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二年级语文《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自行编辑使用] 二年级语文《数星星的孩子》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和用生字组成的新词,学会9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张衡是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他从小爱观察、善于观察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设计理念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教学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他们拥有更多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去研读文本,咀嚼精华,体悟情感在多维对话中领悟课文语言运用的精妙,获得课文主旨和意趣,在动态生成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和人文精神熏陶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内容含有布满繁星的夜空,北斗七星,北斗七星绕着北极星转等;生字,语句;作奖励用的科学家的图片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1、在晴朗的夜空中,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特别美丽大约在1800年前,有一个像你们一样大的孩子经常仰望星空,一颗一颗的数星星今天,我们就学习29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繁星满天,闪烁不定,这个孩子是怎样数星星的?赶快打开课本读一读这个故事吧! 教学意图谈话拉近了学生与文中人物和课文内容的距离,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增加了学生的体验。
这样导入,亲切自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可以借助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2、检查识字 词语:傻孩子距离清楚张衡碧玉盘一组撒在 带有生字的句子: 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有个孩子仰着头在数星星,他清楚地看到了一组一组的星星,还发现这些星星之间的距离总是隔着那么远慈爱的奶奶叫他傻孩子,其实他叫张衡,是汉朝著名的天文学家 教学意图放手让孩子自主识字,充分挖掘学生识字的能力,随即检查,强化识字效果,且把课文学习与学词学句自然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段第一句 ①(出示星空图)你看见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②星空真美丽啊!课文中用一句话描写了这美丽的星空,请你用—划出来 ③学生反馈(出示句子)齐读 ④“珍珠是什么样子的?把星星比作珍珠说明星星怎样? ⑤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星星很多很亮;星空很美) ⑥这么美的句子,我也要读读,行吗?教师范读 ⑦谁愿意像我这样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个别练读,学生评价 教学意图欣赏星空,激发学习情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感受入手指导朗读,符合低年级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教师在学生练读的过程中,恰当的引导,巧妙的点拨,及时的评价,不断的鼓励通过“读-评-读“,让学中读中感悟美,欣赏美 2、学习第一段第二句 ①(出示课文插图)看图,说说这个孩子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②他是怎样数星星的?说说他的动作坐、靠、仰、指、数) ③(出示第一句话)加上动作齐读句子 ④保持动作,抬头数大屏幕上的星星 ⑤说说你们的感受?读句子(出示句子) ⑥“一直”是什么意思?这个孩子联系数了几百个颗,一直没停过,难道他不累吗?为什么? 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我们和这个孩子一起来数星星吧!齐读第一段 教学意图充分利用课文插图,锻炼学习观察能力,结合重点词句,带上动作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 3、学习第二、三段 ①这么多星星,你觉得能数的清吗?为什么?学生交流 ②奶奶和孩子对星星的看法有什么不同?默读第2、3段 ③奶奶的看法是什么?说这些话时她的表情是什么样的? ④奶奶说话的语气是什么样的? ⑤孩子对星星有什么看法?个别读孩子说的话从它的话中你看出了什么?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抓住课本,从书中找答案,理清人物关系 4、学习第四段 ①爷爷同意谁的看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爷爷说了几次话? ②指名读第一次话,爷爷同意谁的看法?他告诉孩子什么知识? ③爷爷还告诉了孩子什么知识?齐读第二次话。
指名个别找出北极星和北斗星再说说是怎样认出它们的? 教学意图在学生疑虑之际,适时插播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北斗星的形状和北斗星是怎样运动的并简单的介绍:北斗星以逆时针方向绕着北极星转在地球上看北极星,他几乎是不动的,北斗星绕北极星一圈就要用一天一夜时间 ④孩子听了爷爷的话怎么想,怎么做的?齐读句子 ⑤“果然”说明了什么?个别回答 ⑥你从他一夜没睡,几次起来看星星,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认真) 5、学习第五段 ①从此以后,这个孩子对星星更着迷了,他长大以后刻苦钻研,终于成了天文学家他是谁?齐读第五段板书:张衡天文学家) ②想想张衡小时候数星星和他长大后成为天文学家有什么关系?(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 教学意图因为……所以的句式总结了整个课文的内涵,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从小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精神 四、延伸拓展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你还认识哪些星座?给大家说一说 教学意图让学生充分展示交流,激发学生课外搜集和学习的热情 板书设计: 29数星星的孩子 兴趣观察 张衡天文学家 认真 二年级语文《数星星的孩子》优秀教学设计第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