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框架柱、柱 1.非抗震框架柱纵向钢筋连接位置 1)纵向钢筋连接接头应错开,同一连接区段内 不宜大于50%; 2)纵向钢筋直径大于25mm,不宜采用绑扎搭接; 3)纵向钢筋应贯穿节点核心区,连接位置不应选 择在节点核心区内; 4)采用机械连接时,连接器应与母材等强度; 5)不宜采用现场电弧焊接方式; 6)牌号HRBF、RRB钢筋不宜采用焊接连接,除非 试验证明HRBF钢筋可行 *1 绑扎搭接 机械连接、焊接连接 *2 2.抗震框架柱纵向钢筋连接位置 1)同非抗震框架柱的要求; 2)在钢筋加密区范围内不应采用绑扎搭接连接; 3)无法避开箍筋加密区范围时,可采用焊接连接 (不应采用现场电弧焊)或机械连接; 4)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宜大于50%; 5)在连接范围高度内不满足分两批搭接连接时, 应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 6)机械连接及焊接连接的接头质量应符合现行国 家或行业标准; 7)节点核心区内不宜采用任何形式的接头 *3 绑扎搭接 机械连接、焊接连接 *4 柱纵向钢筋在节点核心区内绑扎搭接 *5 3.柱纵向钢筋的连接方式选择 1)一、二级及三级的底层宜采用机械连接,也可 以采用绑扎和焊接(关键部位宜机械连接); 2)三级的其他部位和四级可采用绑扎或焊接; 3)框支梁、框支柱宜采用机械连接; 4)相邻纵向钢筋应错开连接,在同一连接区段 内,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宜大于50%; 5)直接承受动力荷载时,在同一连接区段内,机 械连接的面积百分率不应大于50%; 6)在柱净高范围内,同一根纵向钢筋的接头不宜 多于2个。
*6 4.抗震框架柱箍筋排布构造 1)不同间距要求箍筋的分界处应设置一道“分界 箍筋”,按相邻区域较大直径配置; 2)柱净高范围第一组箍筋距结构面为50mm,最上 一组箍筋距梁底50mm(非抗震相同); 3)节点核心区箍筋距结构面为50mm; 4)顶层柱顶与框架梁顶标高相同时,最上一组箍 筋距结构面不大于150mm; 5)纵向钢筋搭接连接范围,箍筋应加密,间距应 不大于5d(较细纵筋直径),且不大于100mm;并在 搭接端部设置“分界箍筋” *7 框架柱箍筋排布构造详图 *8 5. 框架柱纵筋搭接区箍筋排布构造 1)搭接范围箍筋与柱箍筋配置不同时,应在纵筋 搭接端部设置分界箍筋(按较大直径设置); 2)搭接范围箍筋相邻一侧与柱箍筋配置相同时, 可合并配置; 一侧箍筋间距相同 *9 3)柱纵向钢筋采用搭接连接时,当钢筋直径25mm 应按受压钢筋构造措施采取; 4)在钢筋搭接端部100mm范围内布置两道附加箍筋 ,直径同加密箍筋,间距为50mm *10 3)搭接区箍筋与柱箍筋配置相同时(直径、间距) ,可合并配置且不需要在搭接端部设置“分界箍筋 ”; 4)水平施工缝处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00mm,且上、下 各50mm。
水平施工缝不应设置在箍筋加密区或纵向 钢筋搭接范围; *11 6.抗震框架柱箍筋加密区范围 1)楼层 a. 柱长边尺寸(圆形柱直径); b. 柱净高的1/6; c. 500; 以上三个值中的最大者; d. 柱节点核心区箍筋应加密; e. 当梁有竖向加腋时,箍筋 加密区应从加腋底部开始计算 f. 11G101-1新增框架节点核心 区内箍筋注写方式 10100/200( 12100) *12 唐山地震节点区未配置箍筋破坏 *13 柱端箍筋未作加密 *14 纵向钢筋搭接、箍筋未加密、未做复合箍筋 *15 g)穿层柱箍筋加密区按几何尺寸计算柱净高; h)一个方向无框架梁时箍筋加密区柱净高计算方 法; i)错层节点核心区范围 *16 2)底层柱根部位 无地下室为基础顶面处; 有地下室为地下室顶板处; 地下框架梁顶面处; (4)箍筋加密区范围1/3该层柱净高,且大于 500mm. *17 底层柱根剪切破坏 *18 台湾集集地震一饭店底层柱破坏 *19 日本阪神地震地层柱破坏房屋倒塌 *20 3)刚性地面处 (1)上、下500mm范围箍筋加密100; (2)箍筋形式及直径同柱 室内柱 边、角柱 *21 北川城区交通中队办公楼柱根剪切破坏 *22 刚性地面处柱箍筋未做加密处理 *23 7.框架柱纵向钢筋的净距 1)不应小于50mm,不宜大于300mm; 2)水平浇筑的预制柱,应符合梁的要求; 3) 圆柱纵向钢筋根数不宜少于8根,不应少于6根 ,并宜沿周边均匀布置。
箍筋弯钩处必须布置一 根纵向钢筋应注意箍筋最大肢距的要求 *24 8.抗震框架柱加密区箍筋最大肢距 1)一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00mm; 2)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 直径较大值; 3)四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300mm *25 9.框架柱、框支柱内核心柱的构造 1)一般在短柱和超短柱中设置核心柱; 柱的净高与柱长边之比4为短柱; 柱的净高与柱长边之比2为超短柱; 2)核心柱不但可以提高柱的受压承载力,还可以提高 柱的变形能力; 3)核心柱应有足够的尺寸,且保证框架梁的纵向受力 钢筋通过; 4)核心柱的纵向钢筋应分别锚入上、下层柱内; 5)核心柱的箍筋应单独设置,并在设计文件中注明; 6)核心柱仅注明起止标高、纵筋数量、箍筋的直径和 间距,截面尺寸按构造确定 砌体填充墙形成的框架短柱剪力破坏 *28 10.柱中复合箍筋的排布形式 1)复合箍筋肢数:m x n m 横向肢数、 n 竖向肢数; 2)箍筋配置形式应考虑中部留有浇筑混凝土所用的 导管空间; 3)复合箍筋应采用封闭式(135弯钩加直线段), 复合方式可采用大箍套小箍; 4)箍筋封闭口的弯钩位置,可沿柱竖向顺时针(或 逆时针)顺序排布; 5)箍筋每层的重叠数量不宜多于三层;沿外侧封闭 箍筋每侧不宜多于两层; *29 6)抗震设计时,箍筋(拉结钢筋)对应纵向钢筋除 满足设计的肢数外,应满足“隔一拉一”; 7)柱中部采用拉结钢筋代替内封闭箍筋时,拉结钢 筋宜紧靠纵向钢筋拉结外侧封闭箍筋; 8)当箍筋的肢数为奇数时,可单独设置拉结钢筋, 与封闭箍筋形成复合箍筋; 9)当两个方向的箍筋肢数不相同时,可根据箍筋的 排布规则确定具体排布方案; 10)箍筋的封闭口位置沿柱竖向应错开排布,单肢 箍的弯钩方向也应对称排布; 11)复合箍筋不应采用带“内折角”的加工方式。
*30 12)复合箍筋排布组合 (1)3x3 (2)4x4 *31 (3) 5x5 (4)带内折角的箍筋 *32 (5)同层复合箍筋的排布位置 正确排布方式 大套箍筋在中层,纵横向小封闭箍筋分别在上下 层或纵横向拉结筋分别在上下层 大箍套小箍 大套加拉结筋 *33 错误排布方式 大套封闭箍在下,纵横向小封闭箍叠合在上,或 纵向向拉结钢筋叠合在上 大箍套小箍 大套加拉结筋 *34 三) 梁、柱节点 1.框架结构楼层边、角节点(两个方向框架梁高 度相同) 1)框架梁上部钢筋宜按主框架梁(或长方向)在 上部,另一方向自然弯曲在下部排布; 2)框架梁下部钢筋宜按主框架梁(或长方向)在 上部,另一方向自然弯曲在下部排布; 3)在跨中,下部钢筋应在设计位置上,保护层厚 度不应随意加厚; 4)支座处,上、下部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宜超过 50mm;下部钢筋保护层厚度较大时,应采取防裂措 施;(上部有楼板钢筋,一般不需要) *35 5)纵向钢筋在支座内的锚固长度满足直线锚固长度 时,可不弯折,但需过支座中心线5d; *36 6) 不满足直线锚固长度时,可采用90 弯折锚固形式 ,水平段投影长度0.4labE(0.4lab)且伸至柱外侧纵 向钢筋内侧下(上)弯折,竖直段的投影长度为15d ;(上部钢筋在外,下部钢筋在内) *37 7)弯折锚固的竖直段距柱纵向钢筋净距宜不小于 25mm,上、下钢筋弯折后的竖直段净距宜不小于 25mm,当为满足水平段长度时,竖直段可不保证 净距的要求; 8)梁侧面纵向钢筋为构造钢筋时,伸入支座内不小 于15d,为受扭纵向钢筋时,应符合受拉钢筋的直 线或90 弯折锚固要求(可水平弯折)。
*38 9)梁侧面钢筋(腰筋)的排布 (1)梁腹板高度 hw450mm时(板底至下部钢筋合 力点),需要设置构造腰筋G,腰筋间距不宜大于 200mm; (2)抗扭纵向钢筋N应在梁侧面均匀对称布置(梁 四角也为抗扭腰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及梁的 短边尺寸; *39 3)拉结钢筋的排布及构造 (1)梁端均做135弯钩,同时拉住腰筋及箍筋; (2)设计文件无特殊要求时,间距为箍筋间距的2 倍,竖向交错布置; (3)抗震框架梁,弯钩后的直线段为10d,其他情 况为5d(与腰筋的性质无关); *40 A.角柱上、下纵向钢筋一侧直线锚固,另一侧弯折 锚固钢筋排布及构造 *41 B.边、角柱上、下纵向钢筋弯折锚固,竖直段不重 叠钢筋排布及构造(水平段足够) *42 C.边、角柱上、下纵向钢筋弯折锚固,为保证水平 段长度,竖直段重叠钢筋排布及构造 *43 D.楼层端节点,梁纵向钢筋端部加锚板的锚固钢筋排 布构造做法,长度是含锚板厚度在内,宜伸至柱竖 向钢筋内侧 *44 E.楼层端支座的中间节点钢筋排布构造做法 下部钢筋可伸至另一端梁 一端梁内锚固, 或在中间支座内 贯通在箍筋加密区 外连接在箍筋加密区内 连接应采用机械连接,且 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宜大于 50%。
*45 10)楼层梁纵向钢筋90 弯折锚固时,弯弧内直径 的要求: (1)335MPa、400MPa级钢筋 d25时,D=8d; d 25时,D=12d; (2) 500MPa级钢筋 d25时,D=12d; d 25时,D=14d; *46 11)梁下部钢筋不全部伸入支座内钢筋排布 (1)表达方式: 625 2(-2)/4; (2) 箍筋角部纵向钢筋必须全部伸入支座内锚固; (3)截断长度距支座边缘0.10ln(ln为净跨); (4)托墙、托柱转大梁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必须全部 伸进支座内锚固 *47 12)支承在砌体结构上独立梁钢筋排布及构造 (1)在支座锚固长度范围内应配置不少与两道箍筋: a.箍筋直径不宜小于纵筋最大直径的0.25倍; b.箍筋间距不宜大于纵筋最小直径的10倍; c.采用机械锚固时,箍筋间距不宜大于纵筋最小直 径的5倍; *48 2.框架结构楼层中间节点 1)在中节点处,框架梁上部钢筋宜主框架梁(或 长方向)在上部,另一方向自然弯曲在下部; 2)在中节点处,框架梁下部钢筋宜主框架梁(或 长方向)在上部,另一方向自然弯曲在下部; 3)在跨中,下部钢筋应在设计位置上,保护层厚 度不应随意加厚; 4)下部纵向钢筋可选择在中间支座内直线锚固, 也可以采用在另一跨内搭接; 5)柱两侧梁底面、顶面标高不相同时,可根据坡 度采用弯折通过或分别锚固方式。
*49 A.柱两侧框架梁截面尺寸相同,下部纵向钢筋在中 间支座内直线锚固 *50 B.柱两侧框架梁截面尺寸相同,下部纵向钢筋在另 一跨内搭接 *51 C.柱两侧框架梁底标高不相同时,满足坡度要求下 部纵向受力钢筋在节点核心区内弯折贯通,不满 足时可分别采用直线锚固或弯折锚固形式; *52 D.柱两侧框架梁底、梁顶标高不均相同时 满足坡度( 1:6)要求,上部纵向受力钢 筋在节点核心区内弯折贯通, *53 不满足时可分别采用直线锚固或弯折锚固形式; *54 3.框架柱变截面处钢筋的排布及构造做法 A.边框架柱一侧收进 上下纵筋直锚 *55 上下纵筋弯锚 *56 B.中间框架柱两侧同时收进 下部纵向钢筋两侧同时坡度收进 *57 下部纵向钢筋弯折锚固(坡度 1:6) *58 4.框架顶层边、角节点钢筋排布构造 A.柱外侧纵向钢筋直线搭接 1)外侧纵向钢筋伸至柱顶截断(水平不弯折); 2)柱内侧纵向钢筋满足直锚长度伸至柱顶不满 足直锚时应满足0.5labE(0.5lab),并伸至柱顶水平 弯折12d; 3)梁上部钢筋伸至柱外侧纵向钢筋处向下弯折, (可在内侧或与柱钢筋在同一位置)投影长度为 1.7labE(1.7lab);配筋率1.2%时分两次截断,断 点距离为20d,首先截断第二排钢筋; 4)梁下部纵向钢筋在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