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周晓虹 上海人民出版社导论:西方社会学的历史背景与理论构架“人性与社会秩序” ,尤其是这两者因现代性的出现而发生的剧烈变化,是社会学的研究主题社会学的宏观与微观传统——研究重心放在人性还是社会秩序人们划分社会学理论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 “学派归纳” 依据社会学家在阐释人性和社会秩序及相关问题时所持观点的相近性如: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符号互动理论等2) “理想类型” 如人文主义社会学—科学社会学,实证主义社会学—解释性社会学3) “理论范式” 范式是存在于某一学科论域内关于研究对象的基本意向它可以用来界定什么应该被研究、什么问题应该被提出、如何对问题进行质疑,以及在解释我们获得的答案时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则范式是一科学领域内获得最广泛共识的单位,可以用其来区分不同的科学家共同体或亚共同体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基本上经历了前范式阶段—范式阶段—革命过渡阶段(出现异例,并出现对旧范式的挑战)—新范式占优阶段社会学是一门多重范式的科学图 0—3,图 0—5第一章 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助产婆实证主义的社会观和研究方法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率先创用了“社会学”这一概念,提出了将社会学建成一门实证科学的基本原则。
实证一词具有五方面的内涵:真实的而非虚幻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肯定的而非忧郁的,精确的而非模糊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通过实证主义建立了全新的社会观,认为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它是按照一定的自然法则进化发展的,因此社会的知识也必须通过自然科学所普遍使用的经验研究手段去获得个人或群体必经的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或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或抽象阶段;科学的或实证的阶段当实证科学遇到生物学时,科学的方法论就开始发生了一个决定性的变化:科学不再是解析性的而基本上必然是综合性的了,这一变化奠定了社会学的历史统一观的基础社会秩序,或社会静力学的主题认为社会是一个由众多部分构成的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它的每一部分都在为维持整体的稳定发挥自己的作用虽然暂时性的社会的、道德的和知识的混乱状态会威胁到社会秩序,但社会秩序总是会被建立起来的坚持将家庭作为社会的单元使社会能结成一体的精神纽带包括语言、分工和宗教社会进步与社会动力学研究任务是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神学阶段: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占主导的社会组织是军事或武力形成的组织,社会内聚力由武力和军事形成形而上学阶段:基本单位是国家,主导地位的社会组织是以法律为基础的,社会团结是依赖法律系统形成的,占统治地位的是牧师和法官,实证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组织形式是工业社会组织,而全人类则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单位,人们依赖新兴的工业秩序形成彼此间的有机联系。
迈向人道宗教第二章 斯宾塞与进化论社会学有机体论与社会进化论斯宾塞的社会学是生物学主义的典范,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是斯宾塞社会学理论的两大支柱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的相似性与区别,社会是“超有机体” 列举六大制度为社会的主要器官:家庭制度,礼仪制度,政治制度,教会制度,职业制度和工业制度这些“器官”构成三大功能系统:支持系统(生产) ,分配系统,调节系统相应于三个系统,斯宾塞将社会中的人分为三大阶级:工人阶级,商人阶级,工业资产阶级斯宾塞认为进化是一个普遍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确定到确定,由同质到异质社会进化亚理论:(1) 社会进化的目的论,即强调社会进化的方向是朝向更加美好和理想的境地从尚武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2) 社会系统的功能论,随着社会的进化,社会的范围不断扩大,由此导致社会结构的扩大和进一步分化,以及社会所担任的功能进一步分化3) 社会分工论,随着社会的进化,尤其是人口的增长,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分化,人类社会通过增加分工而进入现代异质社会,社会的各个部分之间有了区别,从而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并最终实现社会整合4) 社会进化模式论:斯宾塞是最早提出“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者尚武社会与工业社会斯宾塞主要提出了两种划分社会类型的标准,一种是根据社会的复杂程度,分为简单、复杂、二倍复杂和三倍复杂数种,每一种社会中,又可以分为数种亚型及亚亚型;另一种是根据社会内部的控制方式,在和平关系状态下,内部控制系统是相对软弱和分散的;而在敌对状态中,就会出现集中和强制性的控制,尚武社会和工业社会就是这种类型划分方法下获得的。
表 2—1尚武社会的典型特征是它的强制性;工业社会最主要特征是它建立在自愿合作和自我控制的基础上从尚武社会到工业社会尽管是一种社会进化,但这种进化并不是阶段性向前的,而是交叉发展的社会关系的个人主义诠释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前者以霍布斯、亚当斯密等英国功利主义者为代表,充分肯定个人和个人利益的重要性,认为社会只是一个虚幻的存在物,是标示这个虚幻存在物的一个名称;后者则以欧陆理性主义者斯宾诺莎、孟德斯鸠和黑格尔等人为代表,认为社会固然是由个人组成的,但个人一旦组成社会,社会就具有了独立存在的特性,或者说是单个人所不具备的“突生性质” ,因此它是一个实在的整体以个人主义著称的斯宾塞认为,不仅个人决定了社会的起源和社会的性质,而且社会也应该成为个人谋取个人利益和幸福的工具他认为,从起源上说,社会就是为了个人利益和目的而建立的人类结群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应付险恶的生存竞争压力,而社会一旦形成就不会再消亡这种社会观不仅是个人主义的,而且也是生物还原主义的,认为社会性质反映的是组成社会的个人的性质,所以应该回到生物个体的水平上,去寻求对社会性质的最终说明如果无法解释人类个体的活动,就无法解释聚集起来的人类整体的活动。
在生物有机体中,意识集中在集合体的一个很小的部分;而在社会有机体中,意识则分散于整体集合体,所有个体都具备喜怒哀乐的能力,由于社会没有神经中枢,所以无法追求脱离个人幸福的集合体的幸福因此衡量一个社会的好坏,看它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个3人自由的基本原则斯宾塞的“不干涉主义”不仅来源于他对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理解,也来源于“适者生存”的信念对待人类社会及其成员的自生自灭的态度,社会达尔文主义斯宾塞的另一半属于社会唯实论,申明社会是一个实在的存在物,个人应该相互帮助和相互依赖,以维护整体的存在他的有机体和唯名论相互掺杂,互为矛盾的窘境第三章 马克思:社会批判的先驱历史唯物主义的要义人的观念是人们的主观意识的产物,但是意识不能脱离物质的和社会的环境,它总是这种环境或这种环境派生的意识社会是一个以生产力为基石的有机体,而这个有机体,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在物质生产领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的基础结构主要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的,是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各种各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设施、制度、组织体系等构成的复杂系统。
普列汉诺夫将马克思提出的自生产力起到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全部社会有机体归纳为五个基本要素:(1) 生产力的状况;(2) 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3) 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4) 一部分由经济直接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5) 反映这种心理特征的人的各种思想体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相互交织的,并不能推导出一一对应的决定性关系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这个发展进程实质上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因此历史的动力不应从任何外在于人的力量中去寻找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剖析商品的双重属性:价值与使用价值,两者存在天然的矛盾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分离,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产品的全面商品化造成的社会后果是多重的:(1) 资本主义社会中对交换价值的强调(利润) ,使用价值变成一个次要的问题;(2) 劳动力本身成为商品,劳动不再是一种现实的客体化过程,而只是生产成本中的内容之一;(3) 商品关系已经渗透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社会关系中;(4) 商品拜物教;“物化” ,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关系或社会关系的物化。
相对于过去那种人与人直接交往关系,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经过交换中介的物化就不可避免卢卡奇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中,起作用的最重要原则是:根据计算,即可计算性来加以调节的合理化原则劳动过程被合理分解—机械重复的专门职能—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科层制的推进,合理化的过程被制度化了,解决问题的程序被标准化,被强化或被植入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异化” ,人丧失了对自己的创造活动的控制,并丧失了对他们制造出来的产品的控制四个向度:(1) 物的异化,工人无法控制、使用自己的产品,而且在许多情况下,他们甚至对自己的生产内容、自己在生产中扮演的角色也浑然不知2) 自我异化,劳动本来属于人类本质的活动,而现在成为外在于他的东西,是为了生存而去劳动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的过程属于雇佣者3) 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通过劳动改造对象世界,建造属于自己的世界,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这种生命表现畸变为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4) 人同人相异化,工人与资本家、工人与工作伙伴的关系相异化,人际间的敌对和孤立分化文化与意识形态批判意识形态,指表达意义的一整套符号系统,其意义或内容都是由现实的社会生活决定的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有三个方面:(1) 意识形态既是人们精神生产的产物,同时它又是外在的于人类、并强制人类的一套整合的观念体系。
2) 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和意识形态反映的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3) 意识形态是对现实的颠倒、逆转和经过修饰的反映,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虚假意识” 统治阶级会从自己的群体利益出发,掩饰真实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事实,制造意识形态,以此制造其统治是合法的幻象阶级、阶级意识和社会变迁(1) 阶级结构是最基本的社会结构,阶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2) 阶级或社会阶级是以不同方式相互区别的利益集团,阶级是具有共同经济利益的集团,或是其成员享有某种比较一致的经济条件的集团 (现代社会分层理论,韦伯)(3)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和阶级斗争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一种同私有制同时出现的历史现象由经济因素所决定的阶级间的冲突是社会冲突的最基本的形式,这种冲突对社会变迁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第四章 托克维尔:站在门外的行家《论美国的民主》 《旧制度与大革命》民主与自由:美国的经验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其建立与维持有赖于三方面原因:美国独一无二、值得庆幸的环境;法律;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法律方面:(1)联邦性质,既能给人民以小国那样的幸福与自由,又能使国家像大国一样繁荣和强大。
(2)乡镇制度,既动员它的成员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又不至于产生过分的贪欲 (3)司法独立,既要被迫服从多数人民的一致决定,又可以抵制这个多数的无理取闹并拒绝其危险的要求习俗方面的宗教因素:道德纪律,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保持一种发自内心的严谨旧制度与大革命:法兰西的磨难法国的情况,不同阶级无法实现协商和沟通,必须由一位主宰介入革命一方面摧毁了一切权威,另一方面却无法建立权威一场追求自由民主的革命复归专制的必然性布林顿的启发,提出关于革命运动起源的一般性模式:(1)在发生革命时,社会的经济条件都在不断改善,而且那些参与革命的人也都不是经济5绝对贫困的人;(2)重大的对抗往往存在于分层体系中相互接近的阶级之间;(3)大批知识分子脱离或疏远了革命前的政权;(4)国家统治机器变得软弱无力;(5)以统治阶级本身的腐败为先导民主社会的理想类型:民主社会成员智力活动的特点:流动性,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的希望,难以潜心沉思,重实践,追求效率创新增加物质财富情感的特点:对平等的愿望,个人主义习俗的特点:温和,日常关系简单民主社会两种倾向:一是社会地位平等的倾向;二是权力集中的倾向(个人主义,对公共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