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课件【全解版】

艺***
实名认证
店铺
PPTX
2.54MB
约297页
文档ID:112264643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课件【全解版】_第1页
1/297

第三单元 鱼我所欲也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 下册 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王纲解 体、礼崩乐坏;而另一方面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 解放孟子根据当时的社会形势以及统治阶级的需要,提出了“义”的主 张 中心意旨 本文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义”比生命重要,人应该保持“本 心”,舍生取义的道理然后通过正反对比,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 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 要失去“本心” 结构思路 表达技巧 1.多种论证方法,说服力强 2.善用排比修辞,感情充沛 运用排比修辞是孟子文章的一大特色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 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 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意思用一句话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 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运用排比,既 增强了气势,又加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重点难点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 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 提出论点,用“鱼”喻“生”,以“熊掌”喻“义”,形象区别了“生”与 “义”的价值,当二者不可兼得时,取其中更有价值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 辑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 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文章第一部分(第1段)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这一中 心论点;然后先从正面说明,因为有比生更可贵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东 西,所以要舍生取义;接着用假设推理和事实证明,“义”比求生恶死更重 要,所以应该舍生取义;最后归结到人本来都有“舍生取义”的美德,不应 丧失一层紧扣一层,严密无间两大部分之间也是如此:在第一部分(第1 段)推理的基础上,第二部分(第2段)用事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死, “义”重于利,并批判了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最后着重指出这种行 为就是失掉了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补充和 深入,前后相贯,密切呼应 3.文章是怎样运用举例论证巧妙说理的? 举例论证 古今对译 鱼,我所欲①也②;熊掌,亦我所欲也③。

二者不可 鱼是我喜欢的,熊掌也是我喜欢的,(这)两样东西如果不能 得兼④,舍⑤鱼而取⑥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得到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义也是我想要的,这两样东西如果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 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⑦, 生命而去求得义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但我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故不为⑧苟得⑨也⑩;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 所以我不干苟且偷生的事;死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 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也 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明知道)有祸患,我也并不躲避 如使人之 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能够求生 者何不用 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的手段有哪一样不能采用呢?假使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 者,则凡可以辟患者 何不为 也? 更可怕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 运用某种手段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运用某种方法 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就可以避祸,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因此(可知人们)所追求的有超过 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 者 有是心也, 生命的,所厌恶的有胜过死亡的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信念,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 耳 人人都有这种信念,只是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这种信念罢了 [注释] ①欲:想要,喜欢④兼:同时⑤舍:舍弃⑥取:得到⑧为:做 ⑨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讨厌,憎恨 辟:同 “避”,躲避 用:采用 为:做,此处可引申为“采用” 贤:贤 能 丧:丧失 耳:罢了也:②③均为判断语气词;⑩表陈述语气; 表疑问语气者:⑦助词,……的; 助词,……的手段(方法); 助词,……的 人之: 助词,的; 代词,代“这种信念” [句式] 我所欲也、亦我所欲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所欲有 甚于生者:状语后置句应为“所欲有于生甚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状 语后置句应为“所恶有于死甚者” [评析] 提出本文论点,并对论点进行分析、阐释 一箪①食,一豆②羹,得之则生,弗③得 一篮饭,一碗汤,有了它就能生存,没有它就 则死呼④尔而与⑤之,行道之人 会死亡但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即使是路上饥饿的行人 弗受⑥;蹴⑦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也不愿接受;如果用脚踢着给他,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⑧则不辩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 对于高位厚禄,如果不辨别它合不合礼义,就去接受它,那么高位厚禄对 我何加⑩焉!为宫室之美、 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啊!(得到它难道是)为了住宅的华美, 妻妾之奉 、所识 穷乏 者得我 与 ?乡为身死而 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从前情愿牺牲生命 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 也不接受施舍,今天却为了美丽的房屋而接受高位厚禄;从前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 情愿牺牲生命也不接受施舍,今天却为了能有妻妾的侍奉而 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 接受高位厚禄;从前情愿牺牲生命也不接受施舍,今天却为了让 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而接受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 已 乎?此之 停止吗?(如果不改变这种做法,仍然去追求高位厚禄,)这就叫作 谓失其本心 。

丧失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注释] ①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②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③弗: 不④呼:吆喝⑤与:给⑥受:接受⑦蹴:踩踏⑧万钟:优厚的俸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⑨辩:同“辨”,辨别⑩加:这里指获得的益处 奉:侍奉 识:认识 穷乏:穷困乏,缺少钱财 得我:感激我得, 同“德”,感恩、感激 与:同“欤”,语气词 已:停止 本心:本 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句式] 此之谓……:固定结构,意为“这就叫作……” [评析] 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阐述“舍义取利”就是丧失人的“本 心”,进一步深刻论证“舍生取义”这一观点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箪食(dān) 乞人不屑也(xuè) B.蹴尔而与之(jiù) 二者不可得兼(jiān) C.贤者能勿丧耳(sāng) 故不为苟得也(gǒu) D.行道之人弗受(fú) 所恶有甚于死者(wù) 答案 D A.屑xièB.蹴cùC.丧sàng · · · · · · · · 2.(独家原创试题)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蹴尔而与之(一起) B.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C.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D.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 答案 A A句的意思是“用脚踢着给他”,所以“与”的意思是 “给”。

· · · · · · 3.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A.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你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贤者能勿丧耳:(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它罢了 答案 A 正确翻译应为“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使:假如 B.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增加 C.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D.蹴尔而与之 蹴:踩踏 答案 B “加”在此处应解释为“益处” · · · · · ·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欲有甚于生者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所欲有于生甚者”) 译文: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 答案 (1)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2)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 是我所想要的。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1),要注意调整语序,使翻译后 的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句(2),判断句翻译后的句式为“……是 ……”或“……不是……” 1.(独家原创试题)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B.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C.二者不可得兼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故患有所不辟也 故不为苟得也 答案 D A.为了/做B.比/对C.得到/同“德”,感恩、感激D.都是 “所以”的意思 · · · · · · · · 2.(独家原创试题)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立/天下之正位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答案 D 根据句意“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做了”可知应划分为:今/为 妻妾之奉/为之 3.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3)文中与“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答案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 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默写能力一要用课文中的原句作答;二要仔细审题, 筛选最恰当的语句;三要避免写错别字,漏字 4.结合初中学习的文学作品,补全下联 上联:学《孟子》知舍生取义 下联: 答案 (示例1)读《论语》懂不耻下问 (示例2)看《水浒》明除暴安良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学过的文学作品对对联的能力要做到词性相对,意 思相关;要与上联一样,体现出读文学作品所得到的收获 1.文言文本来是没有标点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文言文中的标点都是后人 加的有人将课文中的句子做如下断句,与课文断句比,哪一种断句更好? 请说说理由 有人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 也 课文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 也 答: 答案 课文断句更好点明了主语“鱼”和“熊掌”,进而突出了本文讨 论的“生”“义”这一话题,使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文章的中心论点上。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断句的比较鉴赏能力比较两种断句方式的不同: 课文断句将“鱼”和“熊掌”单独列出来,独立成为分句回答时,首先要 表明观点,然后从所选断句方式对表现文章内容、观点的作用角度分析作 答 2.阅读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先生的作品,判断漫画的内容符合下列选项中的 哪一句,再列举一个符合这句话思想的社会行为,并说明理由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C.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D.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答:( ) 答案 B (示例)由中。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