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08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980****057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44KB
约18页
文档ID:273359391
08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_第1页
1/18

08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八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比较优势的新古典解释 第二节相互需求论 第三节要素禀赋论及其拓展定理 第四节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新古典贸易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各种新古典贸易理论并能联系实际说明问题 二、教学重点 1、静态局部均衡的开放经济的分析 2、相互需求论 3、资源禀赋论及其拓展定理的主要内容 4、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及评价 三、教学难点 1、静态局部均衡的开放经济的分析 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及评价 四、教学时数:4 新古典理论放弃了古典理论的基础,即决定商品价格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格主要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 第一节比较优势的新古典解释 (静态局部均衡的开放经济) 主要内容: 静态局部均衡的开放经济下,一国将根据国际市场价格调整生产,优化配置资源,出口比较优势产品,进口比较劣势产品机会成本不变与递增条件下比较优势论都成立,区别在于两种情形下,一国可否达到完全的专业化国际分工。

开放经济就是允许自由贸易,它将接受一种新的相对价格,调整封闭经济下的生产与消费静态局部均衡的开放经济下,一国将根据国际市场价格调整生产,优化配置资源,出口比较优势产品,进口比较劣势产品,进出口平衡,使本国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新古典经济学家利用新的分析工具,对一个国家的开放经济作了静态局部均衡分析,或者说对比较成本论作了新古典解释将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曲线两个概念同时引入国际贸易理论中,并给予李嘉图理论以第一个完整而简练的新古典解释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哈伯勒(Haberler Gottfried),时在1933年这奠定了李嘉图理论的新古典经济学分析的基础 在剔除劳动价值论之外的李嘉图原有假定条件之上,设英格兰、葡萄牙两国倾其全部资源分别生产两种产品——葡萄酒与棉布,则两国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贸易及其利得可以借助简单的几何图形予以说明 一、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比较优势 机会成本不变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直线,参见图1 图1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比较优势 说明:如图A 所示,英格兰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为S 1Y ’。

封闭经济下英格兰倾其 全部资源,可以生产S 1的棉布,或者Y ’的葡萄酒;如果两种产品都生产,则其生产 组合须沿其生产可能性曲线移动,其中S 0为多种选择之一种在S 0点,其生产组合 为X 0单位的棉布加上Y 0单位的葡萄酒,这也代表了其国民所能达到的最大可能的消 费水平(或福利水平)开放贸易之后,按照比较优势法则,英格兰将倾其全部资源生产棉布它可以生产S 1的棉布,其中OX 1用于国内消费,X 1S 1用于出口,按照S 1C 1线段及其延长线所代表的国际交换比率,它可以进口OY 1的葡萄酒结果,英格兰 国民消费水平(或福利水平)可以达到C 1点,明显高出 S 0点所代表的水平至于英格 兰的贸易伙伴葡萄牙的比较优势,则可以用图B 予以说明非常清楚,与英格兰不同的是,葡萄牙的比较优势在纵坐标轴所代表的葡萄酒的生产上,因此开放贸易之后,它集中其全部资源用于葡萄酒的生产,其生产点自然在S 1点,但国民福利水平, 则可以达到较高的C l 点 二、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优势 机会成本递增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参见图2。

图2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优势 说明:图2只给出两国贸易模型下之一国的贸易图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表Y Y Y 1A 葡S Y Y B 葡 萄 酒’ Y Y Y 明,该国在生产棉布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条直线P 0、P 1 之斜率分别代表两产品贸 易前后的交换比率(也是价格比率)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英格兰的生产可能性 曲线凹向原点;开放贸易之前,其生产点与消费组合点同为S ;开放贸易之后,其生产点会沿着生产可能性曲线向横轴移动但由于越接近横轴,生产棉布的机会成本越大,因此,它不可能像在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那样实现完全的专业化分工,即不能将其全部资源用于生产棉布,而必须同时生产两种产品但它仍然可以通过出 口棉布进口葡萄酒,使本国国民消费水平达到较高的C 1 点这种不完全的国际分工依旧符合比较优势法则 可见,即使在更接近现实世界的机会成本递增之条件下,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仍然是成立的 值得注意的是,两种假定条件下一国比较优势发挥的主要差异在于,在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一国可以达到完全的专业化国际分工;但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一国不能达到完全的专业化分工,它只能尽可能多地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第一节相互需求论 主要内容: 比较成本论从供给角度论证了自由贸易将给各国带来利益,相互需求论则从需求方面进一步论证了国际贸易利益的范围及分配问题约翰·穆勒运用国际需求方程式解释后,马歇尔提出供给曲线来精确分析 一、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 1812-1873)是19世纪中期产业革命深入发展到英国资本主义空前繁荣时期,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的主要经济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简称《政治经济学原理》)于1848年出版,他在该书中提出的“国际交换条件”决定“国际价值”的学说,被当时的学术界认为是一项“重大贡献”相互需求论亦称国际价值论或国际方程式 1.主要内容 在由比较成本所决定的国际交易比价界限内,两国间具体的商品交易比率由两国对彼此商品的需求程度决定只有在相互需求均衡,一国输出商品数量恰好等于从另一国输入商品数量时所形成的交换比价才体现商品的国际价值需求强度越大则贸易利益越小 2.论证 (1)贸易双方获利的范围:两国国内交换比例的上限和下限所构成的区间。

要使两国间开展贸易,必须确定一个适当的交换比例,即通过这个交换比例双方都能获得贸易利润,这个适当的交换比例是由两国国内交换比例确定的,其上限为10:20,下限为10:15 (2)贸易利益分配的决定性因素:国际交换比例 国际交换比例越接近于本国国内交换比例,本国分得的贸易利益越少 (3)国际交换比例的决定性因素:相互需求强度 需求强度越大,国际交换比例对自己越不利 穆勒引入了“国际需求方程式”的概念,就是指贸易双方相互需求相等时(即供求一致时)的交换比例所构成的供求数量 例如,在10:17的交换比例下,两国相互需求强度均为100,则贸易平衡,(100×10):(100×17)= 10:17如果两国的相互需求强度发生变化,英国只需求80×17的亚麻布,而德国对细棉布的需求强度不变,仍为100×10码,此时,10:17的交换比例显然不会使原来的方程平衡由于德国对英国细棉布的需求强烈,故德国为了取得英国细棉布,必须多出口亚麻布假设交换比例变为10:18,在此比例下,由于细棉布的交换价值上升,故德国的需求减少,由原来的100减少至90;而英国的需求增加,由原来的80增加至90时。

此时,10:18的交换比例恰恰能使国际需求方程式成立,即(90×10):(90×18)=10:18交换比例下,相互需求达到均衡水准,国际交换条件又稳定下来 二、马歇尔对相互需求论的精确分析 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用几何图形进一步解释了相互需求论 1.提供曲线(Offer Curve) 提供曲线的基本含义是:一个国家在各种不同的贸易条件下愿意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量即它反映该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同时也反映在贸易条件下该国愿意出口的本国生产的商品数量它表明出口商品的数量将随着贸易条件的改善而有所增加(供给状况),也表明进口商品的数量将随着贸易条件的改善而有所增加(需求状况)在这里贸易条件的改善意味着一定量的出口商品能换取的进口商品的数量增加,贸易条件的恶化则意味着一定量的出口商品能换取的进口商品的数量的减少它同时包括了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因素,所以,提供曲线又被称为“相互需求曲线” A国的贸易条件从T 到T2,贸易条件改善,即P x/P y增大,A国愿意出口更多的X来换取进口商品Y,所以A国提供曲线向上弯曲(见图1)。

B国的贸易条件从T 到T2,贸易条件恶化,即P y/P x下降,B国愿意出口更少的Y来换取进口商品X,所以B国提供曲线向下弯曲(见图2) Y ) 012 Y ) 012 图1 A国提供曲线图2 B国提供曲线 2.马歇尔贸易均衡模型 现将图1和2叠加起来得到图3 由图3可知,B 国提供曲线OB 与A 国的提供曲线OA 在E 点相交由于OA 过E 点,所以A 国愿意出口X 的量为M 2;由于OB 也过E 点,所以B 国愿意进口X 的量也为M 2因 此,E 点为两国进出口量相等的均衡点,而过该点的射线T 0的斜率就是贸易双方相互需求平衡的国际商品交换比率在此贸易条件 下,国际市场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即贸易双方按T 0贸易条件继续交换下去在此外 的任何一个价格水平上,对这两种产品的进口和出口意愿都不会相等若一方需求强度增大,进出口数量将变化,国际交换比例将朝着对其不利的方向变向,即贸易利益变少 三、相互需求论简评 1.相互需求论是对比较成本论的补充。

比较成本论从供给角度说明分工和贸易能增加物质财富,使贸易参加国多得产品;相互需求论则从需求的方面解释了贸易条件的确定,回答的是贸易双方各得多少利益 2.马歇尔提出提供曲线对贸易条件的分析,开始把几何方法作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工具,为西方传统贸易理论增添了新的表达手段 第三节 要素禀赋论及其拓展定理 以李嘉图为代表的比较成本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由该理论是单一生产要素理论推断,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是各国生产率(即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但是,如果假定各国之间的劳动生产率相同,那么,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解释这个问题的是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又称资源禀赋理论(The Theory of Resource / Factor Endowment ) 一、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内容 1933年,瑞典经济学家伯尔蒂尔·俄林(Beltil Gotthood Ohlin )出版了《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提出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用在相互依赖的生产结构中的多种生产要素理论,代替李嘉图的单一生产要素理论由于俄林在其著作中采用了老师赫克歇尔(Eil Filip Heckscher )的主要论点,因此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或H —O 模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