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精选15篇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1(1851字)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红色房子的信箱前,十四岁的苏菲开始了她不只是关于哲学的探险之旅 挪威作家乔斯坦的《苏菲的世界》被公认为上世纪末西方社会最优秀的哲学通俗读物之一我是在如今这一把年纪的时候才来看这本被当作西方青少年哲学启蒙读物的书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苏菲的挪威小女孩,在一个陌生的哲学家的引导下,学习欧洲哲学,并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被某个作家创造出来的过程没有大起大落的转折,书中情节虽悬念重生却也波澜不惊 从古希腊爱琴海的自然派哲学,到雅典城师徒三人燎原的智慧之火;从神权当道的漫长中世纪,到人性复苏的文艺复兴;从启蒙运动里为人权进行的斗争,到百科全书派对理性所做的推崇……乔斯坦将整一部贯穿着欧洲历史与文化的思想史娓娓道来他用神奇般简单的语言,用魔术师,大白兔和姜饼人绘制出一部讲给苏菲听的哲学史卷 苏菲Sophie,在希腊文中是智慧的意思哲学在古希腊语里的本意即是“爱智”有人说,智慧是哲学的本质,而人生是哲学的外在意义整个哲学史上最神秘难解的苏格拉底称自己为“哲学家”,因为哲学家的英文philo—so—pher的意思是“一个爱好智慧的人”。
罗素在《论教育之目的》中说,没有智慧,我们这个错综复杂的当代世界就无法延续他认为传统道德的一个最大的缺陷是其一直低估了智慧的作用,又说“希腊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犯过错误”而在对待智慧的问题上没有犯过错误希腊人,其哲学一直在亟欲找寻人类最佳的生死之道,他们关心人的伦理与道德,致力于解决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问题,他们最关心的是“何谓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致这种幸福”这也许就是智慧的一个重大意义 关于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幸福,苏格拉底认为,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乐的人就会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因此他认为明白是非者必然不会为恶因为世间哪有人会想要成为不快乐的人?而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人体由头、胸、腹三部分构成,人的灵魂也相对的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三种能力,这些能力又各自有其“美德”: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气,欲望则必须加以遏阻,以做到“自制”唯有人体的这三部分协调运作时,个人才会达到“和谐”或“美德”的境界他认为在学校时,儿童首先必须学习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而后再培养自己的勇气,最后运用理性来达到智慧亚里士多德说人的“形式”是由一个“植物”灵魂,一个“动物”灵魂和一个“理性”灵魂所组成,快乐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
他强调,人要同时达到这三个标准才能找到幸福与满足,任何一种形式的不平衡都会扭曲生活方式,都是令人无法接受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张都与希腊医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传说中希腊医学的始祖,诞生于大约公元前四六零年时德寇斯岛的希波克拉底,提出健康来自身体和心灵的平衡,要预防疾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节制饮食起居唯有平衡,节制,人才能过快乐和谐的生活,这就是希腊人关于幸福的智慧 在书中描述的少校小木屋里的傍晚,苏菲对乔安说,“这样一根小小的蜡烛却可以照亮如此的黑暗,这不是很奇怪吗?” 我想,在寻找幸福的路上,我们都需要这样一根蜡烛的力量就像新柏拉图派普罗汀所说上帝的神圣之光,那种暖洋洋的注视着人类的灵魂照耀着世间的事物的神圣之光,让一株风铃草或一朵 花,一只飞离枝头的蝴蝶或是一条漫游穿梭的金鱼都或多或少的反射着深不可测的神秘之光在去往幸福的路上,我们需要这样一簇蜡烛的神秘光芒 我希冀着可以有这样一束光,能穿透眼前的黑暗和迷茫,照亮脚下的岩石和沙砾,能指引出一个通往幸福的方向,一条抵往快乐的羊肠小道我希望可以有这样一束微弱但坚强的烛光,它是苏格拉底口中属于我的理性之光,我以它作为司南来明辨黑白取舍行事,我按照它提供的遵照准则,来避免为恶,避免成为一个“追求不快乐”的人。
这蜡烛作为柏拉图人体三分论中的头部美德,它引领我追求智慧和勇气,让我知道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让我越来越靠近自制的标向这蜡烛照亮我作为一个人的“形式”中属于理性的灵魂,它为我描绘一个生活应该有的摸样,让我知道该“如何生活”,让我有根据去过一个“良好的生活”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2(1728字) 已经忘记因为何种原因知道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第一遍草草阅读之后,仅仅为其巧妙的故事情节和构思感到惊叹于是,开始了对它的第二遍阅读总的说来,苏菲的世界是一部关于哲学史的小说,它将人类智慧发展的历史穿插在小说的情节中,按照时间的顺序,将原本乏味的哲学讲的简洁而生动它打破了哲学给人以脱离生活的印象,将哲学与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同时也促使人们跳出日常的琐事改变思维方式用一颗好奇心而非经验来对生活的本质进行思考 在苏菲的世界中,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通过对哲学的学习和探讨,发现他们只不过是上校为了给女儿庆祝生日而写的一本小说中的人物,他们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继而通过运用哲学的方法逃出了上校的摆布小说中很多情节都安排的很巧妙,引人深思例如,在小说接近尾声时,艾伯特送给了苏菲一本书名字就叫苏菲的世界,而在现实生活中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是少校寄给他女儿席德的生日礼物,在真正的世界里,苏菲的世界则是由它的作者乔斯坦贾德为全世界青少年写的一本介绍西方哲学史的小说,而席德和少校也仅仅是书中的人物罢了。
写到这,不由地让我想起了俄罗斯女孩这个玩具,一个世界包含着另一个世界我们所处世界的外面是否还有一个世界呢?是否我们也像席德和少校一样是另一本书中的人物而不自知? 这样的安排多少会有些让人产生不知是庄生梦蝶还是蝶梦庄生的感慨,或许我们就像处在少校安排的故事下的那个苏菲的世界中的人物一样,尚无法意识到自己是否真正存在,是否真正自由这也是有可能的事,作为一个具有哲学思维的人,就不能轻易下论断,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唯一不会发生改变的只有理性(就像2+3=5是永远不会发生改变的)若把世界比作一只兔子,刚出生时,我们处于兔毛的末梢,越长大便越像里端爬,越对周围的事物习以为常缺乏好奇心,那么人们通常在兔毛最接近皮肤的那一端,享受着舒适的生活,而对其所处的世界全然无感哲学便是帮助你往上爬的力,它使你抱有怀疑的态度及批判性地思维活着,它使你思考世界是什么?你是从哪里来?如何才能更好地生活?哲学最重要的不是解答问题,而是提出问题,科学也是哲学发展的产物在苏菲的世界中所介绍的各种历史观中我更相信的是直线式的历史观,历史是在不断地前进而非循环上演,在不同时期所谓正确的事情在其他的时期并不一定就同样正确,在考虑问题时,通常需要将大背景包涵进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最终越来越接近兔毛的顶端,认清真正的世界。
在苏菲的世界中,讲祁克果的“人生三个阶段”的理论那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三个阶段包括美感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只是为了现在而活,因此他会抓住每个享乐的机会只要是美的令人满足的令人愉快的就是好的这样的人完全活在感官世界中,是他自己的欲望和情绪的奴隶对他而言,凡是令人厌烦的,就是不好的一个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很容易有焦虑或恐怖和空虚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正表明这个人处在“存在的状态中”,可以跃升到更高阶段道德阶段的特色是对生命抱持认真的态度,并且始终一贯的做一些符合道德的抉择活在道德阶段开始在意事物的是非对错,而活在美感阶段则只注重一件事是否有趣一个人至始至终活在道德阶段会变得过于严肃,如果一个人一直彻底的过这种生活,最后也会厌倦有的人因此而重新回到美感阶段而有的人进而跃升到宗教阶段的确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终其一生都在美感阶段和道德阶段徘徊我们不能断定哪种阶段最好,一直停留在美感阶段似乎有点享乐主义的嫌疑而道德阶段则颇具有完美主义的嫌疑,若始终苛刻地追求完美,将不仅使自己活得很累也会使周围的人感到你过于苛责,而失去了享受生活的机会或许能在美感阶段和道德阶段找到平衡,便是绝大多数所追求的真正幸福。
在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中,在哲学老师和苏菲的对话中还穿插着对神话的产生,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宗教信仰及先当今流行的星座等问题的解释总之,在缺乏哲学教育的今天,《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书籍,它可以引导我们更加透彻地看待我们的生命和我们所处的世界《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3(413字) 我们可以断定的是柏拉图关心的是永久不变的事物与“流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他既关心自然界中永恒不变的事物,也关心与人类道德及社会有关的永恒不变的事物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所以世界才没有不会分解的“物质”属于“物质世界”的每一样东西必然是由某种物质做成这种物质会受时间侵蚀,但做成这些东西的“模子”或“形式”却是永恒不变的 对柏拉图而言,永恒不变的东西并非一种“基本物质”,而是形成各种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 简而言之,我们对于感官所感受到的事物,只能有模糊、不精确的观念,但是我们却能够真正了解我们用理智所理解的事物 柏拉图认为世界可以分为两个领域:其中一个是感官世界 所谓“理想国”就是一个虚构的理想世界,也就是我们所称的“乌托邦”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4(1373字) 《苏菲的世界》讲述是从女孩苏菲一天放学回家接收到了一封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拉开序幕。
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苏菲传授哲学知识,苏菲了解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这些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在此同时,书中又提及挪威小女孩席德的爸爸,为了让他的宝贝女儿开始接触哲学,编出了苏菲的世界的故事这整本书由这两个亦真亦假的故事互相穿插而成,使我看得饶有兴趣虽说是哲学书,但曲折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又使人感受到了这本哲学书独有的魅力虽然我对这类书籍还十分陌生,但在读《苏菲的世界》的时候,我却觉得读起来毫不费力,并没有我想象的哲学书那样深奥干涩、枯燥乏味 “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看上去虽然普通,甚至提问的人会被别人笑称为“呆子”但是这两个问题是蕴涵着很多的哲学意义的我刚看到这两个问题,先是觉得简单,但后来细细一想,就觉得这两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是谁?万一我换了一个名字,我还会是自己吗?那我是谁呢?世界从何而来?什么是世界?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世界中包含着什么呢?这似乎有些令人头疼,但也很有意思,因为没有一种文化不关心“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这就是哲学,比较饶舌但也很有意思的一门课程。
似乎在哲学课上,提出问题要比解答这些问题简单得多当然,哲学家不光要提出问题,还要去解答这些问题 苏菲的哲学导师艾伯特把宇宙比作魔术师突然从一顶原本空空如也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兔子,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而哲学家则是想看清楚整场魔术表演的奥秘而冒险死命攀到兔毛尖儿上的人由此看来,哲学家就是一些好奇心很重的、为了探询奥秘不怕生命危险的、与常人不同而被常人称作“捣蛋鬼的”哲学家对一切都感到惊讶,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对所有事物感到好奇一样但是我,并没有哲学家的精神,我是一个习惯了周围环境的人哲学是包涵科学在内的一门课程,因为哲学家在解答一些他们所提出的哲学问题的时候,往往要用到科学来加以解释,其答案看起来便更为可靠但哲学又不同于科学,在研究哲学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丰富的想象力去回答,就像在对大自然一无所知的时候,用神话来将它加以解说这看上去一点儿也“不科学”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风靡全世界的哲学启蒙书,可以说,《苏菲的世界》是一本令我对文学有了不同见解的书,文学,往往是感性的,而《苏菲的世界》则是理性的关于类似的问题在书本中举到很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