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区域通用 i 课时时长(分钟) i 2课时1 11 i主干考点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3.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4.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近三年考情2019年江苏卷9、10 “太阳高度角相关计算”2019年•全国新课标III卷11题“日期推算”2019年北京卷1 “时区计算”2019 •新课标n卷“地方时”2019 •天津卷“时差、太阳高度”2019 •海南卷“日界线、地方时”2019・江苏卷“太阳视运动”分析预测本模块属于每年高考不常考查内容,近年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高考试卷所占分值区间:8—12分一、知识讲解考点精讲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自转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一个恒星日除两极点外,都是15/小时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南北纬60的线速度是赤道线速度的1/2【拓展延伸】地球自转速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1)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 02)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速度相同 (海拔相同的情况下)3)60纬线上的线速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4)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每小时 15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的对应点的线速度。
5)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因素影响关系纬度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负相关海拔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正相关[例题1 ]卜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1 .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A.北半球中纬度C.南半球中纬度B .北半球低纬度D .南半球低纬度2 .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A. 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 . 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C. 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 . 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3 .关于图中a、b、c、d四点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大小判定,正确的是 (第1页A. a>b>c>dB . avbv cvdC. a = b=c=dD . a>c= d>b【答案】1.A 2.A 3.C【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第1题,依据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分布规律,可以判定该区域位于北半球;赤道线速度约为1 670千米/时,南北纬30度线速度约为1 447千米/时,南北纬60度线速度约为837千米/时,南北极点为零,图示区域大部分为 837〜1 447千米/时之间,该区域应为北半球中纬度第2题,根据图中线速度等值线在 a点向北凸,b点向南凸,说明a点较同纬度的b点自转线速度大、地势高。
第3题,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点外都相等,与线速度大小没有关系考点精讲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 .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现象1)图中甲为夜半球,乙为昼半球,线 AOB为晨线2)甲、乙现象的成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⑶周期:24小时4)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晨 _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昏线 —(5)太阳高度角: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 0度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 强度2 .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向一侧偏转北半球做运动物体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3 .为我们度量时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尺度1)地方时:不同经度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经度相差15° ,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 ,地方时相差4分钟2)时区和区时①时区:全球共 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 15个经度②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时区区时③区时的换算:相邻时区的时间相差 1个小时;同一日期内,东早西晚3)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人为规定原则上以 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拓展延伸】1.地方时的计算地方时的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经经计较,分秒必 算。
计算时具体可分为四个步骤: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1) 一定时:即确定计算时可作为条件用的已知地方时 光照图中,特殊经线地方时的确定以下图为例:一太一阳光线一①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 12时,如ND②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 24时或时,如NR③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 6时,如NG④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 18时,如NA(2)二定向: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如图中求E点的地方时,以D点作为已知时间点, 则E点位于D点以东,应“东加”;若求F点地方时,以B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 F点位于B点以西,应“西减”(3)三定差: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 以确定时差,如E点所在经线与 ND经度相差45° ,时差为3小时4)四定值:即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来计算出所求时间,如 E点地方时为12: 00 + -- =1515: 00, F 点地方时为 24: 00 —15—=21: 002 .区时的计算第一步:如果已知该地经度,求时区数该地所在时区数=该地经度+ 15° (余数若小于7.5,则直接舍去;余数若大于 7.5,则在结果上加一个时区)第二步:求时差,即求时间间隔,每相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一小时。
第三步:求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土时区差X 1小时注:①“ 十、一”号的选取同地方时的运算②若求出时间大于 24小时,则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若所求时间为负值,则加上 24小时,日期减一天3 .日期变更的判断(1)在地球上日期变更的界线①自然界线:即0(或24)时所在的经线,它是不断变化的,自西向东过 0(或24) 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自东向西过 0(或24)时所在经线日期 要减一天②人为界线:即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 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要加一天2)图解日期变更a.经线展开图b.极地投影图注息:①自然界线与人为界线有可能重合,即当 180经线地方时为零时时②为了照顾180经线附近一些地区和国家日期的统一,人为日界线避免通过陆地,有三处偏离了 180经线,从北极点开始通过白令海峡, 绕过阿留申群岛西侧, 经过萨摩亚、斐济、汤加群岛之间,经过新西兰东侧,继续沿 180经线到达南极点例题2】(2019 •海南卷)图3示意海南岛的位置读图 3,回答问题1. 1月1日,当海口正午时,地球上进入新年的区域面积与地球总面积的比例 ()A.等于1/2 B ,多于1/2少于2/3 C ,等于2/3 D ,多于2/32. 1月1日,与海口相比,三亚 ()A.白昼更长 B .正午太阳更低 C .日出方位更偏南 D .正午时刻更早【答案】1.D 2.A【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1 .通常以180°经线和地方时为 0时的经线为界将全球划分成两个日期, 0时经线以东至180°经线为新的一天。
图中海口的经度约为 110° E,所以当地为 1月1日正午即110° E的地方时约为1月1日12:00 ,因此地方时为 0时的经线为70° W即70° W向东至180° 共250个经度进入新年,故 D正确2 .三亚和海口同在北半球,但三亚纬度较低, 1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此时北半球纬度越低白昼越长, 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出方位越偏北,故A正确,B、C错误三亚经度位置比海口靠西,正午时刻应更晚,故 D错误考点精讲3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公转自玛可勺二 m匕逗巾力火一个恒星年大约1大约30km/s规律:近日点(1月初)最区远日点(7月初)最受2.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的公转(自转或公转)运动拓展延伸】节气时间(前后)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对应点春分3_月2L日赤 道向也B夏全6_月丝日北回归线向电A秋分9_月23_日赤 道向电D冬至12月22_日南回归线向北C1 .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影响黄赤交角的产生原因要注意两 点一是地球在公转时,总是 斜着绕太阳转,即地轴与黄道(地球公转轨道)之间不垂直, 而是有一个小于90°的夹角,使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产生了一个 23 26'的夹角,即黄赤交角。
二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任何地点地轴的倾斜方向都保持不变, 使黄赤交角始终存在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是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2 .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及其影响(1)与黄赤交角相关的几组数据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弄清几组数据间的关系如图:①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②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③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2)影响①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在南北纬 23 26'之间②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例题3】(2019天津卷)2019年某日出现了日食现象在四幅日照图中,深色阴影为夜半球,浅色阴影为当时可观测到日食的地区范围读图 6,回答1~2题图61 .发生日食的这天,在图 6所示四地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 )A.甲 B. 乙 C. 丙 D. 丁2 .在图6示四地中,观测者正朝西南方向观测日食的是( )A.甲 B. 乙 C. 丙 D. 丁【答案】1.A 2.D【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1 .题中的晨昏线和某个经线圈重合可分析出该日为春分或秋分, 直射点纬度在赤道 各选项中地点的纬度离赤道最近的 A则是该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2 .由图可知,该日太阳直射于丙地东侧经线与赤道交汇处, 根据图中经纬网大致位置为 0。
东经30因此甲、乙、丙往东南方向观测,只有丁往西南方向观测考点精讲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反向与昼夜长短 变化趋势关系时间太阳直射点方向昼夜长矩的变化趋势北半球南半球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向北移动昼渐长,夜渐短,6月22日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昼渐短,夜渐长,6月22日南半球各地昼最矩,夜最长6月22日至12月22日向南移动昼渐短,夜渐长,12月22日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昼渐长,夜渐短,12月22日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3月21日9月23日X全球昼位平分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夏全日冬至日春分或秋分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正午太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由赤道向南北阳高度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南半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北半两侧递减赤道的分布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小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