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不同条件下药用植物梅片树生长差异分析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25.97KB
约6页
文档ID:215321223
不同条件下药用植物梅片树生长差异分析_第1页
1/6

不同条件下药用植物梅片树生长差异分析 陈桂琼++李志良++罗万业++谢金兰++曾丽芳摘要 本文对梅片树不同造林方式和不同坡位的成活和生长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药用植物梅片树裸根移植和带土移植2种移植方式在不同坡位的成活率(P<0.05)均存在显著差异;下坡位种植的成活率最高,中坡位居中,上坡位最低;药用植物梅片树带土移植方式造林在不同坡位之间的年均生长量(P<0.05)也存在显著差异;下坡位的年均生长量最大,中坡位居中,上坡位最小关键词 梅片树;带土移植;裸根移植;坡位S567.1 A 1007-5739(2017)11-0138-01梅片树(Dryobalanops aromatica)是樟科(Lauraceae)樟属(Cinnamomum)常绿乔木,富含右旋龙脑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在广东境内发现梅片树含有天然右旋龙脑,为我国生产天然右旋龙脑奠定了基础其树皮光滑,叶离基三出脉,圆锥花序;子房1室且雄蕊9枚,其核果卵球形梅片樹是一种高级香料,是珍稀药材,目前已被广泛用在多个行业,并可有效预防多种疾病[1-3]广东省梅州市气候条件适合药用植物梅片树的种植本研究在试验基地内开展裸根苗移植和带土苗移植2种不同造林方式及其分别在不同坡位成活率的研究,同时开展了带土移植造林方式在不同坡位之间平均生长量差异的分析,以期为药用植物梅片树的高效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11月在梅州市梅江区白宫镇林科所试验基地开展1.2 试验材料供试苗为林科所实验育苗中心提供,分为裸根苗和带土苗1.3 试验方法1.3.1 裸根苗与带土移植成活率在试验基地内分别对裸根苗和带土苗用同样的方法造林,整地后按1.5 m1.5 m的株行距种植,密度4 500株/hm23次重复,每个重复面积为6 670 m2,分别对不同坡位的成活率进行调查、记录1.3.2 不同坡位的平均年生长量在带土苗移植造林的试验地,分别在造林时测量其不同坡位的基础平均高度,造林后1年时调查不同坡位上的平均高度,并记录3次重复,每个重复面积为6 670 m21.3.3 数据处理选用SPSS 20.0和 Excel 2007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成活率(%)=成活株数/种植总株数100;生长量=处理1年时苗的高度-造林时苗的高度2 结果与分析2.1 不同条件梅片树成活率分析由图1可知,经方差分析、多重比较,药用植物梅片树带土移植方式造林在不同坡位之间的成活率(P<0.05)及裸根移植造林在不同坡位之间的成活率(P<0.05)均存在显著差异2种移植方式均表现为下坡位种植的成活率最高,中坡位居中,上坡位最低,2种移植方式造林梅片树的成活率都随着坡位的上升而下降。

下坡位带土移植和裸根移植的梅片树成活率分别为89.82%和79.92%,分别比中坡位高5.46个百分点和6.54个百分点;中坡位带土移植和裸根移植的梅片树成活率分别为84.36%和73.38%,分别比上坡位高8.91个百分点和6.84个百分点;上坡位带土移植和裸根移植的梅片树成活率分别为75.45%和66.54%下坡位的土壤肥力比较好,水分条件充足,利于梅片树的存活2.2 不同坡位梅片树年平均生长量分析由图2可知,经方差分析、多重比较,药用植物梅片树带土移植方式造林在不同坡位之间的年均生长量(P<0.05)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下坡位最大、中坡位居中、上坡位最小下坡位的年均生长量为0.78 m,比中坡位高0.11 m;中坡位的年均生长量为0.67 m,比上坡位高0.13 m;上坡位的年均生长量为0.54 m带土移植造林梅片树的年均生长量随着坡位的上升而下降下坡位的土壤肥力比较好,水分条件充足,利于梅片树的生长3 结论与讨论2种移植方式在不同坡位的成活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均表现为下坡位种植的成活率最高,中坡位居中,上坡位最低药用植物梅片树带土移植方式造林在不同坡位之间的年均生长量也存在显著差异,年均生长量表现为下坡位最大,中坡位居中,上坡位最小。

此试验结果与刘帅成等[4]、黄钦忠等[5]关于闽楠[Phoebe bournei(Hemsl.)Yang]和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et Wils.)在不同坡位上的生长差分析结果一致,下坡位水分较充足,土壤养分积累好、较肥沃,利于药用植物梅片树的成活及生长今后应该开展更多因素对药用植物梅片树造林成活及生长影响的试验,探索梅片树最佳造林方式并且逐步推广,促进药用梅片树产业有序发展,推动林业发展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农民创收,使药用植物生产取得自主创新发展[6]4 参考文献[1] 陈建平,苏健裕,陈 玲,等.梅片树叶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2,15(5):149-151.[2] 宋永芳,罗嘉梁.高纯度天然右旋龙脑的制备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3(3):11-14.[3] 吴少云,苏健裕,石磊,等.梅片树叶挥发油和天然右旋龙脑的抑菌性能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2(7):85-87.[4] 刘帅成,李志辉,李艳,等.不同坡位对福建柏生长影响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34(12):52-55.[5] 黄钦忠.不同坡位8年生厚朴人工林生物量分配格局[J].江西林业科技,2010,13(6):16-18.[6] 曾雄伟.平远县梅片树产业化发展的探讨[J].绿色科技,2014(1):128-129. 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11期现代农业科技的其它文章2015年黑龙江省食用向日葵新品种生产试验农村雷电灾害原因及防雷减灾对策玉米—黄豆间作生物多样性栽培集成技术探析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无公害蔬菜发展措施探讨“十二五”期间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代表性科研成果报告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