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方山子传年少时我们都有梦,梦想着古道老马,仗剑天涯,梦想着挥毫泼墨,落笔生花当经历过世事炎凉后,那些最初的梦想还在吗?方山子年少时行侠乡里,为人推重,后来弃侠而学文,欲有为于当世,却终怀才不遇,这其中,又有几多心酸这位文武兼备、心怀满腔热忱、立志为国分忧的爱国者,面对次次冷遇,最后只得隐于光、黄间,只求佛事和清净这般境遇,不禁令我们心生唏嘘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之子他既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明白畅达他的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美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在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著有《东坡七集》二、背景资料苏轼在《方山子传》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矛盾,与他当时的政治处境有关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李定等人诬以诗文谤讪新法,下狱治罪,九死一生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对一向胸怀大志,希望做出一番事业的苏轼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
因此,他对方山子的“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的遭遇,别有感触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但他以诗文被祸,不便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深婉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文白对照 当方山子遇到苏轼苏轼打破传记文学的写作常规,在《方山子传》一文中,改变介绍人物姓氏、籍贯、生卒年月、家世、生平等平铺直叙式的写作手法,而着力选取人物活动的几组有价值的特写镜头,几个表现人物性格的生活侧面,一经作者惟妙惟肖地刻画描摹,一个形象丰满生动,见心灵,见性格的人物便活生生地展现出来了第一段,作者起首一句,“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显得突如其来,而且立刻会生出两个疑问:其一,方山子并非人名,那么何以不露真名,何以称之“方山子”;其二,方山子是“光、黄间隐人”,他归隐的原因是什么两个问题很具吸引力紧接着,文章以简洁的语言,概要地介绍了方山子的身世这一段层次分明,交待清楚,言外之意层出不穷接着,苏轼谪官黄州,于偶然之中,路遇方山子原来方山子是作者的旧识,真名陈慥,字季常老友异地相逢,自然各道所以当方山子得知苏轼今日境况时,“俯而不答,仰而笑”短短七个字,方山子的音容笑貌宛然在目,可谓妙笔生辉,韵味无穷。
见到方山子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极大地触动了作者隐隐作痛的心,他由衷的羡慕方山子这种与世几近隔绝的清苦生活所谓的“自得之意”,并非方山子家人的实况,而是作者与方山子产生共鸣所致苏轼是方山子的老友,看到如今的方山子与昔日的方山子判若两人,在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会勾起他对方山子的回忆,于是文章进入第三段苏轼在阐述方山子“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之后,着意刻画方山子往日的英雄气概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报国利民的的英雄,竟然落得沉沦于穷乡僻壤,终老于山谷林泉之中朝政黑暗,世道不公,苏轼与方山子的际遇同等,两人同属“不遇”,所以苏轼在文中通过这些实例的强烈对比,充分表现了对宋统治者的极端不满和怨恨,虽未直言,但字里行间饱含其意第四段,苏轼通过谈方山子的家世,解开了疑问,方山子远离尘世,并非因为穷得无以为生或不得为官所致恰恰相反,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且“园宅壮丽,与公侯等”出人意料的是,他却完全摒弃了这些荣华富贵,捐弃功名利禄,决然远离尘嚣,遥迹山林,自愿过起艰苦的隐居生活,原因就是对北宋政权极度不满和丧失了信心苏轼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是为方山子抱不平,骨子里是在发泄对宋朝廷的愤怒,作者通篇无一字一句愤懑之语,可字字句句都凝聚着苏轼对统治者的痛斥。
类文品悟唯愿此心无怨尤总有些生命,酣畅淋漓地恣意挥洒,哪怕遍体鳞伤亦有些生命,宁静淡泊地安于一隅,哪怕无波无澜无论如何抉择,只要心中无怨无尤,一句轻描淡写的“我愿意”便有了九鼎千钧之力,不容他人置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唯愿本心充实满足,无悔自己的决定,便是无憾托山为钵,剪水为衣,渺渺若垂天之云,悠悠自来去这便是庄子他是如此飘忽不定琢磨不透,他穿行于山林间,沉浮于云气中,纵使生活贫困潦倒亦不移本心他垂钓于濮水之滨,楚王派人寻他入朝为相,“愿以江山累矣!”话说得如此恳切竭诚,而庄子却吝于回头他凝视着水底匍匐的一只龟,笑言:“龟是愿意被人供养在庙堂里,还是愿意自由地爬行在泥地里呢?”对曰:“后者庄子笑了:“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或许有人为他放弃高官厚禄而安于贫穷感到不解甚至不值我却为他拍手称快,他遵循了心的召唤,不被浮云遮蔽了双眼,坚持自我孤寂却不孤独地看守着他心灵的月亮树——诡谲难测,却自有一番风骨与庄子同样随心所欲的还有那轻裘缓带,不鞋而屐的魏晋名士在那愁云惨淡的天幕下,他们不愿循规蹈矩明哲保身,而是纵情狂歌,舍生忘死,他们白眼向权贵,折枝为美人,生命随心绽放得如此绚烂,光耀千古当洛阳东市刑场上奏起那广陵散之绝响,那亦是嵇康内心的绝唱:“此身虽殒,此心无怨尤!”真名士,自有一派清峻超绝的风流。
与此番炽烈壮阔的生命相反的是另一种安然,二者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内心的答案:“我愿意李叔同舍下尘缘,斩尽俗丝,遁入空门成为弘一法师此举令多少仰慕其才华的人唏嘘不已然他却是无怨无悔地从心而行明镜止水以定身,青天白日以成事,光风霁月以待人”,这般偈语便是他心灵的写照倘若他不割舍红尘纷繁事,或许会为后人留下更多璀璨的绘画与篆刻作品,但又何来他圆寂前发自肺腑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陶渊明“误落尘网中”,终是抵抗不了心底声声“归去来兮”!而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林逋厌倦污浊官场,终是隐于西湖之畔,梅妻鹤子,飘然不群沈复没有“人间百姓仰头看”的鸿鹄之志,只是随心生活,记录日常的一次出行或仅仅是一块石头,便成了《浮生六记》……这般安然的心底的细小满足,实在不足为外人道矣生命仅有一次,但求随心,勿忘本心唯愿此心无怨尤,唯愿你能坦然一笑,道一声“我愿意”读后小悟:1.这是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你认为本文好在哪?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词赏析中秋月苏 轼 暮云收尽溢①清寒,银汉②无声转玉盘③。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注] ①溢:满出来②银汉:银河由无数星星组成,夜间像银白色的光带,故称银河玉盘:指月亮中秋的月亮最圆问题小思:2.本诗题目是“中秋月”,但作者却从“暮云”提笔,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击文本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鄙弃功名利禄,遵从内心的选择运用示例它被天边的彩云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寒、风雨都无法阻止它,它毅然决然地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经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地答道:我愿意! 你舍弃车马良田,毁除礼冠服制,抛弃累世功勋门第,来此光、黄二州间,草庵里过着四壁萧然无一物的清苦日子值得吗,方山子?你仰天长啸:我愿意是啊,功名利禄终归尘土,诗酒田园才是人生附“文外悦读”——问题提示1.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来写,思路清晰,首尾圆合,尽显从容。
开篇便用一组对偶句,展示两种不同的生活取向和价值选择,然后道出中心论点,“唯愿本心充实满足,无悔自己的决定,便是无憾”可谓水到渠成,自然流畅然后详写庄子的事例,用语典雅厚重,再写嵇康在东市刑场上奏起那广陵散之绝响,用语简洁,一为“风骨”,一为“风流”,但一一指向炽烈壮阔的生命价值然后,走向另一面,写“安然”,选择李叔同为例,运用假设论证,做详尽分析最后,照应标题,以勿忘本心统摄前文,强化了文意2.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 ”,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 ”、“如水”等字面,而“溢”、“清寒”二字 ,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