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七中片区七年级上学期段考语文试卷(9月份)(含解析)2023-2024学年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七中片区七年级(上)段考语文试卷(9月份)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8分)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1)曹操《观沧海》中通过描写草木欣欣向荣的景象写大海的辽阔壮美的句子是“ , " (2)“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在落花点点的四月郊游,你或许也会有和古人一样的惊喜,因为人生无处不相逢 (3)春天来临,潮水涌涨,江面开阔,船帆顺着风端直高挂看到这样的景象,让人不禁想起诗句“ , "(王湾《次北固山下》) (4)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 ” (5)中国人的浪漫,藏在对月亮的偏爱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中,李白借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与同情 2.(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美景让人( )。
在朱自清先生笔下,春草勃发,春花竞放,春风和煦,春雨滋润,酝①___(niàng)着一派生机和活力,而在这美好的春天里,人们( ),辛勤劳作,充满希望在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充满动人的温情小山是济南城的摇篮,城外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是一幅静②___(mì)的水墨画,冬水暖、绿、③___(chéng)清,冬风也不似其他地方的那样“( )”在两位大家的笔端,大自然不再是生活的背景,并且成为歌颂和吟咏生命的最好载体 (1)(3分)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处相应的汉字(正楷字) ① ② ③ (2)(3分)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扑朔迷离 精神抖擞 和颜悦色 B.目不暇接 器宇轩昂 和颜悦色 C.目不暇接 精神抖擞 咄咄逼人 D.扑朔迷离 器宇轩昂 咄咄逼人 (3)(3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在两位大家的笔端,大自然不再是生活的背景,而且成为歌颂和吟咏生命的最好载体 B.在两位大家的笔端,大自然不仅是生活的背景,反而成为对生命歌颂和吟咏的最好载体。
C.在两位大家的笔端,大自然不再是歌颂和吟咏生命的最好载体,并且成为生活的背景 D.在两位大家的笔端,大自然不再是生活的背景,而是成为歌颂和吟咏生命的最好载体 3.(6分)名著阅读交流 文学小组以“读《朝花夕拾》——鲜明的对比,深刻的意蕴"为主题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请你从下面备选篇目中任选一篇,结合情节或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备选篇目: 《五猖会》 《无常》 《藤野先生》 《狗 猫 鼠》 二、阅读(67分) 4.(7分)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问题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 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①,一点飞鸿②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注】①寒鸦:天寒即将归林的乌鸦②飞鸿:天空中的鸿雁 (1)(4分)如果要将《天净沙 秋思》和《天净沙 秋》两首小令合成一幅图画,并拟一个总的题目,你会拟什么?请说说你的拟题依据 题目: 图 依据: ___ (2)(3分)晓闵认为这两首描绘相近景色的小令表达的情感也相同。
你不认同他的观点,请写出你的分析结论 5.(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①?”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②,无此必不明" 【乙】 司空③顾和与时贤共清言④张玄之、顾敷是中外孙⑤,年并七岁,在床边戏,于时闻语,神情如不相属瞑于灯下二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顾公越席⑥而提其耳曰:“不意⑦衰宗⑧复生此宝 (两个语段均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邪: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②瞳子:瞳仁③司空:中国古代官职名④清言:高雅的言论⑤中外孙:儿子所生子为中孙,女儿所生子为外孙⑥越席:起座,离开席位⑦不意:没想到⑧衰宗:顾和谦称自己的家族 (1)(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瞑于灯下/二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 B.瞑于灯下/二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 C.瞑/于灯下二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 D.瞑/于灯下二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 (2)(3分)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 加点词 方法提示 词义 尝月下戏 联系课文解释词义 门外戏(《陈太丘与友期行》) A戏: 若令月中无物 根据词典推断词义 若:①及,比得上。
②假如,如果 B若: 于时闻语 联系成语解释词语 “闻鸡起舞"“耳闻不如目见”“听而不闻" C闻: (3)(4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②顾公越席而提其耳曰:“不意衰宗复生此宝 (4)(6分)甲文中的徐孺子和乙文中的张玄之、顾敷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元方一样,都是聪慧的儿童,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要说明 6.(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抱抱你,继父 高桂荇 ①半夜,加完班,我急匆匆地赶到继父身边守夜 ②继父因患青光眼,八年前双目失明后来继父又大病一场,病愈回家后,四肢乏力,茶饭不思这些天继父不分日夜地说着胡话,我忧心忡忡我焦灼地询问做医生的朋友们,他们都说,继父也许是大限来临 ③夜久语绝,万籁俱寂 ④“喝水,喝水……"继父不停地说我在事先倒好的半杯冷开水中,兑了些暖瓶里的热水,抿了一口,不烫,不凉于是我在杯中置一吸管,将弯头部分伸入继父嘴中在其蒙眬浅寐之际,我不时地用棉球蘸水,润抹其苍白开裂的唇。
⑤一蘸一抹之间,我浮想起往事 ⑥大学毕业前夕,继父叫我去沪上过春节他是泥瓦匠,在沪上砌房子房子建好了,家随工地走那次,我们住在闸北荒郊的工棚里,夜里我发热口干,继父起身倒水,不料晚上忘了打开水正值凌晨,食堂无人烈风大雪中继父去工棚外取水,可水龙头结了冰于是继父半夜骑车,跌跌绊绊,到距离工棚六里开外的郊区农民家敲门乞水回到工棚后,继父整个人身上直冒气…… ⑦客厅里的闹钟,嘀嗒嘀嗒地走昏昏沉沉地,我竟打起了盹饿,饿……”继父有气无力地哼 ⑧我一骨碌推开小被子,蹑手蹑脚,哄着继父 ⑨我掰了两块八珍糕,大拇指长,泡了小半碗,不稠不稀稠了,难咽;稀了,难喂继父吃了三小汤匙,扭头就睡我轻轻拉起被子,盖过他嶙峋的双肩 ⑩在我的印象中,上海就是继父,继父就是上海小时候偶尔到沪上,生活如同过年继父食堂里的红烧肉,我特别喜欢吃红烧肉带皮,有小铲口宽,一支笔长,又黑又红,且厚且腻,在嘴里咀嚼滋滋地冒油,解馋!每到饭点时,我老远就看见继父,穿着那件永远泥污满身的灰黄工作服,疾步走来他瘠瘦的身子,好像随时会被劲风吹倒帆布工具包的饭盒里,一定装有大块肉而我,站在工棚门口,穿着继父用一个月工资买来的藏青色西服,笔挺、潇洒…… 外面雨声萧疏。
这些日子,继父一天天瘦下去,两颊只剩一层皮上下端详,让人心疼而辛酸 抬腕一看,凌晨四时 继父要大便我转过身,冲到床前 “来了,来了"我从床底下端出白瓷便器待我掀开被子一角,一股熏天气味扑面而来多少次了,继父有解便意识,但控制不住,总是淋上一床每天“一便”,我们就得忙活大半天 此时,继父像个做错了事的孩子,满脸通红他虽然无力说话,但嘴唇嗫嚅着,手指不住地扣着白色的床单 我打开空调制暖,给继父解下成人尿不湿,擦去脏物,用干净床单把继父浑身裹上,将他抱起来轻轻安放在沙发椅上然后我顺手把盖被、床单统统扯到地上,再换上新的一切铺展完毕,我再用温热浴巾将继父身上擦一遍,而后把他抱回床上久病卧床,继父太瘦、太轻了,如一捆稻草 我一件件地把内衣、被套、床单,依次在院落的露天洗手台上,又冲又刷 刷着,刷着,我仿佛看到清晨鸟鸣时,继父在高家墩子长满芦苇的河畔码头,为襁褓中的孙女洗尿布 搓着,搓着,我仿佛看到黄昏来临时,继父在蚊蝇四飞的纱帐外,为患病卧床的母亲端屎端尿 洗着,洗着,我仿佛看到继父在水乡樊家舍雪夜里摆渡、在天目山脚下暑天敲石子…… 东方欲晓,听着继父轻微而均匀的呼吸,我神定心安。
大姐换班开门,我神经质地站起来此刻已是风住雨歇一缕纤弱的阳光,从低矮的窗口怯怯地探进来哦,继父又挺过了一夜 几天后,继父还是走了 望着躺在床上准备入殓的继父,我心里呼唤:父亲,让我再抱抱你吧 (选自《新华日报》2023年5月11日,有删改) (1)(3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第①段开门见山,用简短的话语交代了时间、人物、事件背景,同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 段中的“神经质"指继父病情危重,“我”守夜照顾时一直保持着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 C.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继父的生平往事,塑造了一个关爱孩子、严而不厉的父亲形象 D.文章通篇叙述用“继父"称呼,结尾处用“父亲”称呼,虽称呼不同,但都表现出“我"对继父的认同、感激 (2)(4分)有果必有因,“我”悉心照顾病重的继父,是因为继父曾经对“我"的关爱和照顾文章详细叙述了哪两件继父关爱“我”的事?请简要概括 (3)(4分)本文描写细腻,请结合下列句子中的一句简要分析 ①我在事先倒好的半杯冷开水中,兑了些暖瓶里的热水,抿了一口,不烫,不凉。
于是我在杯中置一吸管,将弯头部分伸入继父嘴中 ②我打开空调制暖,给继父解下成人尿不湿,擦去脏物,用干净床单把继父浑身裹上,将他抱起来轻轻安放在沙发椅上 (4)(4分)读完此文,有的同学认为用“我的继父"作为标题更加直接明晰,有的同学则认为还是应该用原题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并阐述理由 (5)(5分)本文第⑥段与下面的链接材料都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请分析二者各自的作用 【链接材料】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秋天的怀念》) 7.(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