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政治抒情诗——《蜀道难》主题新议李白的《蜀道难》 ( 以后简称《蜀》 ) ,是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名作,它所具有的艺术成就和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关于它的主题,自中唐以来就千载纷纭,迄无定论愚以为, 《蜀》言在写蜀地山水,意在写诗人在长安三年翰林生活的政治感受它抒发的情感是强烈的,表达的是诗人的非同凡响的政治见解所以,这不是一首山水诗,而是一首政治抒情诗现试论述之,以就教于专家、学者为什么说 《蜀》 是写诗人在长安三年翰林生活的政治感受呢让我们先从其“西游”“西望” ( 《蜀》云:“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 ) 考证之前人谓:自秦去蜀自可称曰“西游” ; 自秦望蜀中亦可称曰“西望”其实根据长安与蜀的地理位置,自长安去蜀当谓之曰“南游”,自长安望蜀中自应称“南望” 这有诗可证 李白的 《剑阁赋》 云:“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 ”咸阳和长安几乎在同一纬线, 在长安之东咸阳望蜀,诗人称之“南望”那么长安望蜀亦应是“南望”那么“西游”和“西望”的真正内涵是应重新探究的如果我们以李白的“会稽愚妇女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 《南陵别儿童入京》 ) 和“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时归” ( 《别内赴徵三首》 ) 考之, 《蜀》中的“西游”应是这些诗中的“西入”和“西行”。
那次西行,诗人从南陵启程,时间秋季,到长安后供奉翰林天宝三载赐金放还,遂取商州大路“东归”返家称东归,故返家途中侧身望长安谓之曰“西望”那么其中的“君”,好象不应注为“诗人的一位朋友”,也不能注为“一种虚拟的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指西游之人”,更不能注为“唐玄宗” ; 而似乎应注为“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就是作者自己”因为“西行”的是“余”“我”啊这才和文中的方位方位词相榫那么“西游”应指李白应诏入京那次长安之行 ( 即历史上早以认定的那次 ) 所以《蜀》写的是他在长安的生活感受果如是的话,那它又是写诗人在长安的什么生活感受呢 ?让我们从其诗进行探析噫吁曦,危乎高哉”,噫、吁、曦、乎、哉, 《蜀》开篇连用五个叹词,奇这又奇,其连天的浩叹破空而来,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 其情似火山爆发, 如洪波汹涌, 石破天惊,排山倒海,不可阻遏开篇就使读者受到诗人情感的强烈震撼危乎高哉”中的“危”, 《古代汉语常用字典》 ( 商务印书馆出版 ) 释为“高”这种解释颇有代表性释词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我们把“危”放到它的语境中去探讨,那么“危”似乎应释为“险”其理由有三:1、 《蜀》 云: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河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摭膺坐长叹”,其景物描写扣住了两个特征:“高”和“险”2、“危”释为“高”,则重复,犯复是为文之大忌3、“危”作“险”讲时,含有不稳定和危急之意,多作形容词 而“险”只是表示地势险要或道路险阻等, 多作名词诗中“高”和“危”对举,故“危”是形容词所以诗人用“危”诗人是以“蜀道危”寓“国家危”,即“国家的不稳定和危急”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啊 我们不能不察 “蜀道危”反复行乎其间,是诗人在歌舞升平的盛唐时期,发现了盛唐潜伏的种种政治危机,而高呼“国家危急”,以醒世人这是诗人在太平盛世时发现国祚将衰,而发出的“忧天倾”的巨大政治喟叹诗人把全部思想感情的洪涛巨澜壮浪纵姿地全部倾泻给读者它就象狂风卷过大地,卷过读者的心头真是“神来,气来,情来”之笔这是诗人为国家即将爆发的一场大灾难而呼天痛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在诗中开头、中篇、篇末回旋往复,成为全诗的思想感情的基调唐玄宗亲近奸相佞臣, 迷于女色, 国家祸乱或迟或早将要发生 诗人明叹“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实叹“扭转国家危局难于上青天”又以“问君西游何时还”的问询,“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叹惋,“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的远奸避祸的思想和报国无路的忧愤和失望,与篇首的五个叹词和结尾的“长咨嗟”的喟叹,共同奏出《蜀》的主旋律,其惊愕、焦急、忧虑、愤懑、失望、惶恐不安之情均在言外。
诗人把精深的政治见解和他丰富复杂的情感,采用这种手法表现出来,使得断和续、吞和吐、隐和显,消魂般的凄迷和预言式的清醒, 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其旨反复行乎其间, 气势充沛,腾跃有势,跌宕多姿,一唱三叹,令人回肠荡气,形成强大的艺术魅力,构成忧天倾的警世之叹李白一生奋斗的理想, 是要以布衣取卿相, “佐明主”、 “济苍生”、“安社稷”他二十五岁仗剑出川,用了整整十七年光阴为之造势天宝元年应诏入京,受到玄宗破格礼遇,供奉翰林,三年翰林待诏生活,使他失望玄宗沉迷声色,不问国事,“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国家危机四伏而不知诗人遭豪门权贵,谗言诽谤他在《梁甫呤》中云: “我欲攀龙见明主, 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闾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 白日不照吾精诚, 杞国无事忧天倾 ”他又说:“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云尧幽囚,舜野死” ( 《远别离》 ) 这是要亡国亡君之兆,李白忧心如焚,付之于诗看来李白确实发现“盛世将倾”,将危国危君《蜀》把这一政治见解虽然表达得含蓄蕴藉,却更加浓烈这是忧天倾的政治感叹我们再来探究蜀诗表现了李白的什么政治见解呢 ?皎然《诗式》云:“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
他告诉我们文章中的思想内容不是通过语言文字的直白,而是借助形象的真实描写显现出来的又根据接受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鉴赏主体能动的感受过程中,要接受客体的导向、支配和制约, 一般来讲, 对于一篇文学作品, 通过仔细阅读分析,便会发现客体都有潜在的、相对确定的定向暗示和情感意向我们必须以此为通道,才能真正切入作品的深层结构所以我们研究《蜀》的主旨应从诗作的“定向暗示”而不是表象,应从诗作的“形象”而不是语言的直白,来把握作品的内涵,才可能获得比较正确的、原品味的艺术感受才能“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玄宗亲近重用阴谋家、野心家,并让他们身居高位奸相树党相群, 悍将拥兵自重 天宝初, 玄宗荒淫废政, 女后之祸,宰相窃位,宦官干政,藩镇割据的种种政治危机已露端倪诗人以“蜀道”为载体,让“国家危急”蕴含其中,使“物”“意”二者有无相生,虚实结合,物我同一,裴然成章, 构成深邃的意境, 用隐晦曲折的文笔, 离奇闪烁的描写,反复渲染,表达了他对时局的认识其意行乎其间,却不见踪迹,杳冥惝恍,深不可测正如严羽所论:“盛唐诸诗人惟在兴象,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 《沧浪诗话》 ) 但是潜心探求, 还是可以看见其旨在作品字里行间闪现。
草蛇灰线,虽隐而显,幽愤秘旨,虽曲而达李白极写蜀道难,其意绝非仅仅夸写蜀地山水雄奇险峻当他把峥嵘崔嵬的蜀道呈现在读者面前时,笔锋骤转,由自然景观的描写转入对时局的评论: “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又以“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揭示出全诗的主旨,千里来龙,到此结穴, 思想深广浑厚 这正如陆机所谓: “立片言以居要,乃全篇之警策”( 《文赋》 ) “峥嵘”, 山势高峻 “崔嵬”,高大不平这是对剑门的描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可喻国家权力之高位所守”,即喻把持国家高位的权贵或”,可释为不指定代词“有些人”,也可释为表示游移估量的语气副词“也许”,也可注为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本诗如果是表达李白的政治预见,那么我以为宜释为“如果”匪”通“非”作“不是”讲亲”宜释为“亲近”狼”与“豺”喻叛逆作乱之人例如:“何意上东门,胡雏更长啸,中原走豺虎,烈火焚宗庙 ( 《经乱离后将避剡中留赠崔宣城》 ) 和“猛虎又调尾,磨牙皓霜雪” ( 《北上行》 ) 这两首诗中的“豺”与“虎”喻叛逆作乱的安禄山 《蜀》则以之喻占据国家权力高位的权臣贵戚那么,“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直译则为“据国家高位的人, 如果把不是国君该亲近之臣, 就会变为叛臣逆贼”。
诗人主张君主必须高度集权于自己手中这是针对玄宗不理朝政“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奸相贼臣权倾人主而发的,表达了诗人对玄宗用人政策的极大担忧,揭示了“国家危”的根本原因,表达了他独特的政治见解这指出的国家危殆的根本原因,是诗人卓异不凡的政治见解可是时人还沉醉在歌舞升平的大唐盛世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形象地表达了国家战乱必至的新人耳目的政治预言国家危”的根本原因是“所守或匪亲”国家祸乱”是“所守或匪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实这样的观点前人已有论述,诸葛亮在《出师表》 中说: “亲贤臣, 远小人, 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这不足为奇奇在大家还在歌颂盛世,他却看到了盛世的危机,提出这一振聋发聩的政治见解再联系天宝十四年发生的“安史之乱”和“马嵬坡事件”等重大史实来思考,我们就不能不钦佩诗人的政治才略和眼光这是诗人卓异不凡的政治预言——一场政治大动乱的战祸将不期而至有“资料”云:李太白始至京师,名未甚振,因以出示蜀道难一篇, 而名振京华, 享誉文坛, 颂之为诗仙能有如此大的轰动效应,或许只有切中肯綮的时局评论,才能引起有识之士这样强烈的共鸣这是诗人在长安三年翰林生活厕身上层社会的政治预言。
晚唐诗论家司空图的《诗品》 ,论诗以盛唐为宗他说诗歌创作不能停留在形象上,要超越形象避免形似,要所得在意象外,要遗貌取神,要妙悟有了妙悟,便即景会心,体物得神,俯拾即是 ; 没有妙悟,便“匪神之灵”“临之已非”了创作诗歌是如此,体悟诗歌亦如此品味《蜀》也要妙悟,要遗貌取神呀李白的政治抱负,决定了他对政治的热衷李白颠沛流漓的一生及雄奇瑰丽的诗歌创作,同当时的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此我们说诗人借蜀道危的形象,深刻而尖锐地指出盛唐潜伏着政治危机,是诗人对天宝初的重大政治事件及时事的感怀中,对现实政治有所感而发的总上所述, 《蜀》抒发了忧天倾的政治感叹,表达了不同凡响的政治见解,发表了卓异不凡的政治预言 《蜀》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这样讲不是没有道理的第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