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想的研究 【摘要】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树立起强烈的文化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云南地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而又独特的少数民族地区,我国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加强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是,一直以来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在新时代加强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想G122 A一直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采用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承,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加以保护云南省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逐步关注并积极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云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存在着一些的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并解决一、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云南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少数民族的种类、人口、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较为众多众所周知,云南少数民族是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各具特色这就使云南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有数据显示云南省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万余项。
为此,对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研究具有典型性、全局性,对于促进我国其他地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优势,这些文化遺产都是与少数民族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是“活着的”文化宝藏由于云南的地理位置,特别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都处于较为偏远的地区,甚至是大山深处,呈现着封闭性的特点,也促使这些文化遗产保持了较好的原生态比如被称为“女儿国”的摩挲族人,仍然保持着“走婚”的习俗,虽然现代文明逐渐进入,但是依然保持着独特的生命力,促使他们不断消化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二、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存在的问题(一)保护和传承意识不足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灿烂夺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前期没有引起足够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视,没有将其从长远发展来看待特别是随着外来文明的冲击,文化形式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彝族的火把节就是典型事例本来火把节是整个彝族的重大节日,但随着内外交流的增加, 少数民族地区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化方向发展,民众对这种传统节日在观念上比较淡化,传统文化的色彩被削弱,从整个民族节日缩减为区域性节日,甚至一些地区已经取消了此类活动。
此外,对文化遗产的冲击还在于异化少数民族的文化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商业化的活动二)传承人培养数量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的民众逐渐打破自身的封闭性走向大山,甚至走出国门,对本民族的文化遗产逐渐失去了兴趣,而留下来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能够承担起本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更是少之又少了,缺乏代际传播的良性循环此外,文化遗产没有形成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群体,导致年轻人不愿意再接受文化遗产,守着这些“老古董”不能带动自身财富的增长,就导致文化传承人的流失越来越严重三)传承载体流失较严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在民族语言和地方文献中进行保护、传承,但现在民族文献和民族语言的流失和消失严重,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少小离家”的人对于土著语言掌握越来越少,或是通过外部语言的影响进行了改良,失去了原生态的“味道”此外,少数民族文献的流失也使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雪上加霜”数据显示,云南少数民族文献流失的数量和速度比其他地方更快,对文献和语言的保护更是刻不容缓三、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构想(一)增强危机感,提升保护传承意识意识指导行动,云南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刻不容缓,要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为此,要建立起以政府为引领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机制,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遗产,让全社会共同参与进来首先,要改变传统思想必须进行思想辩论,“道理不辩不明”,对于这种情况,政府可以组织一场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政策与少数民族实际生活相联系进行“对标”政府可以在全省范围内播放国内关于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举措以及云南省内的保护现状,让民众看到差距、感受差距,产生强烈的紧迫感,就会使民众产生反思;其次,要开展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见建议”大讨论,让民众以“主人翁”的姿态提出自己的看法,集思广益,这也是提升民众对文化遗产认知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可以形成一种上下合力的力量,推进民众意识的提升;再者,要进行文化自信的宣传,让民众了解自身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个人、社会、国家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关于文化、文化遗产的论述可以作为宣传的理论基础,唤醒民众对文化的自信、保护和传承意识二)保持原生态,弘扬传统传承模式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要遵循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来的模样”,这样才能体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为此,要注意保护现有的生存环境,在吸纳外来文明的同时,保持自身独特的优势,不能只要发展不要传承,要在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保护传承。
比如,摩梭族的走婚、篝火晚会、手工银质作坊等要建立保护机制,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资源,成为“引进来”“走出去”的典范引进来”可以将其打造成本民族的旅游文化项目,吸引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游客前往参观,以体验式的旅游项目来增加吸引力,这就促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找到民族文化存在的自信心、自豪感走出去”可以将其作为云南省对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名牌,搭乘“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其次,在传承方面,虽然目前的“师带徒、父传子”模式仍未改变,但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创新保护传承新的方式要保护以家庭为单位的传承个体,继续完善师傅带徒弟的数量、质量等制度,并将其技艺进行资源整合,比如,可以建立相关的研究机构,云南丽江就建立起了东巴文化博物院,作为研究和展示东巴文化的研究学术机构,通过文献、开班传习馆等方式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三)并轨快车,引入现代学校教育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还是要回归于体系教育之中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已经包括了多种门类的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但对于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以及如何与时俱进地发展、创新,是摆在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首先,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教育必须从中小学开始。
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明确的扶持政策,云南要借助政策优势将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推广中小学要编制有趣的教材和活动来吸引中小学生的兴趣比如,云南丽江市将少数民族的舞蹈推广到中小学之中,学校还有针对性地开发纳西文化的课程,利用多媒体包括视频、动画等方式用于教学过程;其次,在高等教育中,要逐步完善包括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学科体系,并与市场化的文化产业结合,为实践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再者,要鼓励社会力量进行办学,将家庭、社区等纳入教育范围,激发市场主体和社会各元素以多种形式进行传习比如一些民族传承活动、民族舞蹈、刺绣、产品等,在耳濡目染中让民众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当然,这些都需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在完善教育体系的同时整合市场资源,使文化遗产“走向”市场、生活,让市场、生活“走近”文化遗产,打赢一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民战争”四、结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世界范围内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带光环”,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有保护好民族的文化遗产才能促进世界文化灿烂多彩云南省是我國少数民族数量最多的省份,已经初步探索出一条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模式,虽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但只要加强政府主导、民众参与、市场发力的结合,推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家庭、进社区,融入到民众的生活之中,自然就会起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作用。
参考文献:[1]谢敏.信息产业在云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功能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7(5):80-83.[2]陈文苑.职业教育与民族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云南省为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7,33(6):124-130.[3]张雪峰,杨晓波,李兵.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射弩的传承困境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3):137-140.[4]周晓俊,周晓菊.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在高校专业舞蹈教育中的传承研究[J].艺术评鉴,2018,560(9):142-143.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