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班幼儿社会性发展关注中班幼儿社会性发展关注中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结论一中班幼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结论二中班幼儿能进行简单的社会交往活动 结论三中班幼儿社会性品质也正在逐渐形成和发展中 结论四中班幼儿不爱护玩具图书的现象较为突出 结论五中班幼儿社会互动能力还相对较弱 结论六中班幼儿社会性表现存在家园不一致现象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方法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学会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从而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幼儿阶段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大量研究表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与其将来的社会交往、情绪情感、社会适应性以及学业成绩等都密切相关关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北京、天津和青岛三地不同类型幼儿园中随机抽取 36 所幼儿园,每所幼儿园中随机抽取两名中班幼儿,年龄为 4 岁半(正负 1 个半月),共 72 人,男女各半 本次调查在对 IEA 第二阶段调查(1992)中的“社会性访谈”问卷进行修订的基础上编制了“幼儿社会性评定”问卷,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状况进行调查。
本问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能力,包括独立穿脱衣服、洗手、收拾玩具和图书、爱护公共环境等;第二方面是社会交往行为,包括问好道别、交谈、表达愿望、寻求帮助、归还物品、助人、分享、轮流、合作、道歉等;第三部分是社会性品质,包括自信心、责任心、自制力、克服困难等 “幼儿社会性评定”问卷为半开放性的访谈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访谈员依据问卷对教师和家长进行访谈,并根据访谈结果逐题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状况进行等级评定,从低到高分为四个等级,等级越高,表明儿童的行为水平也越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中班幼儿已经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具备了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本次调查表明,中班幼儿已经基本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具备了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无论是在独立穿脱衣服、洗手还是收拾玩具图书、爱护公共环境等方面,幼儿的平均得分都接近或超过了 3.5,介于“经常这样”或“总是这样”之间从等级分布来看,超过 90%的幼儿能够经常或总是自己独立穿脱衣服、洗手、收拾玩具图书以及爱护公共环境(见表 1)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的养成一方面与中班幼儿的动作能力和自我意识有了较大的发展有关;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教育要求。
通过对教师半日教学活动的观察可以发现,教师安排的生活活动时间约占半日全部活动的 1/4,其中,自己收拾玩具、穿脱衣服、自我服务和为集体服务的值日生活动时间占生活活动的35%[1] 由此可见,鼓励幼儿主动、自主地生活自理已成为幼儿园生活活动的重要特征,它是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重要动因 (二)中班幼儿具备了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能进行简单的社会交往活动 本次调查表明,中班幼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能够自觉主动地与成人、同伴进行简单的社会交往,表现出问好道别、归还物品、道歉、分享、轮流、助人等友好交往的行为幼儿在这些行为上的平均得分大多超过 3 分,表明其行为达到了经常化的程度从等级分布来看,超过 90%的幼儿能够经常对老师或家里来的客人问好道别;超过 80%的幼儿在幼儿园和家庭中都能够经常把借的东西归还原主,在不小心碰了别的小朋友或弄坏了小朋友的东西时主动道歉,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70%左右的幼儿在幼儿园能够经常耐心地排队等候,在他人遇到困难时能够给予帮助(见表 2) 幼儿社会交往行为的发展一方面与其心理发展水平有关,大量研究表明,4-5 岁儿童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点采择能力,能够注意和体会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意识和能力,这为其友好交往行为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另一方面,通过对教师半日活动的观察我们发现,教师对幼儿进行社会行为规范教育,以简单的一两句话告诉幼儿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的时间在半日活动中所占比例约为 5.2%[1]教师对幼儿社会交往的关注和相应的行为要求对幼儿友好交往行为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中班幼儿的社会性品质正在逐渐形成和发展中 社会性品质作为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稳定而内化的品质,是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的基础[2]本次调查表明,中班幼儿的社会性品质,包括自信心、责任心、自制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力等正处于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幼儿在这些社会性品质上的平均得分都在 2-3 分之间,即介于有时这样和经常这样之间,这表明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发展仍处于不稳定状态,这一点也体现在等级分布上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庭中,能够经常或总是勇于承担责任,努力克服困难,具有行为控制能力,包括遵守规则,集中注意力和坚持完成任务的幼儿比例均仅为 60%左右,而能够经常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事情的幼儿比例仅为 41.6%,另有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的幼儿只是有时能够表现出这些行为品质在自制力方面,中班幼儿情绪控制能力的发展要好于行为控制。
经常表现出哭闹、发脾气、生闷气等行为的幼儿比例仅为 30%左右,比不自控行为的比例低近 15 个百分点不等(见表 3) 儿童的社会性品质是在不断的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中班阶段虽然幼儿的同伴交往较小班时期明显增多,他们能够自发地与同伴进行互动,但是通过对幼儿半日活动的观察我们发现,幼儿与教师和同伴无直接交往的行为所占的比例高达 60%和 80%,幼儿能自由地与同伴进行社会交往与互动的时间仅为 3.7%[3]同时,角色游戏作为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对于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和社会性品质的形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教师安排的幼儿角色游戏时间在半日活动中所占比例仅为 3.4%[1]教师为幼儿提供的自由交往活动的不足是影响其社会性品质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中班幼儿不爱护玩具图书的现象较为突出 本次调查发现,幼儿在爱护玩具图书方面的行为水平要明显低于其他生活和行为习惯,这一点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家庭中都非常明显在幼儿园和家庭中能够经常爱护玩具图书,不乱扔玩具图书的幼儿仅为 68.1%和 47.1%,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幼儿会经常出现乱扔玩具图书的行为同时,相比较而言,不爱护玩具图书的现象在家庭中尤为突出(见表 1)。
幼儿不爱护玩具图书现象的产生,一个非常重要的根源就是幼儿责任意识的缺乏当今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使得父母将所有的关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过度的关爱和放任使得幼儿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负责,随意乱扔玩具后由父母来收拾,玩具图书坏了可以再买等等责任心的缺乏是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不少研究表明,中班是幼儿责任心,特别是自我责任心发展的关键期[4] [5]因此,增强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幼儿爱护公共财物,爱惜玩具图书的良好习惯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亟待加强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中班幼儿的社会互动能力还相对较弱 本次调查发现,虽然幼儿已经能够与他人进行一些简单的社会交往,但是在社会互动,包括语言交流和行为配合,如交谈、表达愿望、寻求帮助、征询他人同意、协商、合作等方面,幼儿的能力水平还相对较弱在幼儿园和家庭中能够经常自发地与他人交谈,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遇到困难时请求他人的帮助以及与他人合作共玩的幼儿比例都仅为 60%左右和 70%左右,而在动用别人东西前征得同意和协商解决冲突方面,在幼儿园能够经常或总是这样做的幼儿比例仅为42.8%和 30%,在家庭中为 57.3%和 38.1%(见表 2)。
幼儿社会互动能力的发展一方面是以其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的发展为基础的但我们对教师半日活动的观察发现,幼儿在生活、学习与游戏、过渡等各个环节中的行为大多为听、看教师或同伴的言语和行为,或进行一般性的动手操作,其所占比例之和高达 83%,在这一行为模式下幼儿缺乏语言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其无语言行为所占比例高达 84%,自由表达仅为 12%[1] 幼儿日常语言表达和交流特别是自由表达机会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其言语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发展[5]另一方面幼儿的观点采择和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仍有待提高也是影响其社会互动适宜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中班幼儿的社会性表现存在家园不一致现象 本次调查发现,幼儿的社会性表现,包括良好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行为以及社会性品质等都存在着家园不一致的现象首先,幼儿在园的良好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水平要明显高于其在家庭中的表现在幼儿园能够经常或总是自己独立穿脱衣服、洗手、收拾玩具图书、爱护公共环境以及爱护玩具图书的幼儿比例比在家庭高 6-21 个百分点不等其次,幼儿在园的社会互动行为水平要明显低于其在家庭中的表现在幼儿园能够经常或总是与他人交谈、表达愿望、遇到困难时寻求帮助、动用他人物品前征询同意以及合作共玩的幼儿比例比家庭低 15―28 个百分点不等。
第三,幼儿在园的自信心和责任心水平略低于其在家庭中的表现,而情绪控制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则高于在家庭中的表现在幼儿园能经常或总是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事情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幼儿比例比在家庭中分别低约 20 和 12 个百分点;而在幼儿园能经常或总是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乱发脾气和生闷气,勇于克服困难的幼儿比例则比在家庭中分别高约 14、13 和 11 个百分点(见表 3) 导致幼儿在园和在家庭中的社会性表现产生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母过度的关爱和保护,包办代替幼儿园教师在儿童心目中的权威要明显高于家长,这是一个普遍公认的事实因此,虽然大多数中班幼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开始表现出初步的自信心和责任心,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但在家庭中父母过度的关爱和保护不仅剥夺了幼儿行为实践的机会,而且使幼儿产生依赖和放任心理,从而使其在家庭中的生活自理能力、情绪自控、克服困难的能力和意志力表现都明显低于幼儿园但同时,家庭中宽松的亲子关系有助于激发和促进儿童社会交往和互动的意愿,从而使其社会互动行为在家庭中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幼儿园,幼儿的自信心和勇于承担责任的表现也略高于幼儿园。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家园合作,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其所面临的各种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不仅受到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影响,同时取决于幼儿的家庭教育,取决于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程度但是目前的教育实践中,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常常存在着某些不一致甚至是很大的差异如,尽管教师教育幼儿要友好、分享、合作,但有一些家长却教孩子在幼儿园想玩什么就拿过来、可以独占玩具;教师教育孩子要友善、关爱他人,但有的家长却让孩子不能示弱、吃亏,“他打你,你就打他”这些家园不一致的教育在相当大程度上削弱乃至抵消了教师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上所做出的努力因此,家庭与幼儿园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上的指导与要求必须保持一致,这对幼儿社会性的健康、良好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在家园配合上,教师要发挥更积极、主动的作用,了解幼儿家庭教育的情况,并对家长进行积极的影响和引导,以促进他们的观念、行为尽可能向有益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方向转化,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二)为幼儿创设人际交往的环境,促进其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的提高 幼儿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的发展不足是影响其社会性互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引导幼儿“乐于与人交谈;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
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就是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言语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进行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 教师要注意为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可以帮助幼儿操作运用多种语言交流行为的交往情境,包括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和日常的交往活动教师要注意倾听幼儿,保护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幼儿学习在不同的情境里如何运用相应的语言交流方式来与人交往同时,教师要创造让幼儿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的机会,帮助幼儿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