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视觉下的当代音乐教育索朗旺堆◆摘 要:音乐美学的教化可以培育学生的审美实力,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谢嘉幸在《音乐教化与教学法》一书中提出:“音乐教化是一种审美教化,音乐审美教化则是指以音乐艺术为内容和实施手段对人们进行审美教化,以促进人的心灵净化和特性完备的社会实践活动《全日制义务教化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音乐课程最基本的理念,由此可见,审美教化在音乐教化中处于核心位置◆关键词:音乐美学;当代音乐;教学一、引言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音乐作品也存在着审美差异,从而要求音乐老师不仅要具备中国审美观念,也要具备西方审美观念音乐老师对东西方审美体系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活动,向学生传达作品的内涵音乐作品是音乐课程的载体,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擅长发觉和区分音乐作品中的美,以审美对象为主体,加强审美体验,培育不同的审美思维本文以人音版中学音乐鉴赏教材中的音乐作品为例,探究在不同音乐审美体系下音乐作品的美二、在中国音乐审美体系视角下发觉中国音乐作品的美(一)中国音乐审美体系从古至今,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诸子一百零一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对我国审美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清末民初,我国的音乐审美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人们起先转向学习西方音乐,借鉴西方音乐教学体系学堂乐歌”的诞生和发展,标记着我国音乐审美由传统的音乐审美观念向西方音乐审美观念的转变同时,大量的专业音乐院校诞生在这一时期,我国音乐创作始终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法发展本民族的音乐,在抗日戰争时期,我国涌现出了大量的红色歌曲,音乐起先为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正义之战服务,激发着人们的斗志,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在解放区诞生了我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标记着我国音乐发展更进一步综上所述,我国音乐美学的发展是不断改变的,我国音乐审美体系在曲折中发展,总体上的发展趋势还是前进的,为我国的音乐教学活动供应了指导二)中国音乐作品中的美在人音版中学音乐鉴赏教材中,中国音乐包括了地区民族音乐(西北民歌、中原音韵、少数民族歌曲、南方民族音乐)、丝竹音乐、京剧、琴曲和现代创作音乐等这些作品呈现了我国民族音乐的风貌,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老师须要向学生传递中国音乐的美,因此,教学要以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为基础例如,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音乐,要充分了解其民族的音乐特征,融入中国式的审美观念虽然在现代的音乐记谱法方面多采纳西方式的简谱,但是音乐主体内涵还是中国式的审美,如调性为民族调式,旋律以民族五声为基础。
歌曲《宗巴朗松》室内乐的表演形式,流传在藏族地区的传统歌曲,具有典型的囊玛音调,这首歌曲充分显现了藏族人民的审美观念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以藏族传统音乐为基础,呈现整首歌曲的风貌京剧和琴乐更是充分体现了中国音乐审美的思想观念,古琴所采纳的减字谱更具民族性西方式的审美与京剧和琴乐的审美观念往往是相悖的,所以对京剧和琴乐的观赏教学更要充分体现意境之美、阳刚与阴柔之美和风骨气韵之美等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三、在西方音乐审美体系视角下发觉西方音乐作品的美(一)西方音乐审美体系在“学堂乐歌”之后,西方的音乐观念尤其是基础乐理、作曲技法、调性分析等始终影响着我国近一百零一年来的音乐发展,而今的音乐教化体系中,西方音乐作品同样占有一席之地,这就要求音乐老师在驾驭本土的审美思想的同时,也要了解西方的审美观念西方的音乐审美意识始于古希腊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和谐论”以及音乐教化作用等音乐审美观念,代表人物柏拉图提出“美育”的主见,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具有教化、净化和精神享受的作用中世纪,人们对于音乐中的“数”进行了探讨,代表性人物为圣·奥古斯汀,他认为“音乐听觉美的存在,就在于本身的数的关系”在神学体系中,波埃修认为“音乐有三种:宇宙音乐、人类音乐和应用音乐”,同时在音乐记谱法领域出现了“规多手”。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起先关注“人”,音乐作品起先追求人的思想感情,人们起先追求和谐美的规律,并用听觉来推断音乐和谐音的标准,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巴洛克时期是复调音乐发展的高峰时期,通奏低音的出现,器乐独立运用音乐语言,协奏曲和奏鸣曲得到完善,人们起先关注器乐的发展和音乐重音的关系古典主义时期,人们起先强调音乐作品中的“理性”思索,卢梭认为:“音乐不能干脆描绘事物,而能表现事物引起的心情,音乐应当表现人心的‘自然浪漫主义时期是古典主义时期的进一步发展,作曲家尊奉情感论和自律论的音乐美学二)西方音乐作品中的美西方音乐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复调、和声两个方面,与中国音乐的意境和线条有着很大的差别,西方音乐主要是美丽、悲剧、滑稽和喜剧、荒诞等美学思想西方音乐经验了由神学体系到关注人,再到关注人的情感的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作曲家都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念,这对音乐老师讲解西方音乐时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西方音乐七个时期的发展,每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念,在音乐观赏教学中,学生要感知不同时期的音乐美,老师可以对不同的审美形态进行讲解,以期提高学生的审美实力四、结语美育是音乐教化的核心,在音乐审美教化中,不仅要培育学生的审美实力,还要提高学生的创建实力。
本文从“美育核心”、中西方音乐审美体系以及在作品中发觉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认为音乐老师要学会因材施教,结合不同的音乐审美观念进行实际的音乐教学活动老师是音乐作品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不仅要向学生传达音乐基本学问,还要向学生传递音乐作品的审美理念,激发学生的爱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音乐作品的审美形态,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敏感性参考文献[1]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化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化出版社,11011.[2]艾伯利斯,霍弗,克劳特曼.音乐教化原理[M].北京:中心音乐学院出版社,2022.[3]宋瑾.音乐美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22.[4]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1019. 猜你喜爱 音乐美学教学 《I’m Cooking in the Kitchen?》教学设计(Part B)学校教化探讨(2022年15期)2022-12-15“人而不仁如乐何?”文艺生活·下旬刊(2022年4期)2022-07-12音乐美学背景下高校生艺术素养提升探究艺术评鉴(2022年16期)2022-12-29高校音乐美学课教学探析戏剧之家(2022年9期)2022-06-09“自我诊断表”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东方教化(2022年19期)2022-12-05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与相关学科有何区分世纪之星·沟通版(2022年5期)2022-08-24类比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2年4期)2022-04-222022—2022年《乐记》问题探讨综述戏剧之家(2022年1期)2022-02-05在缺憾的教学中前行课程教化探讨·下(2022年9期)2022-11-21浅谈莫扎特歌剧的音乐美学特征艺术评鉴(2022年14期)2022-08-26 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