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处理探讨

hh****p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6.39KB
约5页
文档ID:342333055

Pice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处理探讨【摘要】目的探讨PICC导管头端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处理方法方 法临床选取22例PICC导管头端异位颈内静脉患者,采用重新送管法, 边冲生理盐水边推送导管,以纠正PICC导管头端位置,使其进入上腔静 脉结果复位成功率达100%结论压迫颈内静脉,采用重新送管法,利 用重力作用可使导管头端到达理想的位置,可有效纠正PICC导管头端异 位关键词】PICC头端异位;颈内静脉随着肿瘤发病率的日益增高,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已成为肿瘤相关 专业临床护理的常见、重要操作之一PICC置入过程中,常因患者体位 或患者血管状况等多种因素导致导管异位,而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是临 床最常见的异位,发生率高于60%[l]o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后若不及时正 位或正位不成功,可导致后颅神经损伤、静脉炎、导管堵塞、静脉血栓等 并发症[2],常常导致不能完成治疗而拔除导管,有时需要重新置管,既 增加患者痛苦,又给患者造成经济损失本课题组在2008年8月至2012 年7月间采用重新送管法,即压迫颈内静脉,生理盐水推注边送管的方法, 成功纠正了 22例导管头端异位于颈内静脉的患者,为患者减轻了痛苦,也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导管的价值,节约患者的住院费用。

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8年8月至2012年7月共置管489例,发生导管异位29例,异位 发生率为5.9%其中22例异位入颈内静脉,发生率为76%;余7例分别 异位于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奇静脉等22例患者中男16例,女6例; 年龄37〜65岁,平均年龄51岁;其中胃癌8例,肝癌6例,结肠癌5例, 胰腺癌3例,食管癌1例,均经病理证实1. 2方法1. 2. 1穿刺部位 右侧肘正中静脉5例,右侧贵要静脉3例,右侧头 静脉14例均采用巴德公司三腔瓣膜式导管,规格为4Fr, 一次穿刺成功, 回血良好,送管至34-37 cm (平均到达35. 5 cm)时,嘱患者将患者头 部转向穿刺点同侧,下颌贴紧肩部,6例送管至35-38 cm (平均36. 5 cm) 时略感阻力,停顿片刻后送管顺利至预先长度,穿刺成功退出穿刺针软管, 但不撤导丝,10 ml注射器回抽回血良好,给予妥善固定X线摄片示PICC 异位于颈内静脉,立即给予处理所有操作均由工作5〜10年,具备PICC 资质的专科护士操作一次性置管成功率100%1.2.2用物准备无菌手套3双,无菌PICC正位包1个,内置治疗巾 1块,洞巾1块,镶子两把,无菌纱布若干,乙醇棉球若干,弯盘1个, 05%碘伏、乙醇、棉签、透明贴膜、胶布、10 ml注射器2个、生理盐水、 肝素盐水。

1.2.3重新送管复位法 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操作者取下贴膜, 戴无菌手套,在患者手臂下铺无菌巾,消毒穿刺点上下各20 cm、两侧至 臂缘及外露导管,铺孔巾,更换无菌手套,将导管撤至体表测定锁骨下静 脉长度后(一般15〜20 cm),消毒导管体外段及支撑导丝尾部N3次,调 整穿刺侧手臂与身体成直角或与颈部角度〈30° , 一个助手协助患者头偏 向穿刺侧,下颌贴紧肩部,对准颈内静脉向锁骨后下方施加压力,用食指 和中指患者以能耐受的压力压迫,压迫位置以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 处为准,另一助手以抽取有生理盐水的10 ml注射器连接PICC接口,操 作者以右手持无菌镶匀速缓慢送管的同时,助手以脉冲式方式向导管内推 注生理盐水(推注的速度应大于送管的速度),同时安抚患者,避免因情 绪紧张导致血管痉挛,轻微转动导管直至送管至预定长度,暂不撤导丝, 妥善固定导管,再行X线摄片2结果判定X线摄片定位示导管头端,若再次发生颈内静脉异位,按上述方法退 管后再次送管至所需长度,22例PICC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的患者,均正 位顺利,导管头端均进入上腔静脉内5~10 cm一次成功率达91%,二次 成功率为100%。

撤去导丝,生理盐水脉冲式封管,妥善固定3讨论PICC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并使 其末端位于上腔静脉作为一种静脉化疗途径,与传统的静脉给药和锁骨 下深静脉置管术相比,因具有安全、可靠、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 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3]PICC异位与静脉选择、置管长度的外测量 方法、患者局部血管解剖变异、穿刺时患者体位、操作者送管技巧等因素 有关颈内静脉异位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复位,国内外尚无统一方式可循分别有学者采用如超声探头压迫颈内静脉法、X线透视、模拟定位机下正 位法等但上述正位方法都需要在特定的场合,在仪器的辅助下来进行, 射线对护士及患者都存在伤害,其中模拟定位机下正位时需穿上沉重的铅 衣,给操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加之代价较高,目前在国内不推荐为常规 使用本研究采用重新送管法,主要基于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原因排除肿 块压迫、上腔静脉压力增高、局部解剖变异等因素外,往往由于患者体位 不当或不能有效曲颈引起重新送管法复位导管具体原理如下:①为患者 摆体位,头偏向穿刺部位同侧,下颌贴紧肩部,压迫同侧颈内静脉以阻断 送管过程中导管通向颈内静脉的通路② 送管的同时,用10 ml注射器 脉冲式推注生理盐水,利用重力作用使导管头端下垂进入上腔静脉。

选择 10 ml注射器是因为其相对20-50 ml注射器而言截面较小,压力相对较 大,推注时可使导管充分漂浮,易于送管[4]③支撑导丝的保留增加了 送管的力度和速度,提高了再次送管的成功率重新送管无创伤,减轻患 者疼痛等不适,临床应用效果好综上所述,体外送管法用物准备、操作简单,方便易行,无需仪器辅 助即可在病房完成,避免了患者在病房与放射科间的奔波劳累,并节约大 量成本,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1]江群,廖丽,阳静,等662例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研究.中国健 康月刊,2011, 30 (1): 5254.[2]宋林萍三向瓣膜式中心静脉导管在癌症病人化疗中的应用.解放 军护理杂志,2003, 20 (1): 5051.[3] 李艳红,张海英,陈小琼,等.PICC导管断裂的处理及预防中华 护理杂志,2008, 43 (12): 1109.[4] 闻曲,鲁汉英,鲍利红PICC导管误入腋静脉调整方法的改进.护 理学杂志,2009, 24 (1): 5657.。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