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际贸易理论论文(名师优选范文10篇)

冷***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54.22KB
约16页
文档ID:157785887
国际贸易理论论文(名师优选范文10篇)_第1页
1/16

国际贸易理论论文(名师优选范文10篇)   国际贸易理论是试图解释为什么有国际贸易,以及作为一个国家应当如何对待国际贸易的探讨,再以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一些国际贸易理论论文的范文,供给大家作为一个参考 国际贸易理论论文名师优选范文10篇之第一篇:国际贸易理论演变及其对农业贸易治理的启示   摘要:本文基于国际贸易理论演变,分析贸易中静态收益与动态收益的理论根据,指出缺乏动态收益是农业贸易自由化推进困难的主要原因,进而得出对农业贸易治理的一些启示,如依赖粮食进口的低收入国家应加大对本国农业的支持与投入力度,以及应对初级农产品与加工食品分别制定不同的贸易规则我国可通过围绕提高农业生产率制定农产品进出口监管办法、加大对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等措施促进我国农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 农业贸易; 动态收益; 贸易治理;   Abstract: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static and dynamic benefits in trade, points out that the lack of dynamic income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ifficulty in advancing agricultural trade liberalization, then gets some enlightenment for the governance of agricultural trade: low-income country should step up the support and investment in its agriculture; different trade rules for primary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processed foods should be formulated respectively. China should formulate supervision measures for import and expor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o strengthen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to promote China s agriculture to better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Keyword: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agricultural trade; dynamic gains; trade governance;   过去10年中,农业贸易自由化始终是国际经济学领域最具争议性的话题之一,支持者与反对者各执一端。

支持者认为农业贸易自由化可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有助于参与贸易的国家获得巨大的产出增长和福利改善,故而政府不应干预农产品国际贸易反对者则称,由于发达国家的农业保护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税收,国际农业贸易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而自由贸易会使这种扭曲固化,从而使粮食不安全的发展中国家失去推进农业发展的机会,因此政府应在农业贸易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梳理,从不同角度揭示农业贸易缺乏动态收益的原因,以便更好地理解农业贸易自由化推进困难的根源所在,并提出在后多哈回合时代农业贸易治理的新方法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动态演变   (一)比较优势、静态收益和竞争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首个断言自由贸易能够通过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使进口国和出口国都获得生产效率方面的静态收益并能增加国家福利的国际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则本国在该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否则具有比较劣势一国应该生产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理论以劳动分工进而产生分工效率以及由此带来贸易利益为逻辑起点,同时强调各国相对劳动生产率差异,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持单一劳动要素观的国际贸易理论不适合用于分析当前以多要素跨国组合为基本特征的全球化贸易。

  赫克歇尔和俄林完善了比较优势理论他们从要素禀赋差异角度探讨了贸易模式的决定因素,认为只要参与贸易的国家利用其丰富的要素进行专业化生产就会获得好处要素禀赋理论继承了比较优势理论的思想精髓并扩展了比较优势理论首先,在供给成本方面,从对单一劳动要素的分析扩展为对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的分析其次,把形成比较优势差异的原因归结为要素禀赋的差异该理论认为,一国要素的市场供给决定着要素的价格,进而影响产品的成本,并将生产的成本价格优势归结为要素禀赋,由此得出结论,即一国应该出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商品事实上,随着要素禀赋主导的贸易模式的不断推进,一国的要素禀赋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动态变化带来的动态收益应该受到重点关注,而不是仅仅关注按照要素禀赋进行分工和贸易所带来的静态收益   萨缪尔森的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认为,国际分工与贸易会导致各国同类生产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与绝对收入,自由贸易会导致各国贫富差别消除这一理论在逻辑上无懈可击,但在实践中却并非如此一方面是因为现实中完全竞争市场和自由贸易的条件是不完全存在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各国技术水平相同的假设前提也不存在。

另外,该理论抽象掉了同类生产要素普遍存在的异质性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差距缩小的原因恰恰在于后进国家引进稀缺生产要素,使充裕要素得到使用,因而增加了收入   比较优势理论是支持自由贸易政策的经典贸易理论[1].比较优势理论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来自于幼稚产业保护理论,该理论由时任美国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于1791年首次提出,1841年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详细阐述了该理论,他认为应该保护美国的制造业免受英国先进制造业的冲击幼稚产业保护理论认为,将相对落后国家的幼稚产业与发达国家的先进产业置于同一环境下竞争,这相当于让孩童与成年人竞争,是不公平的,因此有必要对不发达国家刚刚起步的幼稚产业进行保护,待其成长壮大之后再参与国际竞争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困难在于如何选择一国的幼稚产业以及设定多长的保护期限   20世纪70年代末期,对古典贸易思想的批评更为复杂研究发现,具有相似要素禀赋和技术水平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很大,大部分贸易流量发生在产业内而不是产业间,这些现象与经典比较优势理论相悖这种差异催生了新贸易理论的产生,新贸易理论认为,各国除了在技术、要素禀赋和品味方面存在差异之外,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产品差异化和外部性也是国际贸易发生的潜在原因。

  以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运用规模经济与不完全市场竞争理论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及其贸易结构形成的原因发达国家企业可能凭借其国内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和政策选择实现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而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企业由于缺乏这些条件而无法实现规模经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可能是同样发达水平国家企业间的战略选择,但是在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却是在跨国公司的投资下形成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没有条件通过自身投资与发达国家进行产业内贸易,而通过跨国公司对这些国家投资可能会扩张其产业,形成跨国产业内贸易和跨国企业内贸易可见,跨国公司投资才是形成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这两种状态的最现实途径当今,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基础是要素流动,农业要素的流动性不如工业要素,所以农业产业内贸易的规模与深度要远远低于工业   新贸易理论为国家通过进口限制或出口补贴等措施干预对外贸易以提高其福利水平提供了理论支撑,这与传统贸易理论的认知--任何一种贸易干预措施都会减少福利相矛盾   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尽管没有作为国际贸易理论而受到经济学家们的充分认可,但却引起了战略管理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

由于不满足现有的国际贸易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一国的某些特定行业会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波特试图发展一种新的范式,以解释贸易和投资模式、国家经济环境、制度和政策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决定国家、产业和企业层面竞争优势的因素主要包括:一是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等要素条件;二是国内需求的规模和本国购买者的复杂程度等需求条件;三是国家环境中的系统差异决定的各国公司的战略和结构差异;四是相关和支持行业,如专业化分工导致的地方产业集群带来的外部经济以及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另外,波特还将政策视为一个重要的附加因素,认为其可能通过影响前述因素而对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2].虽然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并不能作为贸易理论来取代比较优势理论,但其提出了影响企业和特定行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些非传统因素,因而对贸易理论有所贡献   已有的贸易理论为各国政府施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自由贸易理论没有考虑时间因素、空间因素以及所涉及的产业类型[3].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明确了企业战略在决定其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的潜在作用,应用该理论指导企业确定竞争优势可能会使全球企业之间产生熊彼特式竞争,从而促进自由贸易带来除静态收益之外的动态收益。

  (二)贸易中的动态收益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一直怀疑国际贸易是否真的产生了远远超过传统贸易理论致力于解释和预测的静态收益之外的收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支持这种怀疑,如Bernard[4]、Melitz[5]、Antras[6]、Atkeson[7]等与传统贸易理论不同的是,他们将生产率的异质性纳入贸易理论分析中传统贸易理论假设企业都是同质的,并不考虑贸易异质性带来的生产率的差异   贸易异质性理论基于企业异质性,通过分析同一行业内出口商和非出口商的贸易行为,认为出口商在开始出口之前往往比非出口商具有更高的生产率(自我选择效应),一旦开始出口,出口商与非出口商的生产率差距会变得越来越大[4].Melitz[8]研究发现,当资源从低生产率企业流向高生产率企业时,行业平均生产率会提高;而Sampson[9]认为,除了资源的重新分配之外,企业之间的技术扩散也会导致行业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Melitz和Redding[10]认为,贸易通过促进企业重组来提高生产率,这证明了组织形式在决定生产率方面的重要作用Toru和Ngo[11]认为,开放贸易为企业增加创新研发支出提供动力Atkin[12]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出口企业会产生出口学习效应,这可以提高出口企业的技术水平,因为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可以从外国买家那里获得有关改进产品质量的信息或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的方法。

  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源于出口企业对物质资本、知识以及教育的投资和积累大量的实证研究通过测算贸易开放水平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证实了对外贸易存在动态收益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印度和智利等发展中国家实现了伴随开放经济的巨大的政策转变利用自然控制实验数据进行的研究表明,参与进口竞争可以解释贸易商品和非贸易商品生产公司之间存在生产率增长差异的原因Topalova和Khandelwal[13]。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