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划行为理论的发展及应用1筹划行为理论的来源与发展理性行动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是筹划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Planed Behavior,TPB)的前身[1-3]理性行动理论可追溯到多属性态度理论(Theory of Multi attribute Attitude)[4]该理论觉得行为态度决定行为意向,预期的行为成果及成果评估又决定行为态度后来,Fishbein和Ajzen发展了多属性态度理论,提出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1, 5, 6]理性行为理论觉得行为意向是决定行为的直接因素,它受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由于理性行为理论假定个体行为受意志控制,严重制约了理论的广泛应用,因此为扩大理论的合用范畴,Ajzen1985年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本上,增长了知觉行为控制变量,初步提出筹划行为理论1991年Ajzen刊登的《筹划行为理论》,标志着筹划行为理论的成熟自理性行动理论提出后,筹划行为理论到今天差不多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30年间,历经不断的修正、丰富、质疑和完善,筹划行为理论逐渐坚实地成长壮大起来,不仅为国际社会心理学界,也为整个心理学界的众多研究者所验证和接受。
作为一种成功地预测和解释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模型,今天,筹划行为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到人类生活的众多领域绝大多数研究证明,该理论能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个体的行为意图及自我效能和控制感,并明显地提高人们的具体态度对行为的解释力[7]2 筹划行为理论的要素 2.1、态度(Attitude)是指个人对该项行为所抱持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亦即指由个人对此特定行为的评价通过概念化之后所形成的态度,因此态度的构成成分常常被视为个人对此行为成果的明显信念的函数[8]2.2、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是指个人对于与否采用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亦即在预测她人的行为时,那些对个人的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队(salient individuals or groups)对于个人与否采用某项特定行为所发挥的影响作用大小2.3、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是指反映个人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当个人觉得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愈多、所预期的阻碍愈少,则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愈强而其影响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行为意向具有动机上的含意;二是其亦能直接预测行为。
2.4、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是指个人对于采用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机率的鉴定,它反映了个人对于某一项特定行为的采行意愿2.5、行为(Behavior)是指个人实际采用行动的行为Ajzen觉得所有也许影响行为的因素都是经由行为意向来间接影响行为的体现[9]而行为意向受到三项有关因素的影响,其一是源自于个人自身的“态度”,即对于采行某项特定行为所抱持的“态度”(Attitude);其二是源自于外在的“主观规范”,即会影响个人采用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最后是源自于“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一般而言,个人对于某项行为的态度愈正向时,则个人的行为意向愈强;对于某项行为的主观规范愈正向时,同样个人的行为意向也会愈强;而当态度与主观规范愈正向且知觉行为控制愈强的话,则个人的行为意向也会愈强[10]反观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假设,Ajzen主张将个人对行为的意志控制力视为一种持续体,一端是完全在乎志控制之下的行为,另一端则是完全不在乎志控制之下的行为而人类大部分的行为落于此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点。
因此,要预测不完全在乎志控制之下的行为,有必要增长行为知觉控制这个变项但是当个人对行为的控制愈接近最强的限度,或是控制问题并非个人所考量的因素时,则筹划行为理论的预测效果是与理性行为理论是相近的3 筹划行为理论的内涵 筹划行为理论的内涵筹划行为理论有如下几种重要观点[2, 5, 6, 11, 12]:(1)非个人意志完全控制的行为不仅受行为意向的影响,还受执行行为的个人能力、机会以及资源等实际控制条件的制约,在实际控制条件充足的状况下,行为意向直接决定行为;(2)精确的知觉行为控制反映了实际控制条件的状况,因此它可作为实际控制条件的替代测量指标,直接预测行为发生的也许性,预测的精确性依赖于知觉行为控制的真实限度;(3)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决定行为意向的3个重要变量,态度越积极、重要她人支持越大、知觉行为控制越强,行为意向就越大,反之就越小[2];(4)个体拥有大量有关行为的信念,但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只有相称少量的行为信念能被获取,这些可获取的信念也叫突显信念,它们是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认知与情绪基本;( 5) 个人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如人格、智力、经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通过影响行为信念间接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并最后影响行为意向和行为;(6)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从概念上可完全辨别开来,但有时它们也许拥有共同的信念基本,因此它们既彼此独立,又两两有关[13]。
4 筹划行为理论的测量措施将筹划行为理论应用于研究时,研究者多采用Ajzen 建议的测量措施[14]:测量时必须遵守一致性原则;研究的准备工作分两步走,第一步引出突显信念,第二步编制正式测量问卷4.1一致性原则( The Principle of Compatibility)一致性原则指所有研究变量的测量必须涉及相似的行为元素,即所测量的意向、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应是对特定行为的意向、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控制,并且所测量的行为应与其真实条件下发生的行为一致Ajzen 觉得不遵守一致性原则会犯评估不一致的错误,容易混淆或低估变量之间的关系4.2引出突显信念( Eliciting Salient Bliefs)引出突显信念是整个研究最重要的一环,这与突显信念在筹划行为理论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密切有关筹划行为理论觉得突显信念是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认知与情感基本突显信念不仅可以解释个体为什么拥有不同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并且还可觉得制定行为干预措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4.3 编制正式测量问卷为协助研究者更好地应用筹划行为理论,Ajzen设计出了一套筹划行为理论研究的一般问卷模式供研究者们参照。
一般问卷涉及整体的直接测量和基于信念的测量,所有测量项目均采用利克特级别评分法,其中态度的直接测量使用语义辨别法在编制直接测量项目时要注意吸纳近些年的研究经验,态度的项目内容应涉及工具性态度和情感性态度;主观规范的项目内容涉及指令性规范和描述性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的项目内容涉及自我效能感和控制力5 筹划行为理论的应用5.1筹划行为理论在健康行为领域的应用[15]筹划行为理论具有较好的解释行为的能力,同步也具有较好的预测行为的能力,可作为诸多健康行为研究的良好的理论基本其常用的行为领域涉及:饮食行为[16, 17]、运动行为[18-20]、药物成瘾行为[21]、临床医疗与筛查行为[22-25]、社会与学习行为[26-28]等等5.1.1 TPB在运动行为方面的应用 以TPB为理论基本的大量措施和模型被应用于人们体力活动的研究中,可以增进对人群体力活动意图和行为的理解,从而采用措施增进人们进行体力活动Boudreau对2型糖尿病患者身体活动的意图和行为的决定因素进行研究,成果表白设计合适的征询信息可以增进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力活动Trinh在针对肾癌幸存者有监督的体力活动研究中发现基于TPB的行为征询在增进短期体力活动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此外,以TPB为基本的模型在孕妇、小朋友、MS患者的体力活动研究中都发挥了的很大作用5.1.2 TPB在临床医疗方面的应用TPB是预测药剂师使用处方药监控系统(prescription drug monitoring programs)意图的有效理论框架Fleming等研究表白药剂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感知的道德义务都是很重要的影响意图的有关因素,理解该因素可以增进PDMPs的应用从而减少患病率和死亡率社区药剂师是努力避免和减轻处方药物滥用和误用(prescription drug abuse and misuse)影响的核心干预点,Hagemeier等应用TPB为理论框架进行研究,发现药剂师由于缺少自信、训练及时间而阻碍了她们有效的发挥作用此外,使用TPB去探究医药信奉和个人疼痛经历作为一种意图自我治疗的有关因素的影响研究成果表白当疼痛缓和的价值高于对伤害的担忧时,人们更有也许使用非处方止痛药因此,TPB在监控药物使用和增进合理用药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5.1.3 TPB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TPB模型可以协助探究疫苗接种意图及影响意图的因素Juraskova等通过研究表白TPB十分适合于探究HPV疫苗接种,并且阐明了道德规范在TPB中的作用。
然而Fisher等儿州应用TRA和TPB探究适龄男女接种HPV疫苗的意向,成果证明了TRA的命题,即表白态度和社会支持的感知在预测新一轮疫苗接种意图中发挥很大作用但是Hertweck等应用TPB模型证明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控制的影响是调节和干预社会市场去增进HPV疫苗接种的重要目的Askelson等使用TPB评估妈妈让女儿接种HPV疫苗的意图,成果表白态度是影响疫苗接种意图的最重要因素,主观规范也一定限度上影响接种意图因而TPB模型在探究疫苗接种意图中仍具有一定作用5.2筹划行为理论在健康外行为领域的应用国内研究中,筹划行为理论在健康行为外常用的行为领域涉及:消费行为[29, 30]、娱乐行为[31]、上网行为[22]、学生舞弊、交通违规行[32]为等等6筹划行为理论展望通过近30近年的发展,TPB已经日趋成熟和完善绝大多数研究表白,该理论可以更好的理解并预测个体的行为意图及其控制感和自我效能,并且明显提高人们的具体态度对行为的解释力但是TPB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TPB虽能较好的解释行为意向的变异,但部分行为变异仍不能被解释,以及行为征询对身体活动的增进作用仍需进行扩大和长期实验等。
这就需要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更加进一步的摸索TPB在健康行为领域的应用,从而增进学科的进步与发展参照文献:[1] Fishbein M.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liefs about an object and the attitude toward that object[J]. Human relations. 1963.[2] Conner M, Sparks P.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and health behaviours: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6.[3] Montano DE, Kasprzyk D, Glanz K, Rimer BK, Viswanath K.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the integrated behavioral model[J]. .[4] Fishbein M, Ajzen I.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1975.[5] 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