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有关李清照的论文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48.20KB
约29页
文档ID:562165467
有关李清照的论文_第1页
1/29

有关李清照的论文    高一5 杨维晨       李清照及其诗浅谈       内容摘要:       一、相关简介       1.李清照个人简介       2.靖康之变       3.婉约词       二、李清照诗中的常用意象       1.花的意象美       2.雨的意象美       三、李清照前后诗词的比较       1.天真少女的貌态       2.深闺思妇的形象       3.国破家亡的愁绪       4.惦念故乡的情怀       四、结论       附: __资料       相关简介       1.李清照个人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也很有文学修养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

两人都十分喜爱收藏古文奇字,十分琴瑟和谐可之后赵明诚的父亲在官场上失利,于是李清照随赵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此后几年,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生活十分幸福美满,他们共同收藏了许多文物古器,同时在李清照的襄助下,赵明诚也大体上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       李清照44岁时,发生靖康之变是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今南京市),南下奔丧当李清照押运15车书籍器物,行至镇江时,正遇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而李清照却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之宝,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押抵江宁府不幸的是,由于途中感疾,赵明诚竟于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赵明诚卒后,李清照大病一场颠沛流离中,所余文物又散失大半       孤独无依之中,李清照再嫁张汝舟张汝舟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后发现张汝舟还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经查属实,张汝舟被除名编管柳州李清照虽被获准离婚, 但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3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

后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关押9日之后获释       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       绍兴十三年(1143年)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表进于朝       越十余年,大约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或者以后,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享年至少73岁       2.靖康之变       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因而得名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       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耻导致北宋朝廷崩溃,是年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南宋开始       3.婉约词       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起于隋唐,原是以歌酒欢宴中的燕乐配置的歌辞而等到两宋时,词 文学样式逐渐发展到可以和诗分庭抗礼的地步,成为一种登得大雅之堂的文学样式       两宋两百年间,涌现出一千三百多位词家,形成了婉约、豪放两大风格流派。

而婉约词的特点是,修辞婉转、表现细腻在取材上,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情;在表现手法上,则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表现情绪代表词人有柳永、温庭筠、周彦邦、李清照、秦观等       李清照诗中的常用意象:       (一)花的意向美       李清照写花的数量是比较多的,涉及的种类也十分的多像《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等词中都有写到“花”这一意象,我们从“花”的意象中可以感受出李清照特有的细腻情怀,同时花也是她人生各个阶段的自我形象的写照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一些: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活泼的少女乘着一叶扁舟,在层层的荷花之中嬉戏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沉醉”二字露出了李清照心底的欢愉,与后文的“兴尽”呼应一连两个“争渡”,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焦灼心情,却无意中又“惊起一滩鸥鹭”,停栖洲渚上的水鸟连连翻飞,掀起了一道更美丽的自然风景       这一首词是记游赏之作,所以比较轻松闲适而另一首《醉花阴》则较为忧伤惆怅,抒发了李清照对在外的做官的丈夫的思念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可谓是千古名句,由黄花瘦侧面突出人瘦,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而更含蓄深沉地表达了李清照对丈夫浓厚的离别思念之情       此外,李清照与梅也结下了不解之缘李清照的传世词作约六十首,其中咏梅词或与梅花相关的近二十首,约占其三分之一的比例可见梅花是李清照词中用的最多的意象而她主要的咏梅词有《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满庭芳》(小阁藏春)、《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等       李清照笔下的梅花不同于历朝历代主要所写的高洁清傲,她赋予梅花一种独具的哀婉动人的美我们可以从下面两首咏梅词中窥见一斑       《玉楼春》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首句以“红酥”比拟梅花花瓣,以“琼苞”形容梅花花苞的美好。

然后再写“探著南枝开遍未”,宛转写出梅花没有完全开放的姿态三、四两句“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继续描写花含苞待       放的姿态,从而暗示梅花的难能可贵之处:不以浮动于外的媚香来惑俗,而是有包藏于内的深意       下阙转而由咏梅写赏梅之人憔悴”“闷”“愁”等字词,点明李清照的外貌与内心情状,反映了她自己晚年流落江南之后的心态:要来饮酒赏梅的话便来罢,说不定明天就要起风了呢!这句话隐含着不要错过大好时机的意味       《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词人描写了早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画面,表现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三个生活阶段,三种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当时作者四处飘零、哀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心情       (二)雨的意象美       “雨”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景物,不同时代不同情境中的雨,自然而然产生了不同的意境,有着不同的思想情感李清照词中尤为突出的是借“雨”来抒发离别忧愁、孤苦寂寥的心境和情调。

      《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凄清点滴凄清,愁损离人,不惯起来听       这首词的上阕从视觉入手,生动地写出芭蕉的树阴遮满中庭,叶片舒展,蕉心卷缩的景象;下阕从听觉入手,写夜雨打在芭蕉上,通过雨打芭蕉引起的愁思,表达作者思念故国、故乡的深情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是我个人十分喜爱的一首李词,李清照的才华在这首词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词的首句便写了昨夜的狂风狂雨,由昨夜风雨这一现象引起的词人感慨,而“雨”这一意象也作为线索贯穿全词词人在酒醒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关心自己心爱的海棠,一夜凄风冷雨过后,想来娇嫩的花叶肯定是破败不堪,自己不忍亲见,才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生动形象地将词人十分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       然而“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问,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绿”借代叶,“红”借代花,两种颜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两种状态又形成了的对比再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从而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       李清照前后诗词的比较       从李清照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在她经受靖康之变之前的生活还是十分幸福美满的,而之后国破的忧思、丈夫离开的愁怨和心爱收藏品丢失的痛苦接踵而来,使李清照词的风格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她写下的词大致分为这么几种:       (一)天真少女的貌态       前面所提到过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此外李清照在早年所作的《点绛唇》也写出了她无忧无虑的少女情怀。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清晨春风和煦的花园内,以为如花的少女刚下秋千,她的额间鬓角挂着汗珠、罗衣透出香汗,秋千架上的绳萦还在悠悠地晃动,她两手有气无力、懒懒地下垂着,忽然发现来了一位客人,便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没穿,就害羞的往屋里跑,连金钗也滑落下来少女害羞跑到门口,“倚门回首”那位客人的丰姿,为了掩饰自己的紧张与失态,她假装“把青梅嗅”       (二)深闺思妇的形象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同是词牌“点绛唇”,这一首词与上一首就大不相同李清照与赵明诚完婚后,感情十分深厚,只是赵明诚偶有外任,离别的痛苦使新婚的李清照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包括前面提到的《醉花阴》,以及下面的这首《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