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武氏祠汉画琐议刘 辉 山东嘉祥县武氏诸祠,被宋代欧阳修父子、赵明诚等著录后,虽然仅仅引起世人对其文字 的关注,却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图像和文字资料真正进入武氏祠研究的热潮是在清代,并 取得一定的成绩;外国的学者也同时期介入,起到了促进研究的作用[1]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氏祠的研究工作全面展开李发林、信立祥、蒋英炬、吴文祺、杨爱 国和王建中等先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绩[2]尤其是蒋英炬等先生对武氏祠的复原,虽 然在某些地方尚有争议,却是目前最具说服力的研究;同时利于合理与深度发掘画像的内 涵巫鸿先生从新的角度对武氏祠作了进一步探讨,他的著作跨学科性强,融合了历史文 本、图像、考古、风格分析等多种方法,并且富于创见,对理解中国古代不同材质、时期、 主题的美术作品,都颇具启发性然而,武氏诸祠中个别画像似乎需要重新认识,如有些画面中的情节过去可能被人们疏漏 或误解,以及某些画像之间布局的关系、意义尚未被了解因此,笔者提出一些不成熟的 看法,恳请得到专家们的指正1、武氏祠前石室第七石武氏祠前石室第七石,[3]画面分四格上面第一格的第二则故事,左边一辆轺车,上坐一 人;旁有一空榜车后一人下跪,旁边一站立者回头向右张望,手向左伸;旁一空榜。
右 边站二人,其中前一人为女子,右手向前伸展;二人旁各一空榜蒋英炬先生认为:轺车 后举手之人是闵子骞之父,在举手欲打其子;旁边右手前伸的女子似在劝阻, “画面与武梁 祠第一幅第二层中闵子骞御车失棰故事画像相似,应为同一内容 ”[4]但是画面与武梁祠 中闵子骞的故事还是有许多区别比如武梁祠中的闵子骞之父是坐在车上,回身注视并抚 慰跪地受到委屈的闵子骞,充分表现了父亲的关怀与自责之情而后者,一男子站在车下, 前伸的左手并没有拿鞭子,也不像打跪地之人的形状;他对下跪之人丝毫没有理会,既没 有显示出抚慰其子的样子,也没有斥责妻子的情态,似急于上车并回头看身后的女子假 如此组画像是闵子骞的故事,该女子就可能是闵子骞之继母;而此人经常虐待闵子骞,就 可能劝阻闵父打闵子;许多有关的传说故事中她也没有出现在现场另外,女子身后还站 立一人,说明此人与事件有关,这也不符合闵子骞故事的情节无论人物的动作、姿态和 情节与闵子的故事均有较多不符之处看画面的情形,伸手的男子倒像去坐车出门,其子 跪地劝阻,妻子在后面呼唤丈夫回来,此时的丈夫会不由自主地回头观望无论任何故事 画像,其中的主要人物、人物活动的动作、姿态与情节等,都不会脱离故事的主要情节。
因此,该画像有可能是表现的其他故事2、 “荆轲刺秦王”故事中的细节《武氏祠汉画像石》[5]图 1 中,由上至下的第四格的是“荆轲刺秦王”图画像中,荆轲被人抱住,秦舞阳匍匐在地,樊于期的头放在敞开的匣子里,一把剑贯穿于铜柱,秦王手 举有孔的一圆物朱锡禄先生认为是秦王的宝剑柄;邢义田先生认为是玉璧[6]笔者赞同 邢说同书的图 21 上格是“荆轲刺秦王” ,秦王的手中持一璧,地上除放樊于期头的匣子 外还有一双鞋和一个敞开盖的箱子;图 48 的“荆轲刺秦王”画像中,秦王手中也是高举一 璧据《史记》记载,荆轲是带着燕国督亢地图和樊于期的头颅去见秦王的荆轲应先给秦王 展示樊于期的头颅,然后展开督亢地图让秦王观看,最后图穷匕现,紧接着荆轲刺秦王 因此,如果画面的构图是据此刻画的话,应有樊于期的头颅、督亢地图与被荆轲掷出的匕 首等主要元素画像里其他主要元素都具备,唯独没有出现地图;而秦王得到的却是玉璧公元前 283 年,秦国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 15 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又不敢得罪 秦国,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终于保全了和氏璧送回赵国秦王嬴政十年(公元前 237 年) ,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 随、和之宝。
” “随、和之宝” ,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 证明最终和氏璧还是被 秦国拥有三幅画像的秦王手中都拿玉璧,说明不是艺匠误刻有可能当时艺匠所了解的 故事是:燕国得到了赵国的和氏璧,为了成功地行刺秦王而送给他和氏璧与樊于期的头颅 作为诱饵所以秦王生怕到手的和氏璧再被抢走而高高举起;敞开的箱子是盛放和氏璧的 器物至于燕国何时得到,史无记载;或许燕国并未得到和氏璧,而谣传燕国得到了它 该画面是以讹传讹的刻画司马迁也是把听说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记载在《史记》里,并 提到还有其他的传说内容;大概这是荆轲刺秦王的另外一种传说故事吧?上述的现象说明, 汉代流传的故事即使是同一个故事,由于当时的来源渠道不同,它的情节也不尽相同;更 有人为了吸引读者而夸大或虚构了其中的情节或细节[7]3、前石室第十二石左面武氏祠前石室第十二石左面,[8]画面分四格由上至下的第三格,右边第一组是刑渠哺父 的故事第二组一榻上放一物体,左边跪一男子,后站一女子最后是一株树,生六叶和 四枚果实朱锡禄先生认为第二组画像可能是“李善哭坟”的故事;巫鸿先生则认为是简 化了形式的“丁兰刻木”故事[9]然而二位先生的看法,却都与原故事存在不相符合之处。
比如第二组画面中间,下跪男子 面前的榻上放置的是一个斜顶状的物体榻上的物体从形状看不是坟头,假如是坟墓的话 也不可能被放置在榻上,因此坟墓之说不成立 “丁兰刻木”的故事有三例,一是武梁祠的 西壁;一是武氏祠左石室第八石;[10]一是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壁画墓的中室西壁[11]三者 的木人上都有人头,否则怎么能被视为供奉的人像?而此榻上所谓的木人却没有人头,供 奉的先人无头岂不是大忌?再者从前二幅“丁兰刻木”画像的表现手法看,当属于同一师 传的艺匠所刻,更不会犯此错误人们只注意到了似曾相合的地方,却忽略了这些差异 第二组画像也可能是孝子供奉着先人的某种遗物或着根本就不是孝子的故事所以巫先生 的观点也不确切,它的真正意义有待考证此外,该格左边还出现了一株果树;虽然不能 确定是何种植物,但它可能是祥瑞物该画像的第二格右边有蓂荚、嘉禾,中间的物体巫鸿先生认为是祥云;还认为最左边“外 形颇似一宽底酒瓶的建筑物(可能是坟堆) ” ,类似印度巴尔胡特石刻, “可能来自印度佛教 艺术中的拜塔画面” [12]所谓的祥云,从形状看更像芝草的样子,它是古代的祥瑞之物 《宋书·符瑞》:“芝草,王者慈仁则生食之令人度世。
”仅以建筑(或坟堆)类似“印 度巴尔胡特石刻” ,就认为该物体可能来自佛教中的拜塔世界上相类似的东西多了,何况 二者的形状也有许多区别片面的强调局部而忽视整体;单从局部有“类似”的地方就与 佛教艺术相联系,却没有正视整体上的差异,未免有些牵强因该格右边有二株祥瑞植物, 认为左边二个物像也是祥瑞是否更合适些?汉画中的祥瑞之属,千奇百怪,才会显示出它 的奇异;它们的形状是幻想的、自由的,无须经过任何引进4、武梁祠东壁画像武梁祠东壁画像分五格,由上至下第三格,刻画了三州孝人、义浆羊公、魏汤、赵囗囗、 孝孙的故事其中“魏汤故事中,汤父在中间跪着,魏汤跪在父亲后面,汤父面前一人, 戴斜顶高冠,佩长剑,身材高大,大约即是殴挝魏汤父的恶少年汤父上空有飞鸟,魏汤 身后一株树,树上有鸟题榜为:‘汤父’ 、 ‘魏汤’ 、 ‘孝乌’ ‘孝乌’二字题在树梢上空[13]朱锡禄先生把魏汤的故事与树木和孝乌归在了一起巫鸿先生依据日本的《京都大学图书馆孝子传》版本:“颜乌者,东阳人也父死,葬送 躬自,负直筑墓,不加他力于时其功难成,精信有感,乌鸟数千,衔块加填,墓忽成 尔乃乌口流血,块皆染血以是为县名,曰乌阳县王莽之时,改为乌者县也。
”而认为树 上栖息的乌,所隐含的是孝子“颜乌”的故事[14]该格画面空中的飞鸟和树上栖息之鸟的意义,被朱锡禄先生忽略了榜题的“孝乌” ,指的 就是空中飞鸟,它刚外出为老乌觅食归来树上栖落的乌,是老乌;树木就是乌的家园 假如隐含为孝子颜乌的故事,画像中就应该有众乌与坟墓等相关故事的主要元素;此处却 没有出现,所以,巫先生的观点值得商榷孝乌” ,是乌的别称 《论衡·指瑞篇》载:“乌者,孝鸟 ”崔豹《古今注·鸟兽》: “乌,一名孝鸟 ”古人认为幼乌能哺养老乌,故称乌为“孝鸟” 《宋书·符瑞》:“苍乌 者,贤君修行孝慈于万姓,不好杀生则来 ” “白乌,王者宗庙肃敬则至 ”可见乌成为孝行 的使者;未成年的乌,能去哺喂老乌,也一直被人们被视为天降的祥瑞所以,笔者认为 树木与孝乌的组合,仅是表现“孝乌”的故事不仅表现人类有孝道,也刻画禽鸟同样遵 守孝道鸟类尚且如此,人类更应遵守孝道,起到增强教育的作用而由树木与孝乌一起, 组成了一个反映孝道的特殊故事并且和林格尔汉壁画墓的中室西壁的孝子行列里,也有 “孝乌”出现;[15]山东微山两城出土的一画像,画面中间是树木,上面栖落或飞翔数鸟, 鸟边榜题有“斐(飞)鸟” 、 “乌生”等。
[16]“乌生” ,的“乌”字,是指孝乌;“生” , 引申为未成年的意思比如《孟子·万章上》:“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 ,就是如此该 图刻画了乌生去哺喂老乌的情景5、 “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武梁祠东壁画像,由上至下,第四格“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是由四人组成的画面有坐 在榻上的韩王、抚琴持剑的聂政、鼓掌的大臣;远处一持剑之人,此人旁题刻“聂政” 朱锡禄先生认为,远处持剑的人是救援韩王的卫士笔者则认为他是聂政其一,从画面 上看,他弓身冲向韩王,所持之剑也是指向韩王,而不是奔向聂政其二, “聂政”的榜题 在此人旁边,是艺匠有意标明的同一格的“要离刺庆忌”图, “庆忌”的榜题也是安置在 下面庆忌的旁边;同一画像第三格的魏汤故事中,为了明确下面身材矮小的下跪的人是魏 汤之父,榜题被拉下刻其跟前;第二格的“死人”等也是这样而该图却没有如此,原因 就是下面的聂政形象明确无须再次指出身份其三, 《太平御览》卷五七八·六引《大周正 乐》中载:聂政的父亲因故被韩王杀死,聂政第一次刺杀韩王时未果;学琴后又携琴带匕 首进行二次刺杀,终于成功艺匠在上面刻画了第一次刺杀韩王未遂时的聂政;下面抚琴 持匕首的聂政则是表现第二次成功刺杀韩王的画面。
在下面,聂政弹奏美妙的琴曲引起旁 边大臣热烈地鼓掌;韩王也听得入了迷,聂政趁机拔匕首行刺画面中的聂政第一次行刺 韩王时持剑,第二次是拿匕首,非常符合文献的记载这种表现手法,在汉代文学作品中 也屡见不鲜嘉祥县五老洼村出土的画像石也有类同的表现手法比如, 《嘉祥汉画像石》[17]图 91 是 该村出土的画像石,画面分四格由上至下的第三格,左边一组六人,是刻画周公辅成王 的故事成王头戴王冠,身垂长长的绶带,周公和召公站立在其左右,示为辅佐幼年的成 王,其他的大臣站立在二公的身后右边一组站立三人朱锡禄先生笼统地把此格都看作是周公辅佐幼年成王的故事,而对右边的一组三人只字未 提仔细观察能够发现,左边中间正面站立、戴王冠的成王身体矮小,当是幼年时期;右 边中间的正面站立者头戴王冠,身体高大,也身垂绶带,其所戴的冠和佩戴物与幼年成王 一致 《史记·周本纪》载:“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所以,画面的左边是幼年的成王被周公辅佐的时期;右边中间正面站立的高大人物,当 是对成年成王的表述执政的成王在中间威严地站立,两边是归臣子之位的周公和召公 通过对长、幼和高、矮成王的对比,刻画了事件的过去、现在与发生、发展的始末。
整个 画面叙述了两个互相关联而又不同的故事姑且称之为“周公归臣位”的故事6、左石室第八石武氏祠左石室第八石,[18]画面分四格由上至下的第二格有两组画像,右边一组是赵氏 孤儿的故事;左边一组蒋英炬等先生解释:“左边刻一妇女右向坐,绾高髻,一手援镜自 照,一手当胸,左上一榜无题其前一女侍左向跪,手右指;右边一戴斜顶冠者,左向执 笏跪,右上一榜无题此则画像与武梁祠第三幅第一层中的梁高行割鼻拒婚画像相同,应 为同一个故事 ”[19]此画像与梁高行割鼻拒婚对照起来却存在许多区别武梁祠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