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理论与 民间 叙事研究 杨利慧 一 、 民间叙事的涵义及其研究方法 民间叙事 , 是指在不同集团的人们当中流传的 、 对 一 个或一个以上事件的叙述 , 与 一 般叙事不同的是 , 它们主要是通过 一 头来进行交流所以有时又被称为 “ 口头叙事 ”, , 而且往 往以众多异文形式存在民间叙事范围 ’‘ 泛 , 包含着许多种叙事文类 沁 , 其中既包括比较传统的文类 , 像神话 、 民间传说 、 民间故事 狭义 、 笑话 、 史诗 、 叙事歌谣等等 , 另外也包括现代日益受到学者们关 注的个人叙事 · 《,、,、 一 、 都市传说 ,,、,、 、 奇闻逸 ‘ 、 、等 民间叙事不仅一直是民俗学 、 民间文艺学领域里最受关 注的研究内容之 一 , 而且还常常引起诸多 文艺学家 、 人类学家 、 语 言 ‘、广 家 、 心理学家 、历 史学家等的浓厚探索兴趣 民间叙事的研究方法有很多 , 从其研究视角和对民间叙事本质理 解的差异来讲 , 大体有两大派 一 大派是认为民间叙事文本本身就 是 ” 白足的事象 ”, 它的意义从其 自身的观察和分析就可以得到 , 而不必 从其与社 会生活的联 系中去找寻属 飞这 ·大 派的 为数众多 , 在学术 史仁比较有影响 的有自然神话学派卜要用历 史比较语占学的方法追 民俗研究 厂 窜 溯神话的本源 , 而这些本源往往被归结为自然现象 、传播学派 主张人 类文化的相似性是由于传播造成的 、 历史 — 地理学派又称芬兰学 派 , 主要方法是大量搜集散见于世界各地的某一叙事类型的各种异文 , 然后比较其异同 , 最终目的是探寻出故事的最初形貌和起源地 、 心理 学派包括精神分析学派和心理分析学派 , 主张民间叙事是人类的 一种 心智现象 , 从中可以探求人类的潜意识心理特征 、 结构主义学派 致 力 于发现民间叙事的基本逻辑结构和内在的思维讯息等等 「 而另 一 大 派则认为民间叙事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 所以考察民间叙事的功 能和本质不能不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属于这一大派的 , 有神话 — 仪 典学派 从神话与仪式的相互关系去探索神话卜功能学派主张从现实 生活中去考察民间叙事的功用和本质和 比较晚近的表演理论等等 二 、表演理论产生的学术背景 表 演理论 。
, 有人称之 为 “ 美国表演学派 ” ,‘ · ,,〔 一 · 〔, ‘ ,、, 是世纪年代末年代从美 国兴起的 沙 , 年代至年代上半期影响臻至顶峰 , 至今仍然具有强 大生命力 , 并广泛影响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诸多学科领域 , 例如民俗学 、 人类学 、 语言学 、 文学批评 、 宗教研究 、 音乐 、 戏剧 、 话语研究 、 区域研究 、 讲演与大众传媒等许多研究领域 , 并为民俗学学科 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凡 表演理论兴起的学术背景主要有三个方面 哲学思想和人类学研究的促动 一 世纪 , 欧洲和美国的诸种民俗学理论大都受到了历史学的深刻 影响 , 学者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历时性的 , 他们经常致 力于追溯民间叙事作品的源头 、 原初形貌和传播路线等等 但是在 世纪中期 , 美国民俗学受到存在主义哲学和人类学的影响 , 开始思考这 样一些问题 “ 我们确实了解到民俗之间的这些关联 , 但我们不知道导 致这些关联的人类原动力 我们知道存在一些模式 , 但我们不知道这些 模式是如何被真实的人类活动创造 出来的 人类学告诉我们人类文化 可以如何迥然相异 , 而存在主义哲学提醒我们必须去理解真实的 、个 体 尸夕夕李笋一尊 的人如何在真实的时刻创造历史 — 并非历 史影响个体 , 而是个体创 造历史 , , 、 在此背景之下 , 美国民俗学界逐渐出现了表演理论 , 它对于世 纪的民俗学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许多反思和批评 , 并寻求新的学术视野 私方法 、 如果说 , 世纪的民俗学理论大都认为 , 从文本到文本的 过程是历史的过程 , 世纪的民俗学者则要研究这段历史是如何形成 的 、 , 、 语 言学的重大影响 在世纪 一 年代的语 言学领域里 , 占统治地位的理论是诺 姆 · 乔姆斯基的 “ 转换生成语法 ” 他有两个基本的术 语 ’‘语言能 力 ” 和 “ 语言运用 ” ,〔 , 这两个术语 是对索绪尔 、 的 “ 语 言 ” ,、 和 “ 言语 ” 术语的 种再造但乔姆斯基认为 , 语言能力是先大地完美的 , 是 一幅抽象的图画 , 而 “ 语 言运用 ” 则是对正常语言能力的一种不完美的 实现 , 语言学应该真正关注的是 “ 语 言能力 ”而 不是 “ 语言运用 ”〕 美国民俗学家 、语言学家戴尔 · 海默斯胡 、 则在结合其他 同行的观点的基础上 , 重新检讨了 “ 语言运用 ” 的概念他认为应该从 探讨人们实际的行动出发 , 对言语的使用 以关注 , 而不是 去关注那些 抽象的形式系统 , 他强调对交流进行民族志研究受到这 一仁张的影 响 , 许多研究者纷纷把注意力转向对交流事件的观察 、描述 和分析 衣 在海默斯的推动下 , 语言学界出现了 一种新的宣 一言 “ 是的 , 我们应 该把力缝集中在 ‘ 语言运用 ’ 上 , 那是我们应该集中关心的问题 一〕 ” 而 且 , 在许多学科领域 , 都开始日渐关心语 言的运用 ‘ 厂 罗 杰 · 苏伊在为表演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 一理查 德 · 鲍曼山的重要著作《 作为表演的语言艺术 》年单行 本所作的序 言中说近年来 , 人们开始逐渐 关心起语言的运用 。
语言哲 学家 〔 关心如何用语言达成事物语 言学家寻 求理解语 一言中的 含意文学批评家力图理解意图 、 动机和观点人类学 家则寻求揭示交流事件之下蕴涵的文化系统模式而鲍曼的书正是用 “ 表演 ” , 把这些学科 中的观点和方法结合起来了 ‘出 民俗研究 民俗学本身的方法论转向 在表演理论正式提出之前 , 已经有一些民俗学者 , 特别是一些做了 大量田野调查的民俗学者 , 对民间表演的艺术性产生了兴趣 , 并开始注 意对语境的考察和研究 例如塞西尔 · 夏普 抑 在世纪初 期从英国来到美国 , 搜集英国民歌 , 他认为音乐与歌词同样重要 , 应该 在语境 中搜集民歌 , 而不是从印刷文本上去研究歌词 世纪年 代 , 哈佛大学学者米尔曼 · 帕里叮和他的学生艾伯特 · 洛 德 」在南斯拉夫对于史诗的表演进行了考察和研究 洛德在 帕里去世之后 , 于年出版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故事的歌手》一书 , 发展出了史诗表演的口头程式理论 他们研究活着的史诗演唱者 , 在 表演的语境中研究史诗叙事 , 考虑到听众 、情境、时间、地点等因素对表 演 中的创作的影响 但是 , 帕里 、 洛德的研究终究没有走 向对动态的表演过程的分析 , 而是最终回到了史诗唱词的文本形式研 究 。
这个听起来多少有点讽刺 , 但正是在这个地方 , 泄露出了其早期 开创者帕里和洛德的学术背景古典学 、语文学 和文学 ’, ⑨ 早在年 , 威廉 · 詹森 已开始使用 “ 表演 ”这个 概念 , 并在理论术语的意义上讨论了 “ 表演 ”, 指出在民俗学上我们应该 注意的问题之一 , 是人们如何演唱一首民歌 , 而不仅仅是民歌的文本 阿兰 · 罗曼克斯肠在《民歌的风格和文化》 一 中则关注了民歌表演时的风格 、 声音的质量等 , 探究了演唱者 如何控制自己 、是否用鼻子演唱、是否演唱得很紧凑等方 面的问题 同 时 , 他还对社会 、文化因素如何在这其 中产生影响给予了关注 阿兰 · 丹迪斯于年发表了《文本肌理 、 文本和语境》 “ , ” 的重要文章 , 主张在研究民俗事件时 , 不仅 要关注文本 , 还应该关注表演的结构和事件发生的语境 肯尼斯 · 苟 思于以年出版了《民俗学田野工作者指南 》 翻记叻 乳 , 已使用了表演为中心的方法 , 主 张田野作业要关注事件发生的 “ 自然语境 ” ⑩ 总之 , 由于多种因素的促动 ,“ 表演 ”逐渐成为美国民俗学 、 语言人 类学等领域里关注的焦点和时尚 , 学者们的注意力由此转向了对表演 尸夕了声一产 一 宁 的艺术性 、交流 民族志等的研究 三 、表演理论的主要理论主张 表演理论的学者队伍庞大 , 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有戴尔 · 海默斯 , 理 查德 · 鲍曼 , 罗杰 · 亚伯拉罕和丹 · 本 一 阿莫斯 一 , 等 , 其中又以鲍曼影响最大 , 他比较系统地介绍表演理论 的论文《作为表演的语言艺术》 邝 响 , 成为至今 被引用最多的表演理论著述 。
关于 “ 表演 ” 的含义和本质特点 ,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论述 鲍曼 曾经在他的许多著述中对此做过大同小异的表述 例如在《 作为表演 的语言艺术》中 , 他明确地指出了所谓 “ 表演 ”的本质“表演是一种说话 的模式 ”, 是 “ 一种交流的方式 ” — 从根本上说 , 表演作为一种 口头语言交流的模式 , 存在于 表演者对 观 众 承担着展示自己交际能力 伴的责任 这种交际能力依赖 于能 够用社会认可的方式来说话的知识和才干 从表演者的角度 说 , 表演要求表演者对观众承担有展示自己达成交流方式的 责任 , 而不仅仅是展示交流的有关内容 从观众的角度来说 , 表演者的表述行为达成的方式 、 表述技巧以及表演者展示的 交际能力是否有效等等 , 将成为被品评的对象 此外 , 表演还 标志着通过对表达行为本身内在品质的现场享受而使经验得 以升华的可能性 因此 , 表演会引起时表述行为的特别关 注 和高度自觉 , 并允许观众对表述行为和表演者予以特别强烈 的关注 ⑩ 与以往民间文学 ⑧研究领域 中盛行的 “ 以文本⑥为中心 ” 一 、 关注抽象的 、 无实体 、 往往被剥离了语境 ⑩关系的口头艺术事象 一 比的观点不同 , 表演理论是以表演为中心 。
, 关注口头艺术文本在特定语境 中的动态形成过程和其形式 民俗研究 的实际应用 具体来讲 , 表演理论特别关注从以下视角探讨民俗文化 特定语境 , 中的民俗表演事件 交流的实际发生过程和文本的动态而复杂的形成过程 、 , , , 特别强调这个过程是由 诸多因素 个人的 、 传统的政治的 、 经济的 、 文化的 、 道德的等等共同 参与 , 而且也是 由诸多因素共同塑造的讲述人 、听众和参与者之间 的互动交流 例如故事如何被讲 述 为什么被讲述 一个旧有的故事文本为什么会在新的语境下被重新 讲述 , 周围的环境如何谁在场参与讲述人如何根据 具体讲述语境的不同和听众的不同需要而适时地创造 、调整他的故事, 使之适应具体的讲述语境 叮 , 表 演的即时性和创造性 笔 碰 , 强调每一个表演 都是独特的 , 它的独特性来源于特定语境下的交际资源 、个人能力 和参 与者的目的等之间的互动 表演的民族志考察 , 强调在特定的地域 和文化范 畴 、 语境中 理 解 表演 , 将 特定 语 境下的交流事件 作为观察 、描述和分析的中心, 如此等等 因此 , 总体上说来 , 与以往关注 “ 作为事象的民俗 ”的观念和做法不 同 , 表演理 论关注的是 “ 作为事件的民俗 ” 与以往以文本为中心的观念和做法不 同 , 表演理论更注重文本与语境之间的互动 与以往关注传播与传承的 观念和做法不同 , 表演理论更注重即时性和创造性 与以往关注集体性 的观念和做法不同 , 表演理论更关注个人 与以往致力于寻求普遍性的 分类体系和功能图式的观念和做法不同 , 表演理论更注重民族志背景 下的情境性实践司 。
四 、个案举例 表演理论的民间叙事研究 民间叙事是表演理论最为关注和倾力的主要领域之一 从表演理 论的视角看 , 民间叙事文本不再是集体塑造的 、 传统和文化的反映 , 也 不是 “超机体的” , 即它不再是一个 自足的 、具有 自己生命 力的 、 能够 自行到处巡游的事象 , 而是植根于特定情境中的 , 其 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