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史记》详今略古之书法本文发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211重点建设工程大 学一一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年9月刊 o全文共11300字武汉市汉口北高级中学 李水红论文摘要本论文分析了《史记》详今略古书法的现象,并着重讨论了《史记》详今略古的表现之一:《三代世表》问题(或曰《谍记》问 题),论文从文献资料分析了《史记》各部分详略不同的原因,也 从司马迁父子写《史记》的材料取舍标准、修史原则分析其详今 略古原因同时指出《史记》由于详今略古的原因造成大量重要 史实失载甚至错误的严重后果本人在此论文中本着使实是求是 的精神对司马迁作岀了 一定的批评关键词:《史记》、详今略古、《谍记》、夏商周断代工程、《三代世表》、择其言尤雅者、书法一、《史记》详今略古之书法东汉大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评论《史记》曰:“其言秦汉详矣! ”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的《史记》一百三十篇 中,秦汉的篇目和内容都占一半以上以至百余年之后的班彪、 班固父子写《汉书》时其汉代前期(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汉 景帝、汉武帝)基本上是抄录《史记》《史记》战国部分记载比较详细,在战国部分中战国后期(公 元前四世纪中叶一公元前221年)记载详细,战国前期记载(公元 前468年一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则简略,战国前期甚至比春秋部 分还简略,战国前期甚至没有一个专门的列传,在战国前期主要记 载三家分晋和魏文侯故事。
而战国后期在列传部分中有近二十余 篇,非常较详细《史记》春秋部分记载比较详细,春秋部分详细主要体现在 世家部分,列传部分记载则较为简略春秋部分中春秋初年(公 元前770年一公元前722年)记载则非常简略五帝和夏商西周三代时期,《史记》记载最为简略,多依《世 本》记一个世系,再以古今文《尚书》、《诗经》所记载之大事加 以抄录在表中五帝三代部分司马迁仅作一个《三代世表》,而春 秋战国部分则有《十二诸侯年表》和《六国年表》,秦汉部分甚至 有月表五帝和三代时期中对五帝、夏禹、成汤、周文王、周武 王、周公记载较为详细,其余则极其简略二、《史记》详今略古之文献原因由于太史公的特殊职业,司马迁可以看到众多汉朝政府所藏的国家档案,如《曹相国世家》和《樊郦滕灌》所记曹参、樊哙 军功的“计功档案”,《扁鹊仓公列传》记仓公的医疗档案,《史记》 引用诏令及有司文书、奏议文本,往往用“据……”、“天子曰……”、“有司言……”等这些档案大致包括计功文书、奏议文本、诏 令、有司文本、朝廷议事记录等,而这些档案只有汉代和少量秦 代(见《史记•萧相国世家》)得以保存,而先秦部分的档案大都 亡佚司马迁父子可以看到秦汉国家乃至皇家档案这是其写先秦 史实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汉初废“侠书律”其后又广开献书之路,并征书,如派晃错 向伏生学习《尚书》百年间宫内有天裙阁、延阁、广内等藏馆, 外朝有太常、太史、博士官署藏书,太史令虽是一个秩六百石的 卑官,但是汉制"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天下遗文古 事靡不毕集于太史公”,“细《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因此司马迁 可看到汉朝各级政府乃至皇家所藏的历史文献资料,与此同时司 马迁、司马谈父子都在朝为官,可以接触当事人或他人口述之汉 代材料武帝时期王公将相、游侠高人司马谈父子大都可以看到, 甚至与之深交如——《田叔列传》:“仁与余善、余故并论之”——《屈原贾生列传》:“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 学,世其家与余通书”一一《卫将军骡骑列传》:“苏建语余曰云云”——《李将军列传》:“余睹李将军唆愎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司马迁在写秦汉部分历史时有着与写先秦史相比的三大优 势,其一:秦汉部分有国家所藏的档案,先秦则无;其二:司马 迁所掌握的秦汉史文献资料较先秦史文献资料充实;其三:司马 谈、马马迁父子皆在朝为官,为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时人亲 身经历汉朝盛衰,故此其秦汉部分写得极为详细详今略古一个重要客观原因是先秦尤其是三代部分由于时间 的流逝,文献历史资料的大量亡佚。
由于先秦文献资料的自然亡 佚再加上秦始皇焚书坑儒所导致的文献资料大规模的人为亡佚, 导致司马迁写先秦史时不得不面对文献材料不足的问题司马迁 在《史记•六国年表》中无不痛惜的说:“秦既得意,烧天下《诗》 《书》,《诸侯史记》尤甚,而《史记》独藏于周室,故灭……,惜 哉!惜哉! ”在这里司马迁不光就写战国史时发出文献资料由于焚 书坑儒被烧而不足的感叹,同时也是司马迁写整个先秦史所面临 的困境文献资料不足一直是困扰诸多学者的重要问题,春秋晚 期的孔子面对夏礼、殷礼都感叹过“文献不足故也! ”何况汉代 时的司马迁呢?作为司马迁近代史的战国部分就只有依据为数不多的文献资 料了众所周知,叙事详尽的《左传》其叙事止于公元前468年, 《国语》也叙事到公元前453年为止,《春秋》叙事到479年为止 《史记》主要是依据“不载年月,其文略不具”的《秦记》,和不 是正规史书专记战国纵横家、游说之士浮夸之言的《战国策》及 “烧之尤甚”的《诸候史记》因此《史记》战国部分其叙事有点 杂乱无章、自相矛盾,其纪年也有一些错误之处,如《苏秦列传》、 《张仪列传》其记载多有错误,且像《战国策》一样多浮夸、夸 张之言再如《史记》战国部分齐魏之诸王年代有些错误。
这就 是班固在《汉书》中所评论的:“至于采经撅传,分散数家之事 甚至疏略,或为抵梧”司马迁《史记》战国部分所引资料的完整 性、准确性虽不如春秋部分的资料,但是由于战国去秦不远,尤 为汉所借鉴,因此本着详今略古的书法其战国部分较春秋部分更 为详尽,在列传之中战国部分就有二十余篇在战国部分之中,战国前期(公元前468年一公元前四世纪中 叶)写得尤为简略、其比春秋部分更为简略,没一个专传以记战国 前期人物,其世家部分也极其简略,像记一个简单而残缺的流水 帐一样,此似依据“不记年月,其文略不具”的《秦记》和“烧 之尤甚”的诸侯《史记》而成而《史记》记战国史所主要依据 的是《战国策》如上所言不是正规史书,其战国前期除详记三家 分晋及魏文候故事以外少则有记载,如战国最重要的秦国在《战 国策》中其记事始于秦孝公之时的商鞅,即《秦策一•卫鞅亡魏 走秦》,战国前期秦代诸公竟未记一事而《齐策》之首其记事始 于齐威王、齐宣王之时的田婴,此时已是战国中期了因此《史 记》战国部分和《战国策》相似,都是简记战国前期、详记战国 后期而事实上目前中国现存的各种历史文献资料也是和《战国 策》、《史记》一样关于战国前期的历史记载都非常少,战国前期的 很多历史失传了。
总体上说来《史记》战国部分记载是比较详细的,其战国前 期简略,战国后期详细,由于所依据文献资料的原因《史记》战 国部分叙事有点杂乱无章,多夸张之言,甚至有一些史实错误《史记》春秋部分主要依据中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史书一一《左传》,再参考《国语》、《春秋》、《世本》等书,所以《史记》 春秋部分也较为详尽,其纪年、叙事错误极少,如果《史记》的记 载与《左传》的记载相矛盾,那么我们一般认为《左传》的正确 性比《史记》要高,如关于赵氏孤儿的记载《史记》不同于《左 传》,《史记》对赵氏孤儿的记载肯定是错误的,再如《左传》以 明确的记载“齐悼公杀鲍牧……齐人弑齐悼公”,而《史记》错误 的记载为"鲍牧弑齐悼公”《史记》关于春秋部分的记载还是比《左传》要简略很多而我们知道《左传》的记载起于公元前722 年止于公元前468年,因此《史记》关于春秋初年(公元前770 年一公元前722年)的记载也就非常简略了而五帝、夏商西周三代的史料就更为缺乏了,司马迁主要以《世本》记一个王位世系,再间以古今文《尚书》、《诗经》所记 载的大事加以抄录在五帝、夏商西周中五帝、大禹、成汤、周 文王、周武王、周公部分记载比较为详细,这是由于其所主要依 据的《尚书》、《诗经》此部分记载较为详细的缘故。
三、《史记》详今略古之材料取舍原因司马迁所见的文献资料是极其丰富的,其先秦三代部分史料 也比较多由于先秦尤其是三代历史久远,再加上秦焚书坑儒导 致各材料差别极大司马迁在取舍材料时采取“择其言尤雅者, 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的标准如——《五帝本纪》:“《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大宛列传》:“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 不敢言之也”这种材料取舍原则对于秦汉之际材料丰富的情况下是非常可 取的,但是对于先秦,尤其是五帝、三代部分则不大可取因为 五帝三代部分本来文献资料不多,司马迁由于其文不雅驯就予以 轻弃,而这部分“其文不雅驯”的文献资料到现在又大多亡佚, 其是不是“不雅驯尚”不可知,不能因为司马迁一人曰‘不雅驯” 就武断的认为其不雅驯其二即使其总体“所有怪物,不雅驯”也不能予以轻弃,而 应该对“所有怪物”予以具体分析,分析其“雅驯”的一面,而 不是将其全部轻弃,如司马迁将《百家》、《禹本纪》、《山海经》 就全部予以按弃而事实上,《山海经》虽然言神仙怪物,大多数 史学家认为其保留了相当重要的先秦历史、地理资料,国学大师 王国维就运用《山海经》考证出了《史记》所遗漏的商代先公一 壬恒。
而司马迁却是将如此重要的《山海经》予以按弃,幸好《山 海经》尚存,许多学者仍在研究,而《百家》、《禹本纪》等汉代 以后就亡佚了!司马迁认为其"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其文 不雅驯”,而不加记载,实为历史学、文献学,文化学的一大悲哀, 也因此而遗漏了不少重要史实其三,五帝三代许多史实都是和神话传说挟杂在一起的,如 《山海经》、《穆天子传》而神话传说往往是一个民族史的开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史实开端大多从神话开始,如希腊神话《荷 马史诗》、再如中国各少数民族之创世神话,如契丹之创世神话 这些神话传说虽然在当时司马迁看来是“其文不雅驯”、“所有怪 物”,实则在今人看来仍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而《五帝本纪》所 记之五帝,《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所记夏商 周秦之先祖的事迹又何尝不是神话传说呢?其四,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正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 代,司马迁所接触的史料、资料以儒家资料为多,而儒家历史资 料的影响也最大,司马迁不能不受其影响司马迁在《太史公自 序》中和上大夫壶遂就修史意义进行讨论时就大谈儒家经典因 此司马迁“其文不雅驯,所有怪物不敢言”的材料取舍标准往往 以儒家材料为主,而儒家历史书籍修史时则往往讲什么仁义礼让, 为尊者讳、为长者讳,搞什么“春秋笔法”,为此甚至不惜窜改历 史。
第五,司马迁在对待先秦文献时应该尽可能的采取“信以传 信、疑以传疑,故两言之”的材料取舍标准事实上司马迁也采 取了这种“疑者存之”的方法,如对秦始皇的出生在《秦始皇本 纪》中记载为“秦始皇者,秦庄襄王子也”,在《吕不韦列传》中 记载:“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之有身子楚从不韦 饮,见而说之……姬自匿有身…生子政秦始皇又似吕不韦的儿 子宫闱之事谁又搞得清楚呢?疑者存之以便后人研究、考证 再如《老子韩非列传》中老子就记载了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曰李 耳,二曰老莱子但是这种例子不多,更多则予以按弃由于司马迁采取“择其言尤雅者”和“所有怪物,余不敢言 之也”的材料取舍材料,按弃本已经不多的先秦文献,如《百家》、 《谍记》、《历谱谍》、《禹本纪》、《山海经》等,这样其先秦部分 就更简略了此外司马迁还釆取了 “至于世传其书者世多有之,论其佚事” 的材料取舍标准,如——《司马穰苜列传》:"世多《司马兵法》,以故不论,”——《孟子荀卿列传赞》:“自如孟子至如吁子,世多有其书, 故不论其传云”——《管宴列传赞》:“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 佚事”这种材料取舍标准也是不妥的,司马迁之时的“世多有其书”到现在是“世无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