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学设计意图1

M****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5KB
约13页
文档ID:428930662
教学设计意图1_第1页
1/13

教学设计意图:依照课程标准,通过分析教材中教学情境设计和例习题安排的意图,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实际,制订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的设计始终围绕这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教学要求和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创设了教学情境,关注当下,突出情感主线,贯穿整个教学. 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补充和加工等,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所选择的例习题都体现实际问题数学化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这两个方面的设计贯穿整堂课,把知识内容和情感体验自然连贯起来.其次,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体现了让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几个合作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去接触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生生间的相互评价,关注学生对解题思路回顾能力的培养.本节课的教学,我期待三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导师、伙伴,甚至成为了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导引学生活动外,还认真聆听学生“教”我他们活动的过程和通过活动所得的知识或方法。

 二是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跟老师学转变为自主去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不是简单地“学”数学,而是深入地“做”数学 三是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等全过程 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重点  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教学难点  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 ①火车行驶的铁轨; 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 ③横格纸中的线 2温故提问: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3.学生活动: 针对温故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 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教师评价学生的答问并提出新问题: 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5.引出课题: 平行线的性质(板书课题)  二、数形结合 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⑴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 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 ∥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 ⑵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第一组角       第二组角       第三组角       第四组角   ​      同位角                                                           ​      角的度数                                                           ​      数量关系                               ​ ⑶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 将研究性问题一中的同位角任选一组剪下后叠合。

 ①学生活动一:画图----度量----填表 ②学生活动二:画图----剪图----叠合 ③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是否相等? ⑷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三: 在a ∥b的图中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看你猜想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活动:探究、按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让学生直观感受猜想 3.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概括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三、引申思考 培养创新 1.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四: 请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 2.学生活动: 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3.教师活动: 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 a ∥b (已知), 所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 ∠1=∠3(对顶角相等), ∠1+ ∠4=180°(邻补角的定义), 所以 ∠2=∠3(等量代换), ∠2+ ∠4=180°(等量代换) 4.教师展示: 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概括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概括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四、实际应用 优势互补 1.抢答: 课本练一练1、2及习题1、5  2.讨论解答: 课本习题 2、3、4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1.学生总结: 平行线的性质1、2、3  2.教师补充总结: ⑴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剪下叠合后分析问题); ⑵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测量后分析问题); ⑶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问题(如平行线的性质1、2、3的表述); ⑷用逻辑推理的形式来论证问题(如我们前面对性质2、3的说理过程) 六、作业 课本学习与评价1、2、3(填空);4、5、6(选择);7、8(拓展与延伸) 教学反思 数学课不单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