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呼啸山庄读后感 从《呼啸山庄》看女性的反叛范文

泽玥15****2海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22KB
约7页
文档ID:204887601
呼啸山庄读后感 从《呼啸山庄》看女性的反叛范文_第1页
1/7

呼啸山庄读后感 从《呼啸山庄》看女性的反叛   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是财富急剧增长、版图不断拓展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英国社会的思想体系也凝聚起来了,形成了反映中产阶级价值观念和社会态度的“维多利亚精神”他们反对纵欲,提倡道德和秩序,推崇勤奋、节俭、自助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妇女应该有道德诚实、宗教虔诚、循规蹈矩、忠于家庭的美德几乎所有维多利亚后期的作家在其作品中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女权主义者追求自身独立,与男性平等,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反传统思想,艾米莉就是个典型,她对父权制社会的反叛在作品中有明显的表现   在《呼啸山庄》这部作品中艾米莉用主人公的行动并在情节的发展中表达自己对女权主义观念的赞同,女主人公凯瑟琳・恩萧,儿时桀骜不驯,长大后积极追求自己的爱情,为人妻后,甚至为人母后,不惜以死来抗争无爱的婚姻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对灵肉合一的向往,对父权(男权)的挑战,传统的女性在这里找不到痕迹  本文试以凯瑟琳的成长历程为线索,分析以这一形象为代表所反映出的同时期女性反叛精神,及对传统父权社会的颠覆性作用    一、反叛的女儿    凯瑟琳是艾米莉笔下寻求爱情自由的女性的象征凯瑟琳从来不甘于父权制所宣扬的“家庭天使”身份, 相反, 她是艾米莉创作的一个对“家庭天使”观念宣战的极富象征意义的角色。

她在为寻求真爱付出生命的同时,,无异于是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妇女观念喊出了一声绝望而又坚决的“不”字凯瑟琳拒绝父权传统定位给女性的天使身份这一点,在她向耐莉叙述有关自己在天堂里的梦境时有明确的暗示:“天堂并不像我的家,我哭得心都碎了,要回到尘世来而当梦到天使们把她扔到呼啸山庄的草原中并在那儿醒来时,她高兴得直哭呼啸山庄曾一度成为年幼的凯瑟琳的天堂,一个与父权制的王国相对应的女王国在那里,她拥有自己完整的个体存在作者早在小说开端通过一本旧书上的日记使我们对她有所了解,她那已褪色的难认的怪字中记载着如下的话语:“辛德雷是个可恶的代理人,他对希斯克利夫的态度太凶,希斯克利夫和我要反抗了,今天晚上我们要进行第一步我受不了这个差事我提起我这本脏书的书皮哗啦一下,使劲地把它扔到狗窝里去,赌咒说我恨善书”这些话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这是一个狂野不羁而又充满自由反叛精神的小姑娘在耐莉所述故事的序幕部分有这样一段小插曲,即老恩萧离家前往利物浦时的场景: 当老恩萧先生问及女儿希望他从利物浦带什么样的礼物给她时,她选择了一条马鞭,因为她已经完全能驾驭他们家马厩里所有的马了,尽管当时她才六岁不到这样她就可以去骑马圈里的任何一匹马了,耐莉这样解释,透露了凯瑟琳想要制服马圈中所有马匹的愿望,但这仅是表面现象。

这一细节再次向我们显示了凯瑟琳的狂野与任性凯瑟琳的愿望实际上反映了她潜意识中对权力的渴求这一点在耐莉后来提到凯瑟琳在游戏中热衷于扮演女主人,对别人发号施令时就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这种权力渴望暗示了凯瑟琳想要操纵自己命运的潜意识心理,想要抗拒她那将成为未来家长的兄长的渴望她潜意识里渴望出现的那个作为她的同盟的第三力量――希斯克利夫她经常用大胆无礼的神气,以机灵的话语来对抗家中的每一个人:把约瑟夫的宗教上的诅咒编成笑料;捉弄耐莉;同时,干她父亲最恨的事:炫耀她那假装出来的而他却信以为真的傲慢,如何比他的慈爱对希斯克利夫更有力量;炫耀她能使这个男孩对自己唯命是从,而对他的命令,只有合自己心意时才肯去干希斯克利夫在某种意义上帮助凯瑟琳获得了她内心渴求的东西――权力,有了希斯克利夫的唯命是从,凯瑟琳变得越来越反抗约瑟夫宣扬的父权制宗教,越来越无视她父亲所代表的父权了在老恩萧那个最后的晚上,他问女儿:“你为什么不能永远做一个好姑娘呢,凯蒂?”她扬起脸来向他大笑着回答:“你为什么不能永远做一个好男人呢,父亲?”凯瑟琳的反问毫无疑义地体现了一种超乎寻常的叛逆心理凯瑟琳的狂野,任性与反叛早在儿时都已淋漓地表现出来。

    二、无畏的爱人    在《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始终吸引着读者的视线,成为该小说的主题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相互之间表现出的深沉,激烈而狂热的情感超出了世俗的爱情他们之间的灵魂一致,生死相恋,表现了艾米莉希望女性能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女主人公凯瑟琳・恩萧与家中的养子希斯克利夫一起长大,并在共同反抗哥哥辛德雷的暴政中建立了感情,成为两小无猜的恋人但是凯瑟琳遇见了画眉山庄的小主人林顿,她背叛了自己的初衷,背弃了那种在荒原上培育起来的充满激情的爱,离开了呼啸山庄,离开了她深深爱着的希斯克利夫嫁给埃德加林顿之后,她对希斯克利夫的诚挚感情丝毫未减三年后,当希斯克利夫返回家乡,她感情的天秤便毫不犹豫地倒向了旧日情人希斯克利夫的回归使凯瑟琳面临新的选择,一方面是她世俗的丈夫,一方面是她灵魂之恋凯瑟琳选择了死亡,以此来达到身体和灵魂的彻底自由,重新回到她与希斯克利夫所共有的世界里凯瑟琳无疑是爱希斯克利夫的,这不仅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性格与气质,一样的倔强,一样的执着,而且他们都渴望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在这一系列感情移位又恢复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无论凯瑟琳是对是错,她对希斯克利夫真切地关心和倾情是以她为中心在进行。

她对传统道德的蔑视,对未能满足的激情的渲泄,都烘托出十分强烈女性自我意识这主要表现在她把女性对于爱情的追求提高到了自我的追求的高度上凯瑟琳不完全是旧文化旧道德的牺牲品,但她对爱情的激烈追求,或多或少地表现了19世纪妇女萌发的人性意识    三、“失败”的妻子    艾米莉没有把女主人公塑造成为一个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爱情至上者,也许是考虑到现实婚姻的世俗性与无奈性而主人公的悲剧性结局却展示女性面临的情感困境和社会习俗的障碍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女子在择偶时必然把经济因素放在首位,尽管绝大多数女子也兼顾感情因素身为贵族小姐的凯瑟琳也不例外她虽然嫁给了林顿,却梦想着继续占有希斯克利夫的感情这种灵肉分离的爱情从来都是不道德的,是难以被社会容忍的一个对丈夫不忠的女人是注定会遭到世人的谴责的在维多利亚时代,受推崇的女子是“家庭天使”这类女子是标准的贤妻良母,对丈夫无条件地忠诚与顺从凯瑟琳认识到自己的身体与灵魂早已开始分离,企图抛开所有父权制强加于“林夫人”的一切约束,重新回到那自由的少女时代她天生注定要成为一个在自己的真爱与社会为她选择的丈夫之间徘徊的女人按传统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凯瑟琳自然不能算是称职的妻子。

凯瑟琳身为有夫之妇,却不能像当时大多数女人一样重视家庭的和谐,捍卫家庭的稳定因为她重视精神的自由与感情的满足对凯瑟琳来说,她与林顿的婚姻是她向“正常”的努力,这种努力只导致自我压制和精神创伤,她只有在成为荒原幽魂之后才能追求自由的爱情所以疯癫,死亡是她从所有家庭与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重获自由的唯一途径疯癫,死亡使女性拒绝了“家庭天使”的理想角色模式,拒绝了父权文化给她规定的生活拒绝就意味着反抗、意味着颠覆从某种意义来说,凯瑟琳是一个超越时代的崭新的妇女形象  19世纪的英国社会是一个崇尚“家庭天使”女性的时代几乎每一位头脑清醒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人都认为一个正常的品格良好的女人是这样一位天使:她将自己完全奉献给家庭,只以女儿、妻子、母亲的身份存在无论是女儿、妻子、或是母亲, 都是从属于另一个主体家庭而没有自己独立的个体身份的角色在19世纪,婚姻几乎成为解决妇女一切问题的最佳途径,这就是为什么婚姻和大团圆结局在19世纪的小说中十分流行的原因《简・爱》、《傲慢与偏见》等都是较为突出的这类作品而《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的结局却与同时代的小说大相径庭”,“它是拒绝让女主人公在困境和社会习俗的要求之间寻求妥协的一部伟大的小说”。

以一念之差嫁给埃德加林顿的凯瑟琳为摆脱父权制、伦理道德和婚姻强加于她的身份不惜以死抗争,挑战那湮没女性身份的“家庭天使”观念尽管由于所处时代的局限性,艾米莉通过这种结局所表达的女性追求较之18世纪前的英国仍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作者单位:陕西教育学院外语系) 7。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