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6.04KB
约4页
文档ID:232229131
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第1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构建未来和谐社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 恩格斯在揭露资本主义制度历史局限性的同时,提出了构建未来和谐社会的思想这些思想 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里要指导意义构建未来和谐社会的历史前提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最注重生产力,把它看 作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没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就不可能最终消灭资本主义, 也就不可能建设和谐社会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 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 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我国 的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封建落后的 生产力基础上的,当代中国要赶超资本主义就必须努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坚 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曾经指出贫穷和发展太慢都不是社会主义,目前社会的各 种不和谐因素,都与落后的生产力相关只有拥有超过发达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才能赶 超资本主义,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牢固的物质基础。

未来和谐社会的理想状态是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气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 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每个人的自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山发展的条件自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恩格 斯设想的未来和谐社会的一个目标模式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不和谐,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资 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人性的异化和不自山,在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努力 消除造成人性异化和不自山的制度根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一个兼顾社会各 方面、各阶层、各利益集团利益的“命运共同体”社会,从而通过这个“命运共同体”,使每个 人都能自山发展、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社会财富构建好 现阶段的“命运共同体”社会,是通向未来“自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必 经阶段构建未来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自山而全面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诉求,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构建的未来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归 宿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论证,指 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而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在0857-1858年经济 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将未来社会指认为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血而自山 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 观,努力提高人的素质、发展人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看作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特别是要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作为现阶段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在确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 引导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最终实现每个人的全血而自山的 发展创造坚实的条件构建未来和谐社会的实现路径是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 言》中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严重不和谐的现实及原因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构建未来和谐社会的 基本路径: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逐步废除资产阶级私有制利固定化的社会分工,建立 新型的社会生产关系这些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价 值,这就是: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努力增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另一方面要坚 持走群众路线,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团 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的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构建未来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是“两大和解”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 大纲》中提出“两大和解”,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两大和解”就是“两 大和谐”,就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两大矛盾的真正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人 们必须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合理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靠消耗最小的自然资 源“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人与人的和谐” 要求人们一方面必须着力消灭造成社会不和谐的异化劳动的根源——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 会分工,使异化劳动重新变成自山劳动,另一•方面必须消灭虚假的共同体,建立真实的共同 体,使社会与个人不再对立在当代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我们要切实加快建立生态 文明制度,努力建设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朝着“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前进人 与社会的和谐”(社会哲学 为重点,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 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解 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 所养、住有所居的局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