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0-2021学年辽宁省丹东市第十九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21.74KB
约10页
文档ID:246589475
2020-2021学年辽宁省丹东市第十九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1/10

2020-2021学年辽宁省丹东市第十九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永远的烛之武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

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景仰他们的主要缘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一个让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在历史的风雨之中了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齐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

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1. 下列属于烛之武年老仍不被重用的真正原因的一项是 (    )A. 他爱发牢骚,当郑伯听从佚之狐的举荐请烛之武出面解围时,他还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B. 他有超世之才,但安于平静的生活,不想过问政治C. 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嫉妒D. 他的官职太小,难以被郑伯发现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用钱学森回国的例子,论证人才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B. 运用钱学森回国的例子主要是表达作者对钱学森爱国精神的敬仰之情C. 运用钱学森回国、曹操的老骥伏枥的例子论证烛之武是一个心存高远爱国者D. 刘备三顾茅庐的例子论证烛之武身处逆境而不自甘寂寞,而是时刻准备寻找“一鸣惊人”的机会3. 烛之武的例子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 身处逆境要不言放弃,要时刻准备,蓄势待发B. 能言善辩也是一种能力,平时应注意自己的口才训练,有时口才可以解救危难C. 适时的牢骚可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会为自己争取到机会D. 有才有德的人才是令人们敬仰的人。

参考答案:1. C    2. B    3. C【1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本题,A项,“他爱发牢骚”错误,他爱发牢骚是因为他怀才不遇,郑伯请他时的牢骚与后文的出面说秦伯更能突出他的深明大义B项,“但安于平静的生活,不想过问政治”错误,文章第四段“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第五段“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景仰他们的主要缘由”,第六段“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多处显示他不是不想过问政治,而是没有机会D项,“他的官职太小,难以被郑伯发现”错误,烛之武为官三朝,仍未被发现,不是官职太小的原因,从第一段佚之狐的推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和烛之武的牢骚中可以看出,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等才是真正原因。

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本题B项,“表达作者对钱学森爱国精神的敬仰之情”错误,语文第3段“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可见此处是突出钱学森的力量之大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本题C项,“适时的牢骚可以引起别人的注意”错误,文章第5段“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可见烛之武的牢骚是有条件、有资本的,如果无才一味牢骚满腹,只能让人生厌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一定读懂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

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共20分)祝 福鲁迅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是不过坐在灶下烧火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

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各处去一问,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墺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我真傻,真的,”她开首说 “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 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接着也就走了,似乎自己也觉得没趣。

但她还妄想,希图从别的事,如小篮,豆,别人的孩子上,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来倘一看见两三岁的小孩子,她就说: “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 孩子看见她的眼光就吃惊,牵着母亲的衣襟催她走于是又只剩下她一个,终于没趣的也走了,后来大家又都知道了她的脾气,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道: “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 (节选自鲁迅《彷徨?祝福》)11.根据小说,简析祥林嫂重回鲁镇,在最忙的祭祀的时候“却清闲了”的原因6分)答:                                                                     12.小说中描写了“女人们”听祥林嫂说故事的种种表现,这刻画了她们怎样的心理?(7分)答:                                                                      13. 小说说祥林嫂“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阿毛)悲惨的故事”,这样写有哪些作用?(7分)答:                                                                      参考答案:11.再嫁再寡的祥林嫂,被思想守旧的四叔视为“败坏风俗”的女人;(3分)祭祖事大,“不干不净”的祥林嫂不得沾手,她在最忙的时候便被“清闲”,被歧视了。

3分)12.小说刻画了鲁镇女人一种看客听戏的心理女人们听戏之初有对故事新奇的满足,也存有同情,对祥林嫂暂时少了些“鄙薄”;(4分)等到反复被听不再新鲜后,祥林嫂的悲惨故事就成了她们“又冷又尖”的笑料3分)13.刻画形象祥林嫂想倾诉以发泄内心的痛苦,也想得到鲁镇人的安慰和同情,可见她精神的空虚和愚昧2分)丰富内容祥林嫂一再重复阿毛故事的过程,也是鲁镇人人情世态由猎奇到厌倦的过程2分)她最终成为被取笑的对象,这丰富了小说的社会内容,表现出世人的看客心态,冷漠与麻木3分)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小题⑴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它是从鱼、鳄、蛇和云、电、虹等一个个具体物象而来,经过由众多人参与的模糊集合,形成一个建立在各个具体物象之上,又涵蕴着各个具体物象的新的形象它的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用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间渗透着、灌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