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受观看、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熟悉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展测量,并能把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展简洁的换算 2、借助详细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力量,能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进展估测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精确的1毫米的概念和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具、学具预备: 教师预备课件、米尺;学生预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醒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量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沟通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提醒课题毫米的熟悉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学问?(学生思索、沟通) ②在学生沟通的根底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沟通 师告知学生:为了看得更清晰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索: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应 2、读准测量的准确刻度 ①电脑显示金箍棒图,分别是:1厘米(10毫米)、2厘米3毫米(23毫米)、3厘米6毫米(36毫米)、4厘米9毫米(49毫米)、1厘米4毫米(14毫米) ②在其次张图时提问:你怎么知道2厘米3毫米是23毫米? ③在第三张图时提问:你怎么这么快就读出来了?你是怎么读的?你怎么一眼就能看出是2厘米6毫米啊?(引出在尺子上的半厘米刻度线) 追问:在尺子的相邻两条最长的刻度线中间都有一条略长的刻度线,你知道这表示什么吗?这样有什么好处? ④在第四张图时提问:4厘米9毫米你是怎么一眼看出来的? ⑤在第五张图时提问:没有了0刻度线,你是怎么知道它的长度的? 3、估一估,量一量。
①估一估,哪根小棒最接近10厘米,量出它的实际长度 ②估一估最短的小棒长度,再测量 4、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三)实践应用,稳固新知 1、选一选 粉笔长75( ) 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小红身高120( ) 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6厘米5毫米=( )毫米 ①11 ②65 ③30 铁钉图 ①3厘米5厘米 ②5厘米5毫米 ③3厘米4毫米 2、改一改 20xx年4月18日 星期二 天气:晴 今日早晨,我从2毫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0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赶忙吃完早饭上学去来到学校,看到教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抓紧拿出17厘米长的铅笔和8 米厚的笔记本,仔细做起笔记 请学生把认为不恰当的地方进展改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长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假如你们有兴趣,盼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毫米的熟悉》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受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看,明确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展简洁的换算 3、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展测量,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4、通过估一估,测一测等活动,进展学生的估测力量 教学重、难点: 明确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展简洁的换算,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进展学生的估测力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要想知道物体的长度,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2、填空 1米=()厘米300厘米=()米2米40厘米=()厘米 二、教学新课 1、活动——测量书本长、宽、厚,熟悉毫米 ①师:今日我们就用尺子来测量一下我们数学书的长、宽、厚,把测量的结果汇报一下,测量过程中你发觉了什么? ②学生测量 ③汇报,生:××厘米还多了几个小格 ④师:像这样的小格在尺子上还有吗?观看这些小格,你发觉了什么?(每个小格一样长)⑤师:这一小格的长度我们也有一个单位——毫米,(板书) 你能用手势表示1毫米吗?(毫米是长度单位里比拟小的单位) “当测量的长度还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
2、熟悉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①师:观看你们的尺子,你能发觉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生自由发觉,引导学生发觉1厘米=10毫米(板书) ②练习 2至3厘米之间是()毫米? 5至6厘米之间是()毫米? 3厘米=()毫米 3、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①师:今日我们熟悉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 ②集体沟通 ③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是用“毫米”作为单位的? 三、课堂小节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我们生活中的1分硬币,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毫米的熟悉》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受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看,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展简洁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展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预备: 1分硬币、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
教学过程: 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估量课本的长、宽、厚 (1)出例如1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看学生观看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情愿参加他们的争论吗? (2)采纳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量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加,可选专人将估量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预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量一栏中(见下表) 姓名长宽厚 估量测量估量测量估量测量 测量毫米的熟悉 (3)对估量的结果进展反应 反应时,学生选择性的估量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展补充将学生估量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量的结果比拟精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量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相互争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沟通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达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方,我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两小格。
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答复进展评议,并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并板书课题毫米的熟悉 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觉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在学生仔细观看学生尺并独立思索后,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说发觉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来说明随后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 三、帮忙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学生在尺子上观看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相互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诞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沟通教师分别出示1分硬币、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终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4.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5.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四、师生共同小结 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五、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推断,再用尺子进展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量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展测量完成后,让学生对估量和测量的结果进展比照 《毫米的熟悉》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熟悉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适宜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力量 3、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加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熟悉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适宜的长度单位。
教学具预备: 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1米的纸条,直尺,白纸1叠、米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身高图 问:你知道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量身高)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齐读:1米32厘米 这里面用到了两个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板书:米厘米) 2、复习米和厘米 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贴出1米纸条问:你感觉1米比拟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拟长的物体的长度 1厘米有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