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语言”教育歧路和“文化”教育回归

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2.15KB
约24页
文档ID:59434698
“语言”教育歧路和“文化”教育回归_第1页
1/24

语言”教育的歧路和“文化”教育的回归——现代语文教育理论的反思李山林(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本文发表在《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第2期  摘要:现代语文教育理论将语言分为“内容”和“形式”,继而将“言语形式”作为“语文学科”“独立”的标志性因素这种“言语形式教育”论违背了“语言不可分”和“语文能力整体性”的规律,虚化了语文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走向了一条歧路集文史哲经等文化教育为一体的古代语文教育暗合了语文作为“百科之母”的综合性特征,从“文道一体”的本体观念,到目标、内容、方法都符合语文教育的固有规律因此,回归“语言文化教育”是当代语文教育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言语形式教育;反思;语言文化教育;回归  新学制下的语文学科是从古代综合文化教育的母体中“独立”出来的语文”学科单独设置以来的百年学术史,可以说就是一部“独立”史百年来,语文教育学界努力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在理论上让“语文”彻底脱离它的历史文化教育母体,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现代意义上的学科有学者撰文标题就是《为语文真正独立成科(课)而奋斗》李海林将现代语文教育理论发展概括为两大转折:一是由经义教学发展成为语言教学,被称之为“语言的觉醒”。

二是由语言知识教学发展成为语言运用教学,被称之为“语用的觉醒”这里,“经义”教学,是语文的“母体”,而“语言”教学和“语用”教学则是标志渐次“独立”出来的语文“新体”李海林的这种描述还是符合语文教育学术发展实际的语文学科的命名史也大体展示了这一发展线索:从“读经讲经”到“中国文学、中国文字”,再到“国文、国语”,最后定名为“语文”而“语文”的定名者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解释是“语文就是语言”,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至此,语文与语言几乎画上了等号,对语文的研究也几乎都从“语言”出发于是,就有了上个世纪“语言知识”主宰语文教育的时代,就有了由语言派生出的影响持久的“工具论”和“人文论”,就有了本世纪以来的“语感论”、“言语教学论”,和“言语形式论”也就有了写进语文课程法定文件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性质话语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和学说,确实在理论上把“语文”从“经义”教学中解脱出来,彻底脱离母体,“独立”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教学学科了  独立出来的语文学科与它的母体(古代语文)的区别在哪里?就在于一个认定“语文等于语言”,一个是“文化综合体”换言之,一个着落在“语言”上,一个蕴含在“文化”里  问题是,“独立”出来的现代语文教育百年来不但绩效不显,反而屡遭诟病。

有人用“有心栽花花不发”和“无心插柳柳成荫”来比喻现代语文教育和古代语文教育的状况现代语文教育专一于“语言”,学生的语文水平却越来越不尽人意;而古代语文教育用心在“文化”,无心于“语言”,却培养出了整体上语文水平很高的文人这就令我们反思,立足于“语言”的现代语文教育理论是否走了一条歧路,而用心在“文化”的古代语文教育又暗含了多少语文教育的本体规律值得我们阐扬光大本文拟从这两个方面做些初步探讨  一、“语言”教育:现代语文教育理论的歧路  百年来,基于“语言”的现代语文教育理论,在发展中包含了多种学说,最初是叶圣陶先生提出的“生活工具论”,接着是“明里探讨”的“语言知识论”,本世纪以来有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王尚文的“语感论”,余应源的“言语形式论”等这些学说尽管名目不同,内涵也有差别,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就是“语言”有的强调语言作为“生活工具”的重要性,有的看重“语言知识”在语文学习中“明里探讨”的作用言语教学论”注重“语用”,“语感论”提出“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言语形式论”最致力于语文学科的“独立”,提出语文教学的内容应该侧重“言语形式”,并以此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这些理论的一个共同点都是把眼光落在“语言”这个他们认定的形式因素上,“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觉,“言语”是指“语言文字的运用”,“言语教学”就是“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

语言文字”是它们共同的关注点概括来说,现代语文教育致力于学科独立的理论线索是:语文→语言→语言知识→言语→言语形式立足点从“语言”开始,最终落到“言语形式”这一单纯的因素上,以显示“语文”纯粹的本质  现在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语言(言语)在教学的意义上,是否可以分离出“语言(言语)形式”?语文中的“语言”是否就只指“语言(言语)形式”?  (一)语言不可分:来自语言本体理论的反思  语言可不可分,这牵涉到语言的本体理论在语言学理论中,有许多不同的语言观但在现代语文教育理论中,主要借鉴了“语言工具观”,并写进了法定的课程文件:“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把语言认定为“工具”和“载体”,就埋下了语言可分的观念因为语言是“工具”,就意味着它与对象可以分离这种可以分离的语言“工具观”,在语言学史上,早已遭到了洪堡特、卡西尔、伽达默尔一大批语言哲学家的质疑和批判实际上,在语言本体理论中,“工具”只是语言功能特性的一种比喻,它无法涉及语言的本体属性语言在本质上显然不是“工具”,而是人的精神经验本体但由于语言具有“声音”和“文字”的物质外形,就被人误以为是一种可以“用”来使用的“工具”。

殊不知,作为语言的“声音”和“文字”的物质外形只是人类精神所特有的一种象征符号,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象征符号体系这种符号与它所象征的精神内涵是不可分离的在语言中,有声语言的“语音”和记录有声语言的“文字”是粘附在它的“意义”上的,离开了它粘附的“意义”,它就不是人类语言意义上的声音符号和文字符号所以,作为语言的声音符号和文字符号虽然它表面上具有物质形式(可以诉诸于人的外在感知的“音”和“形”)的特征,但这种物质形式不具备“独立”的特性,它随它的“意义”生而生,也随它的“意义”亡而亡换言之,语言作为人类精神经验本体,在人的生活世界中体现为一个言意整体,意成于言,言即为意,言生于意,意即为言,言意一体,不可分割由此可见,“语言(言语)形式”是一个无法分离出来的东西,自然,“语言(言语)形式”论在学理上也是很难成立的  (二)语文能力的整体性:来自语文教学的反思  从语言(言语)的不可分,说明语文教学无法纯粹立足于“语言(言语)形式”我们再从语文教学的目标来看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那么,这个“语文能力”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如果说,语文能力就是语言能力的话,那么,从语言是人类精神经验本体的观点来看,语文能力就是人的综合性的精神能力,它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现代语文教育理论基于“语言可分”的“工具”观,对语文能力的研究特别强调“运用”语言的途径、手段等因素,如将语文能力分为读写听说四个方面,又分别对这四个方面的构成因素进一步分析如阅读能力就分成认读能力、解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又分为一般能力 (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和特殊能力(审题立意、确立中心、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这些研究都是立足于“运用语言”的能力角度,对于培养“综合性”语文能力而言,其偏颇和缺陷是明显的因为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精神能力,它的构成不单纯只是“语言工具论者”所谓的“语言运用”因素,还有更重要、更为根本的文化因素如知识因素、认知因素、思想感情因素这些在语文能力中可能比“语言运用”因素更为重要,更为根本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缺少这些因素就谈不上阅读和写作这些语言运用行为语言能力是建立在相应的知识、认知和思维能力基础上的,离开了相应的知识、认知和思想,所谓的语言能力只是“空中楼阁”关于这一点,有心理学家早已提出,认知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础现代语文教育理论尤其是那些所谓的“科学化”理论,特别强调“语言(言语)技能”的训练,很有可能是一种舍本逐末、或颠倒本末的做法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它聚知识(认知)、思想(感情)、审美、思维和语言技能于一体,这种综合性是无法切分的,无法把其中的某一因素分析出来专门加以培养。

尤其是不能把“语言技能”独立出来专门培养事实是,知识、认知、思想、思维、审美这些都是“语言”的,而“语言”又无法脱离这些而“独立”,所以,着眼知识、认知和思想,也就是着眼“语言”,“知识”和“思想”体现为具体的“语言”(言语),掌握了一种“知识”和“思想”,就是掌握了一种具体的“语言”(言语),所以,拥有了丰富的知识、认知和思想,也就具备了良好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但这句话,不能倒过来说,不能说,拥有了良好的语言能力,就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和思想但是却可以说,没有丰富的知识和思想,就不可能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因为,是知识、认知和思想决定语言,或者说先于语言语言起源的事实应该是先有事物要认知,人类才创造语言来命名事物,先有思想感情要表达,人类才发出声音,形成了有声语言在语言创造非常完备充足的今天,无需我们先有认知和思想再来创造语言,因为有先人创造的现成语言来表现这些认知和思想,但面对这些用语言形态承载和表现的知识和思想,人们着眼的自然是知识和思想,而不是承载和表现知识和思想的语言,只是在获得这些知识和思想的同时,自然的也就获得了运载它的语言形态同样,当你准备传递某些知识,表达某些思想时,自然也就是用和这些知识与思想一起的语言形态来传递和表达了。

  由此可以看出,构成语文能力的知识、认知、思想等内容因素与语言表达等形式因素是一个不可切分和分割的整体,如果一定要区分二者,也是知识、思想内容决定语言表达形态,而不是相反知识、认知、思想是语文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语言表达技能只是次要的附带的因素  综合性、整体性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的宿命,它决定了培养语文能力的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也决定了语文教材的综合性综合性的语文能力只能用综合性的文本作为教学内容来培养现代语文教育理论为了实现语文学科的“独立”,为了论证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区别性特征,将不可切分的综合性的语文能力强行分离,借用某些语言学的成果和概念,把“语言(言语)”因素独立出来在本体上,把语文教育窄化为“语言(言语)教育”,在目标上,强调“学习语言”,突出“语言运用的能力”,在内容上,主张只有“语言(言语)形式”(即“怎样传递信息”)才具备“语文教学价值”这种把脱离语言的文化内容而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抽象的“语言(言语)”作为语文教育的本体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目标和内容,只是研究者们一种虚幻的理论构想尽管这些理论也系统自洽,圆融自足,但在实践中却找不到有效的落脚点而且,这些理论,在语文能力的综合性面前,变得苍白无力,变得那么不合理。

为什么从历史到现在,语文教材始终采用综合性的“选文”为主,就是因为它具有综合性而适应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培养而“言语形式论”者,恰恰要抛弃的就是选文的这种“综合性”,只选取选文中的一项功能因素——即“怎样传递信息(言语形式)”的所谓“语文教学价值”来作为教学内容实际上,“怎样传递信息”这项内容,在选文中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是论者为了语文学科的独立性臆想出来的殊不知,人类的用语言“传递信息”,不像物质界传递物件可以把传递之“物”与传递“工具”分开,人类的用语言“传递信息”本身,是无法把“传递”和“信息”分开的一个文本中,语言即信息,信息即语言,你无法离开“信息”来讲如何“传递”实际上,我们的“言语形式论”者在分析一个词用得好,一句话写得妙,都是基于这个词和这句话的信息而言的,即这个词表达的意思好,这句话传递的意思妙这里,离开了这个词和这句话在特定文本中的“意思”,这个词和这句话也就不存在了,还凭什么来谈“怎样传递”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脱离文化内容的“独立”的“语言(言语)形式教学”已成为不可能,所以“语言(言语)形式教学”的提法不仅仅是窄化语文,而且还是虚化了语文,使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变成“虚无”,让教师无从把握。

而正是这种表面堂皇实际虚无的“言语形式教育”理论将语文教育。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