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广东汉剧的四次繁荣与式微探究

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78KB
约5页
文档ID:261594426
广东汉剧的四次繁荣与式微探究_第1页
1/5

广东汉剧的四次繁荣与式微探究 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是以西皮〔又称北路〕,二黄〔又称南路〕,为主要声腔的皮黄剧种舞言以“中州音”为准主要活动在粤东、粤北、闽西、赣南等客家语系地区及粤东潮汕平原 随着东南亚地区华侨的迁流,还涉及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泰国、毛里求斯等国家外江戏”这一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外江戏”是指清初以来广东地方对外戏曲样式的统称,“外江班”多指从外地来到本地演出的戏班同光年间,“外江戏”一词特指一支分布在“赣之南,岭之东,闽之西部”,以皮黄为声腔主体的“潮梅外江戏”1933年,钱热储撰《汉剧提纲》,提出“外江戏”改名“汉剧”,1956年,全国剧种普查另冠名“广东汉剧”,以标明地方特色可见,“外江戏”在晚清、民国时期演化为今日广东汉剧的专称 一、“外江戏”入粤的时间 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庆徽班进京为乾隆祝寿后,讲官话的外江戏班在广东受到官府器重,也为士绅文人崇尚外江戏”流入广东的时间,虽无准确的文字记载,但据如下资料推论,当在清朝乾隆年间,《湖北省志·文艺·戏剧》记载,乾隆年间,汉调形成创西皮、二黄合奏,为皮黄声腔形成之始。

《潮州志·戏剧音乐志·外江戏》记载,“外江戏”的鼻祖是汉调,故有循其原来的称呼叫做汉剧的汉剧初流行于汉水流域,调分“西皮、二黄二路”,清代乾隆年间诗人、散文家袁枚所著的《随园诗话》中,载有乾隆年间嘉应人李宁圃所作的《程江竹枝词》:“江上萧萧暮雨时,家家蓬底理哀丝,怪他楚调兼潮调,半唱消魂绝妙词”描述了当时外江戏与本地腔戏杂存并茂的情景〔按:程江是韩江干流之一的梅江的重要支流,位于今日的梅县〕《中国戏曲志·广东卷》〔1933年出版〕记载:“清代乾隆年间建立的粤省外江梨园会馆的碑记记述,有众多的外江班在广州活动……道光、咸丰年间,潮州、澄海形成了‘乡风喜唱外江班’的习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东卷》〔11016年出版〕记载:“外江戏于清乾隆年间进入粤东,以潮州为中心而开展,并向临县流播,其时的外江戏班,有外省籍官员带来的家班,也有来自湖南、安徽、江西的职业班社 二、广东汉剧的四次飞跃开展 〔一〕清乾隆年间第一次飞跃开展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乾隆帝下令广州一口通商,于是全国的商品皆由此出口一时,全国商帮云集广州,有湖广帮、湖南帮、江西帮、福建帮等,由于间接贸易货物来广州交给十三行转售,要等待脱手后,云集广州的商帮才能回去,他们在广州作短期寄寓,客中须要消遣,商人有挥金如土,随着各商帮之后,各省的戏班亦跟随商帮而来。

据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广州归德门魁星苍建立的“外江梨园会馆”碑记,在碑记中明确称呼外来戏班为“外江梨园”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就有文聚班、文彩班、太和班、保和班、庆和班、六合班、朝元班、瑞祥班、永盛班、豫鸣班、陆盛班、永兴班、丹桂班、金成班、福和班等十五班,来广州上会挂牌演出据张次溪《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描述,在舞台唱念语言上,外江班主要是戏棚官话,而本地班那么是“土音啁唽”就艺术而言,“外江班皆外来妙选,声色技艺并皆佳妙,宾筵顾曲,倾耳赏心本地班但工技击,事尤不经正因为外江班艺术水准与欣赏性比本地班高,所以外江班承值广州城中官宴赛神演出市场,据《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志辑》第七辑记载,“凡城中官宴赛神,皆系外江班承值”本地班那么主要在乡间演出,据俞洵庆《荷廊笔记》卷二“广州梨园”记载,“其由粤中曲师所教,而多在郡邑乡落演剧者,谓之本地班,专工乱弹,秦腔及角抵之戏流落乡间的本地班,据张次溪《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描述,“每日爆竹烟火,埃尘涨天,城市比屋,回禄可虞贤宰官视民如伤,久申厉禁,故仅许赴乡村般〔搬〕演鸣金吹角,目眩耳聋,然其服饰豪侈,每登台金翠迷离,如七宝楼台,令人不行逼视,虽京师歌楼无其华靡又其向例,生日皆不任侑洒。

其中不少可儿,然望之俨然如纪渻木鸡,令人意兴索然,有自崖而返之想 外江班与本地班各有自己的演出市场,但外江班占据了经济兴旺,人口众多的城市演出市场,势必为其开展飞跃供应了坚实的根底,外江班演出市场和从业人员的扩大,在城市已经取代了本地班的统治地位,成为本地戏曲市场的主宰者笔者认为这是“外江戏”入粤以来第一次飞跃开展,是以商路、官路 、军路等作媒介,是官员、商人等群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江班和本地班之间的鸿沟渐渐缩小广州外江梨园碑刻显示,嘉庆十年〔1809〕后就没有新的外江班来广州,而且此后外江梨园碑刻上的艺人名字明显带有粤人的特點,到了道光十七年〔1837〕时,本地艺人已占到戏班总人数的半数以上这说明外江班与本地班发生融合,出现以外江班艺人授艺和管理本地艺人的“本地外江班”光绪初年俞洵庆《荷廊笔记》卷二的一段文字很好地说明白广州昆腔外江班“在地性”转化的状况:“咸丰初,粤东尚有老伶能演《红梨记》《一文钱》諸院本”,其后转相教授,乐部渐多统名为“外江班”这类由外江艺人“转相教授”的本地班,虽伶人是本地,但艺术是外来的,故统一称为“外江班”《荷廊笔记》卷二记载:嘉庆季年,粤东鹾商李氏家雏伶一部,延吴中曲师教之。

而距今已六十余年,何戡老去,笛板飘舞,班内子弟,悉非旧人康昆仑琵琶,已染邪声,不能复奏大雅之音矣犹目为外江班,沿其名耳吴中曲师”教出的童伶,舞言已起先以广府粤语念唱,对此,游幕番禺的浙江人俞洵庆认为是“已染邪声”,但在我们看来却不失为外江戏“在地性”转化的典型例案王馗考察中国艺术探究院藏同治年间刊刻的本地班剧本《审康七全》等剧本,也发觉丑脚的道白已起先运用白话俗字舞言的粤语化,昭示外江班“在地性”转化进程已经开启 此外,从夜戏、日戏的支配,亦能昭显本地班与外江班升沉的变貌同治五年〔1866〕正月杨恩寿在《坦园日记》中记载他往粤东乐升平部观剧的状况他说:“粤俗:日间演大套,乃土戏,谓之‘内江戏’;夜间演常见之戏,凡三出,谓之‘外江戏’”将白天重要时段支配本地班搬演“大套戏”,晚间支配外江班演出“常见戏”,透露出本地班在同治年间已取得与外江班同场竞技的资格,甚至有西风压倒东风之势 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