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类文本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选择题内容理解分析一、明晰常见设误手法和命题陷阱熟悉高考的错误设置类型,能增强对文本特点的认识,准确把握高考的考查方向,提升答题的敏感度第1题高考常见的几种设误手法和命题陷阱,如下图所示:二、运用比对法辨识命题“8大陷阱”基于筛选信息、观点推断题的命题方式是选择题,解答方法就是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排除错误选项,即“圈点→比对→排除”运用比对法,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1.偷换概念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或外延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表面上与原文说法一致,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并不相同例: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选项] 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原文]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答案偷换概念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错误原文第一段认为,“实物并不等于原物”,因而需要质疑的是“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而非“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2.无中生有(于文无据)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也不能从原文信息中推断出来,即原文中并无此意,而是命题者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用来迷惑考生的这类选项若脱离文本去根据个人经验或常识判断,很可能会误认为正确,迷惑性较强例: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选项]艺术品在流传中经历的各种转换和变化,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原文] 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答案选项采用“改变”的命题手段设误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于文无据,文中并未提及这种生命比原初状态“更有价值”,而应该是另一种不同的价值选项“于文无据”3.张冠李戴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人表述成彼人,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比如把某一时间、地点,说成另一时间、地点。
例: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选项]与《古文观止》相比,真德秀编选的《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原文] (第三段)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第五段)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答案选项采用“调换”“拼凑”的命题手段设误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说法错误由文章第五段“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可知,选项“张冠李戴”,将“《文选》”说成“《文章正宗》”4.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例: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选项]《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历史见识方面,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所选宋人作品持论偏颇且占比失当。
[原文] 不过此书也有缺点,约略说来如下:一、编者识力不高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还有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往往抓住一点发议论,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史的全面情况这类文章也选多了答案选项采用“改变”的命题手段设误所选宋人作品持论偏颇且占比失当”错误原文只是说所选的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持论偏颇,并非所选取的宋人作品都持论偏颇,这里属于“以偏概全”5.混淆时态命题者故意把“未然”(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或推测)说成“已然”(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可能发生的情况)转述为“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也可能反之,将“已然”说成“未然”,把“必然”说成“或然”例: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选项] 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所以人们开始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来的快感[原文] 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有了这样的共识,人们放松而理所当然地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给我们的奇妙、自由、淋漓的快感答案混淆时态选项采用“改变”的命题手段设误原文“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说明了信息化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并未说已经“实现了”;而选项“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是说“已经实现了”,将未然当成了已然。
6.因果混乱(强加因果)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有意混淆各种关系,比如,将并列说成转折,将递进说成并列,或者将条件说成结果,将假设说成现实,将充分(必要)条件说成必要(充分)条件还要特别注意因果关系的两种情况:一是因果的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等;二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说成有因果关系例: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选项]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原文]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答案强加因果从原文最后一句话可知,青花瓷“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只是“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而不是“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的条件从而”一词强加因果7.混淆是非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例: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选项]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原文]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答案混淆是非选项采用“添加”“改变”的命题手段设误选项前半句正确,后半句混淆是非命题者添加否定词“无”将原文“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世界时尚”一句肯定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融合的意思变成了否定两者之间有关系8.曲解文意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误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例: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选项]历代藏家和帝王在古画上盖章、题跋,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原文]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品的特例一幅卷轴画可能在它的流传和收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大变化,但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形状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答案曲解文意原初状态已不可考”错误原文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强调面貌改变大,而不是“原初状态已不可考”三、熟知类题通法,落实“2步流程”解答内容理解题“2步流程”第一步:分析选项内容,切分选项信息根据选项的句式,把选项的具体内容切分为几个相互关联的信息段。
如果是单句,可以按照主谓宾的结构切分为三个信息段;如果是复句,可以根据分句的关系以及句意,切分出若干信息段第二步:比对文本内容,分析对应信息把选项中被切分的各个信息段与文本的对应内容进行比对,分析选项中的各个信息段和文本内容之间的异同点如果选项涉及的信息和文本的内容相同,就说明选项符合文意,否则就不符合文意1)选项信息加工程度较低,局部概括、细节改变,即直接、单点对应这种情况锁定原句,认真比对选项与文本内容整体意思、局部细节意思上的异同2)选项是跨句子、跨段落信息整合,即直接、散点对应,信息加工程度较高这种情况要锁定区间,注意词语或句子顺序的转换有没有改变原意3)选项根据文本做出推理、推断,即间接、单点对应,含有隐含信息这种情况需要结合背景知识做推理论证相关分析一、熟知“6大命题角度”题干示例命题角度对应区间文章举吕绍虞著作作为对比,意在指出姚名达的方法存在争议,需要反思考查论证内容对应段落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考查论证前提 对应全篇或段落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考查论证结构对应全篇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考查论证方法对应段落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分析论据作用对应段落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揣摩论证立场对应段落篇1.概括论证内容论证内容就是文本的文意,概括论证内容就是选项涉及某个段落或整篇文本内容时,考生要会概括,这一角度考查的是考生的概括能力例:请分析并判定选项的正误[选项]文章举吕绍虞著作作为对比,意在指出姚名达的方法存在争议,需要反思[原文]为什么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发展进程中“时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就是说二千年来目录学形态在本质上没有跳出刘歆开创的模式;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 答案“文章举吕绍虞著作作为对比,意在指出姚名达的方法存在争议,需要反思”错误,原文“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