峰巅,下及江水,咫尺之幅,涵盖万里沈德潜评论说清峭已绝顾璘则说绝唱,雪景如在目前二人所指,大略都是就这首诗的境界创造来说的 其次,形象地反映了作者贬谪永州以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晚于柳宗元的郑谷曾作《雪中偶题》: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是诗亦写江雪中的渔翁,但造语平常,更乏境界,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主观意识与鲜明的个性熔铸进去,所以苏轼批评他是村学中语,而称赞柳宗元末尾两句,说是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苏轼所谓人性,即指诗人的情感熔铸人性有隔的对立面便是人性无隔,做到人性无隔,亦即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了我们知道,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始终保持着一种顽强不届的精神状态他的永州八记,专写穷山僻壤之景,借题立意,寄托遥深,凡一草一木,均坦示出他极为孤苦寂寞的心情他的兀傲脱俗的个性也得以充分展现这首诗中的渔翁形象,身处孤寒之界而我行我素,足履渺无人烟之境而处之泰然其风标,其气骨,其守贞不渝的心态,不是很令人钦慕吗?和柳宗元约略同时的诗人张志和作《渔歌子》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氏造境选择春暖花开之际,画面美而幽,流露了烟波钓徒的怡然恬淡之性,闲适自在之情柳宗元与张志和不同,他本是个坚持正义的政治家,立脚于充满矛盾斗争的土壤之上,所以.他遣境专取深冬寒凉之际,人的心情也不是只有纵情山水的一面,他还写出了严正清苦,凛然不可犯的一面,个性尤为突出 最后,这首诗的结构安排至为精巧诗题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笔并不点题,他先写千山万径之静谧凄寂栖鸟不飞,行人绝迹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结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题读至结处,倒头再读全篇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生出苍茫天宇,皑皑大地,其悠远的景界非常吸引人 此诗的艺术构思很讲究,诗人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千山万径之广远衬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鸟绝人灭之阒寂对比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之安谧冷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 诗中所写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看,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这幅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或风景画。
在它们里面总是要或多放松放松放松法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的事实上,风景诗中的极品,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这首诗,也不例外只要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雪》古诗鉴赏2 原文: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译文 当暮色降临山苍茫的时候就越来越觉得路途遥远,当天气越寒冷茅草屋显得更加孤零零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注释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这首诗通过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写出山村景象与农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时候 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 苍:青色 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一般指贫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赏析: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
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读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它给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
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不使读者感到上下脱节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既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平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
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诗写到这里,含意不伸,戛然而止,没有多费笔墨去说明倾听这些声音、构想这幅画面的借宿之人的感想,但从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触发的旅人静夜之情,都不言自见,可想而知了 (陈邦炎) 《雪》古诗鉴赏3 原文: 对雪 朝代:唐朝 作者:高骈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雪花飘舞着飞入了窗户,我坐在窗前,看着青青的竹子变成白玉般洁白 此时正好登上高楼去远望,那人世间一切险恶的岔路都被大雪覆盖了 注释 ⑴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 ⑵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⑶恶路歧:险恶的岔路 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写得别具一格 诗人坐在窗前,欣赏着雪花飘入庭户,雪花把窗外的竿竿青竹变成了洁白的琼枝,整个世界都变得明亮了。
于是诗人想到此时如果登上高楼观赏野景,那野外一切崎岖(qíqū)难走的道路都将被大雪覆盖,展现在眼前的将是坦荡无边的洁白世界 高楼四望,一片洁白,诗人希望白雪能掩盖住世上一切丑恶,让世界变得与雪一样洁白美好结尾一句,道出了作者胸中的感慨与不平 《雪》古诗鉴赏4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 1.芙蓉山:地名 2.苍山:青山 3.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作者简介]: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代诗人 [简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最新的古诗词鉴赏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雪》古诗鉴赏5 《雪》 瑞雪惊千里,同云暗九霄 地疑明月夜,山似白云朝 逐舞花光动,临歌扇影飘 大周天阙路,今日海神朝 《雪》译文 千里瑞雪,白茫茫一片,令人惊艳,天上的白云也不能与之相比 看到照射在地面的月光就知道是夜晚了,看到雪白如云的山峰就知道已经到了早晨 蹁跹起舞如同花的色彩一般闪动,歌唱时摇扇的风姿韵态摇曳生姿 武周时期京都的道路,就像今天海神来朝一样 《雪》注释 瑞雪:应时而下的雪量适中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