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分层递进教学模式”探究摘要:“分层递进教学模式”是面向全体学生并实施个 性化教学的有效模式从尊重学生差异、适应学生到利用学 生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得到递进 式发展关键词:分层递进;有效课堂;实践能力课堂教学模式有多种多样,其中“分层递进教学模式”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较佳的模式分层递进教学模式” 承认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教学在参与的“面”(每一个学 生都参与)和参与的"质"(积极主动地参与)都有较好的保 证,使每个学生多思、多说、多写、多听,实现耳、眼、口、 手、脑全面接收,“多功能”协调,‘主体式”渗透,它改 变了教师讲、学生听,少数学生发言,多数学生旁观”“陪 听”的状况通过确立分层递进学习目标、设置思维坡度、 适时点拨学法、及时鼓励评价等方法以及采用现代化的教学 手段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动机、热情,诱发他 们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驱力,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 人,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共振一、“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 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 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或“最佳教学 区”。
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 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地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 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它将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 、同伴帮助、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较好地 解决了统一教学与学生个别差异性的矛盾根据这一理论的 设想和要求逐步发展起来的“分层递进教学”思想很好地 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统一起来,在保证课堂教学 效益的基础上克服了班级授课制的某些固有的不足,为课堂 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分层次的基础上,让不同层次 的学生产生不同的主动任务,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基础和能力 范围内有最大程度的提高分层递进教学模式”根据学生 的课堂反应和测试成绩将全班学生大致分为低、中、高三个 层次:高层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浓,能力强,但人数不多;低 层学生物理思维很难建立,学习能力弱,对物理兴趣低,也 占少数;中层是介于高、低层间的大部分学生这样分层次 的作用能促使中低层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而高层学生 又不失竞争刺激当然学生所处的层次并不是绝对的,要随 时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作必要的层次调整,因人因时制宜, 以避免分层带来的负效应,更主要的是鼓励学生由较低层次 向较高层次“递进",这正是“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基本 目标,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手段。
采用“分层递进教学模式”应避免不分对象“一统” 的弊端,把因材施教提升到可操作水平,使教学目标、教学 内容、教学速度以及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 力,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并不断把 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 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面向全 体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有效模式二、“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一) 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设置是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 核心教学目标分层要遵循“下要保底(达到课程标准的基 本要求)、上不封顶(可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的原则, 使目标各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相适 应各目标分层要明确、具体,各层目标内细目的水平递进 要平缓,层间目标难易的跨度不宜过大,使各层次学生在达 到本层次目标后,经教师鼓励、激发、帮助便于向高层次目 标迈进,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学习的喜悅二) 教学设疑的分层“分层递进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一统到 底”的格局,形成既有“整体教学设疑”的“合”环节,又 有“提优”“补差”的“分”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基 础、学习能力的差异以及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巧妙安排好 课堂教学中“分” “合”的时间和“分” “合”的次数。
将 面向群体的教学活动建立在独立、主动、个体的教学活动基 础之上,实现两者优势互补,从而为知识、能力层次不一的 学生提供一个适应各自发展特点的教学环境,形成群体教学 与个别教学有机结合的同步异步互补的课堂教学模式通 常,课前复习、新课引入、基本概念都可以整体设疑,规律 探索和理解可分层设疑,规律应用可分层设疑和整体设疑相 结合分层设疑必须注意科学性、针对性、启发性,充分考虑 学生的差异,结合学习内容特点,使学生都学有所得,且激 发潜能,促进创新对低层学生,提的问题要基础,尽可能 浅显,一点一点地启发,对于需综合思考的问题,要多设几 个问,作好铺垫,避免知识跨度过大;对中层学生,要在课 本基础上略加提高,提一些经过思考即能回答、通过比较就 能判断的问题;对高层学生,要在对中层学生要求的基础上 深化、拓宽对问题的探究,可在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设计 一些较难或较深的问题如“牛顿第三定律” 一节关于作用 力和反作用力关系的探究教学,可设计成分层分组实验探究 规律的教学模式,教师给出实验需要的器材后,便可进行如 下的分层设疑:■低层学生:①用什么测量力的大小?②如何判断力的方 向?③力按性质分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磁力等,分别完 成如图1、图2、图3的实验探究,你会得到什么结果?中层学生:①你能利用给出的磁铁、小车、弹簧测力计 测出两磁铁间的弹力吗?②请用实验分别探究作用力和反 作用力均为弹力、磁力、摩擦力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 系?高层学生:①请用实验分别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均为弹力、磁力、摩擦力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②物体 处于动态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规律跟静态时一样吗?请 设计实验探究。
在这些设疑的引导下,学生们都能积极实验探究,探究得出:无论是什么性质的力,只要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 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一直线上髙层学生能总结出作 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规律与运动状态无关,且具有同时 性,同性质三)课堂练习和作业的分层练习和作业不单是使学生再现、巩固、理解、深化所学 知识和技能的手段,也是保持学生持久学习兴趣的手段过 于简单的练习和作业,高、中层学生易感到乏味无趣;灵活 多变的练习和作业,能使中、高层学生感受成功思维的快乐, 但低层学生却会因求解不得而失去信心,甚至放弃学习所 以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除了突出重点难点之外,还要注意 把握“度”与“量”的分层设计如机械能守恒定律应用的 一组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