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丁丁窗雨烁烁其华

千****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81KB
约10页
文档ID:118453162
丁丁窗雨烁烁其华_第1页
1/10

丁 丁 窗 雨 灼灼 其 华——丁华楚简书法理论的探索及其实践刘克明(华中科技大学 430074)提要丁华不仅是一位书家,同时也是从事楚文化研究的学者,她在楚简帛书法的理论研究及其创作实践,对于楚简帛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颇具借鉴意义一、文尚华藻,字多秀丽楚简牍帛书,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用毛笔书写的墨迹之一楚简牍书法,“文尚华藻,字多秀丽”,是中国书法的一大宝库,也是中国书法史中的奇葩从竹木简牍所看到的书法艺术,是研究楚简书法的第一手资料丁华长期从事楚简牍帛书学术研究与实践,作为一位文物工作者,她能够亲自接触简牍帛书,这使她对楚简的书法及其形态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提供了最为基本的条件她深知:楚简帛文字作为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用毛笔书写的墨迹之一,尤为鲜明地体现了鼎盛阶段楚文化的风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楚简是真正的“初有隶书”,开创了中国文字书写的历史,并创造了汉字的基本笔画从楚简帛文字出现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进行考察,丁华发现楚文字书写则最能表现楚文化发展的状况最早的楚文字是西周晚期的楚国青铜器铭文以及楚公家戈和楚公逆镈等器物上的铭文,其字体结构和笔画与西周金文几无二致春秋早期以前的楚国,对中原文化亦步亦趋。

满足于模仿中原的流派和时尚,尚无鲜亮、活脱的地方之魂和民族魂可言,唯生态之魂永存至春秋时期,楚人在文化上乃抱大国心态,怀恢宏气度,力求创新、勇于变革;是时也,楚文化风云际会,日趋兴盛;春秋中期开始出现较大的变革,使楚文字与之前的相比,就有明显差异,如河南淅川下寺的“王子午鼎铭文”,其字体趋于修长,笔划富于变化,多波折弯曲,阴柔秀美楚简帛文字是南方文字的表率,其风格、其气韵显然与北方文字有别故“南文尚华藻,字多秀丽;北文重事实,字多厚重乃至古文字书体“北方以齐为中心,南方以楚为中心”,“齐楚之分,齐书整齐而楚书流丽,整齐者流为精严,而流丽者至于奇诡而不可复识”楚人“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的形象思维,在楚文字书体,书法创作方面,俱有表现;其简牍帛书,乃致如此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楚国强盛至极,楚文化经过前段独创体格、标新立异的自主发展,跃入了最为繁荣、最为辉煌的鼎盛阶段,取得了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许多方面的卓越成就随着自尊心和自信力的迅长,以及国力的猛增,楚人在文化上才有了如点睛之笔的地方之魂和民族之魂,楚人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好象发生了热核反应,释放出惊世骇俗的能量,这才有了水平高超、风姿卓异的楚文化。

楚简帛文字,就是在这一阶段普及使用的;其字体的变化和书写的艺术,尤为鲜明地体现了鼎盛阶段楚文化的神韵就书学而论,楚简帛书法艺术,是楚文化成就辉煌的具体表现丁华有着深厚的书学素养与扎实的书写技巧, 她研究楚简多年的重要途径就是站在书法这一角度,应用文字学的研究方法,对楚简牍帛书进行研究书写工具的不同是简帛文字与碑刻文字重大的区别,她从战国、秦、汉时期的文书工具入手,提出“文房五宝”的说法,而迄今发现最早的毛笔,正是出土于战国的楚墓这些毛笔均为毛质,弹性极好毛笔的应用,使书写突破了契刻笔画粗细均匀、笔锋变化不大的问题,极大丰富了中国书法笔墨表现形态和审美元素,书法语言更为丰富,为中国书法笔法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字的书写特征,除工具——笔、墨之外,还包括载体——简、纸、文字,书写——书者、书写内容、书写技巧等几方面来共同构成的,丁华将笔、墨、竹木片、砚、削刀,称为“文房五宝”相比其他书法形态而言,在竹简上书写有其特殊性:其一,竹简宽在厘米左右,书写者无恣意发挥的空间;其二,竹简无论长或短,书写者多是左手持简,右手执笔书写由于书写材料的限制、人的生理特点、执笔的习惯和书写者的文化素养及其审美情趣,简牍的书写速度快捷,因此,所见楚简文字,个性鲜明,亦不乏典雅秀丽者。

楚简文字有独特的表现能力,丁华认为:在已出土的楚简中,郭店楚简是最具代表性;她以郭店楚简的研究为例,从书写技法的角度,在大量的考察与研究之后,将楚简书写形态分为四种类型:其一,笔划多作弧线,首粗尾细笔划多作弧线,首粗尾细者,如《老子》、《太一生水》、《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等篇,其简文书写风格基本相同,字体趋于扁平、攲斜,往往是顺锋下笔,铺毫、轻提、急起,所以笔划多有首粗尾细之感书法力度来源于用笔笔力的表达是书法艺术赖以生存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笔墨运用中产生书法艺术的骨气与神韵,即“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式自生耳”,它是构成中国书法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诸篇笔划多作弧线,笔势流丽圆转,神完气足其书法风格应是使用并通行于楚国的手写体,包山楚简、九店楚简中有一系列的手写体,但郭店楚简与它们相比,显得更为成熟其二,书写行笔快速,横粗竖细书写行笔快速,横粗竖细者,如《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等,其书写风格不同,书者行笔速度快,笔划飘逸,横笔多粗,竖笔多细,装饰性十分明显如在《成之闻之》的 “是君子之于言也,非从末流者之贵”中,“也、非、从、流”诸字俨然有鸟书的韵味。

鸟书在楚国金文中习见,在简牍中尚不多见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鸟书和虫书视为一体,实质上鸟书和虫书分属篆书的不同变体,从形体上看,虫书即蟠曲略具虫形,如“王子午鼎铭文”中的“子”、“之”、 “自”、“作”、“其”等字即是另外,在一根简中,“之”字有的出现四次,但没有一个写法是相同的,都有变化可见在同一根简中,同一字多次出现时,对其书法风格、字形想方设法避免重复其三,字体长方适度,布白均匀字体长方适度,布白均匀者,见《语丛》(一、二、三)诸篇,其书写风格与上述两类型又有较大差异,书者一笔不拘,如果说简牍有正体字,那么这篇简文应当之无愧字体长方略带纵势,大小适度,肥瘦匀称,布白均匀齐整,笔势开阖跌宕,有一种图案花纹的装饰美,回环曲折的用笔有一种“字若飞动”的强烈动感其四,笔势起笔平稳,中锋流畅笔势起笔平稳,中锋行笔者,如《忠信之道》、《唐虞之道》等简,其为儒家的经典,二者在书法上共同的特点是造型略显纵长,起笔平稳,在“不”、“也”、“人”等竖笔上经常用到纺锤状的线条汉字由各种不同的线条组成,这无数的线条可以千变万化,如方与圆、曲与直、长与短、粗与细、浓与淡、轻与重、缓与速、疏与密、虚与实、斜与正、巧与拙等。

《唐虞之道》使用中锋的竖笔轻巧流畅,充满精彩,而《忠信之道》的线条则是有所区别综观楚简,大抵形态为四;但无论如何,简牍文字是实用的产物,它由篆书的纵势,逐步变为横势,楚简牍帛书中的千姿万态的字体创造了新的美学意义的形象,也让人们从“隶变”中,从各类字体的诞生中看到了新的东西,看到了古人的笔情墨意对郭店楚简进行形态研究与分析,不难分析楚简文字在结构、笔画造型、体势、笔意、章法等方面所具特征简帛文字作为中国书法的一个重要源头,丁华从楚简牍帛书法中,深深感受到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她认为楚简帛书法,是中国文明的象征,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传承楚简帛书法艺术,就是弘扬楚之文化,弘扬楚之精神[1]、[2]二、形神兼备风规自远湖北为楚简出土最为丰厚的历史之地,丁华清楚地认识到生活于这片土地上的书法实践者,如果要继承传统,首先要立足楚文化,认真学习楚简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传统她凭藉着文博系统的工作环境,潜心于楚简及其文字的学习研究,并致力于书法艺术之实践,通过深入系统地研究探索,逐渐加深了对楚简书法的认识与理解在长期勤思笔耕的过程中,揭示出独有价值的楚简书法艺术理论,并开楚简与现代书法结合相融之先河大量的简牍馆藏是湖北省博物馆的特色之一。

丁华得天独厚,有幸徜徉在这些世人罕见的绝世书迹之中,为之陶醉,为之潜修;她近距离接触与研究随县曾侯乙、郭店、包山等地的楚简以及云梦睡虎地秦简等从楚简形态而论,简牍帛书是当时的日用收写体,直接地反映了日常通用书体风貌楚简牍帛书上鲜活的墨迹,仿佛就是古人昨天刚刚书就,人们不仅可以直接看到古人的运笔、结字、布白、用墨方式,探索流变,甚至还可以感受到古人书写时的情感楚简牍帛书的书法成就,不仅可以填补既往由战国到晋书法历史研究的空白,其也必将有力地影响当代书法创作以及审美理念的发展这是因为,简牍帛书既为具有隶变奇崛多变的新书法形态意趣资源,又是可直接可观的墨迹形态,那么由墨迹的帖而碑学的兴盛,再到由碑到墨迹的简帛牍广义的帖的复兴,其否定之否定发展规律,则势在必然图1 丁华书写的楚简书法作品书法艺术和书法史研究的本体是书法作品和书法家,那么,书法家赖以生存的社会历史存在的研究,使书法家——人的一切有关的研究成了书法艺术作品及其观念研究的支撑,这样的研究成果既富于文化学价值,又使其艺术学价值获得最为深刻透彻的阐释这种方法不是改变历史,而是使人们对书法艺术的历史得到真正的再现丁华作为一位书家,就是从出土的楚简帛资料入手,经过长期对楚、秦、汉简牍的书法实践,特别是以楚简中最具代表性的郭店楚简为研究对象,临写与创作,“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她的作品使今人看到楚简的流变,楚人用笔与结字,布置与用墨,不必再像过去研究秦汉篆隶书法只能守着有限的几块碑石,透过刀锋看笔锋。

其一、复制楚简楚简帛是中国最早的书法墨迹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字势、体势、笔法和浪漫的楚风引发了中国书史上隶变的先声二十年前,一次偶然的机缘,丁华应湖北省博物馆的要求,“复制一批楚简,供国外电视台拍摄她自己买了竹简,经过精心制作,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并由此与复制竹简结下了不解之缘师法古人,道法自然”,大家没想到,如此锯、削、刮、煮,丁华一做就是二十余载,她手工自制竹简,达数千枚,并一路研习简牍书法到如今其二、摹写《老子》2012年12月3日,我国第一部楚简全摹本《老子》在武汉与公众见面该简长约1.4米,采用古法以细丝穿编竹简而成,全文共八十一章、五千言,以楚简帛文字完整重现了当时的竹简书体,引人欣赏,心旷神怡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是存世最早的传抄本,但其全文仅有2046字,既没有“道经”和“德经”的区分,章次也不对应自幼研习书法并对楚简有特别偏好的丁华,一直想还原全本的楚简《老子》,近年来陆续出土的30余批、10000余简、104000多字的简帛为还原楚简提供了实物基础,作为湖北省博物馆的研究员,有幸能近距离接触这些中国最早的书法墨迹并临摹书写,丁华无比荣幸为让摹写《老子》更接近原貌,丁华在研究楚简帛书之余,虚心向前辈古文字学专家请教,郭店楚简和马王堆帛书相对《老子》的文本缺失的约3000字,丁华都按《老子》通行本,根据现有楚简文字予以补苴。

其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让人们真切感受到古代简牍书法之美多年的实践,使丁华认识到,书法在继承传统方面,应包括两个:一是师古人之迹,二是师古人之心传承楚简帛书法艺术,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切忌泥古不化书史上有许多书家就是对新材料的吸收、消化而加以创新的怀素因“遗编绝简”而成为“草圣”,通变则久,惟有吐故纳新,才能传之持久形神兼备,则风规自远楚简帛文字是一座书法艺术的宝库,书法创作也不例外多年来,专心于《老子》简牍书法还原以及《心经》书法创作的丁华,根据自己多年的考察与对郭店楚简的临写,深深感受到郭店楚简,在内容和形式结合得非常完美,每支简牍都是优秀的书法作品她在临写的过程中,还发现两千多年前的书写者在书写时,往往根据内容的不同其表现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如《老子》的书写,全篇圆润流畅,刚柔相济而《心经》的书写,则讲究静虚圆润这两篇文字与楚简书法风格最为契合,其静动相宜,若行云流水今人有缘面对如此众多的楚简,或许应得到更多有益的启示[3]、[4]三、丁丁窗雨 灼灼其华丁华家学渊源,其。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