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绘画风格成因浅论【摘要】通过结合清代文人画家郑板桥绘画艺术上的成就,借鉴于 前人的研究,与元、明墨竹画家绘画作品风格的对比,从风格形成的主客 观两方面,既郑板桥的个性气质、学养,所处时代、区域、民族,研究板 桥风格的形成艺术特色上,在与元、明画家竹石画的对比中,研究竹在 板桥绘画中的重要性,石头画法的创新性;风格形成的主观原因上,从生 活的曲折和强烈的情感方面去分析他的被扭曲的心理必然性关键词】文人画家;主客观;对比;创新;心理导言郑板桥是我国清代杰出的艺术家,他的绘画以竹石为主,诗书画结合, 他的诗与画面巧妙的结合,冇限的画面喻出广大的社会现象独特的艺术 风格吸引着许多学者,傅抱石、杨建侯等都对郑板桥作过专门的研究,他 的竹兀傲清劲的风格成为墨竹的典范借鉴前人的研究,从他独特的艺术 思想及艺术特色入手,分析他风格的成因第一章郑板桥的艺术思想及艺术特色一、郑板桥的艺术思想郑板桥学画从生活入手,强调师法自然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 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Z际,取 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根,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口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凌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 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口光、月影中耳。
他受石涛的影 响非常多,在另一幅题跋“石涛画竹好野战,略无纪律,而纪律自在其中 燮为江君颖长作此大幅,极力仿之,横涂竖抹,要自笔笔在法中,未能一 笔喻于法外,其矣石公之不可也功夫气候潜差一点不得我们可以看 到,他反对复古,要求革新,又注重“功夫气候”郑板桥对师法古人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郑所南、陈古白两先生善 画兰竹,燮未尝学之;徐文长、高且园两先生不甚画兰竹,而燮时时学之 弗辍,盖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也文长、•且园才横而笔豪,而燮亦冇倔强不 训之气,所以不谋而合不是人人都要学,也不是每个人的观点都是适 合自己的,应该“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 不必全也诗曰: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就像我们现在说 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郑板桥而言,学习就要学古人的精髓,学好 的思想,主张“冗繁削尽留清瘦”,“学者当自树旗帜”,全学则会重复别 人的思想,是没有意义的他看不起低劣的品质,“若王摩诘赵子昂辈, 不过唐宋间两画师耳试看其生平诗文,何尝一句道着民间痛痒? ”“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 也不关心人民,追逐利欲,人品就不高,也就画不出高的画品。
由于 他这样的艺术思想,与清统治思想格格不入,终究会离开官场,也终究会 走向“异端”郑板桥有一段最精辟的话,说出了他画竹是通过感情的提炼对自然的 表达,也说明了他极高的艺术成就:“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口影、 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 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 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 乎哉? ”板桥的竹,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在“似与不似之间”二、诗书画融为一体郑板桥的绘画风格最有特点的,当属诗、书、画的结合他Z所以结 合得好,要从他对书法与绘画的有机结合的理解來说了与可画竹,鲁 直不画竹,然观英书法网非竹也瘦而腴,秀而拔,欹侧而有准绳,转折 而多断续吾师乎!吾师乎!其吾竹之清瘗雅脱乎!书法冇行款,竹更要 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耍疏密在这一段 题语中最后点明他是“以书Z美纽透入于画从书法中悟得画竹的道理 画有写的笔法,写有画的笔法,把书画的有机结合提到艺术理论的高度來 说明就如蒋士铃対板桥的赞美:“板桥作字如写兰,波傑奇石形翩翩, 板桥写兰如写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而且将题跋完全的和画面结合起来, 突破了前人在构图中只是将它题在四周用来点缀、平衡画面的作用无论 在石头上,还是在竹枝竹叶间,都能题跋在板桥看来,题跋作为绘画素 材的成员已经超过了 “疑是图画” T,除了补充“画之不足”的作用外, 也提升了题跋在画面中的地位,而且这种与竹、石创造性的结合,或似竹 的投影,或“以字作石补其缺耳”,也提升了画面的趣味性他的竹,兀傲清劲乂欣欣向荣;他的石头,“丑而雄,丑而秀”;他的 字,“六分半书”自成一体无论是竹、是石、是字,它们的特点都既冷 傲又有生趣,从整体性來说,既矛盾又统一,表现在他的画上一一傲竹、 傲石、傲字,清劲而统一,自成一格在反对革新的风气下,字画都能突 破传统,逆流而上,表现出不屈的气节三、竹与石在继承上的发展郑板桥的竹与石是他绘画艺术的代表,也是最具冇他个人风格的代 表竹的描绘出自山水画,受山水画的影响,从元朝到清代,以竹为主的 画上,竹和石头的刻画都去不掉山水的影子郑板桥突破了这些传统在 他的画面上,竹不但是板桥表达思想的寄托,亦是他表达的最中心的内容 能让竹成为表达的中心,并不是他把石头画小了,而是石头在画法上比前 人跨了更大的一步。
在画竹石结合的画面上,前人画石头多强调石头的真 实感、稳重感板桥的画法,只寥寥数笔,只求“雄”、“秀”以衬托竹的 清劲突破了前人求质感、求厚度的画法这种画法使画面更加“精神” 化,更能感受到竹的劲节从画面的气韵上看,前人的画石法使加了石的 画面的气韵少了单画竹的画面的轻灵,板桥加了石头也一样能让人感受到 竹的轻灵,构图上却比单画竹的画面丰富得多第二章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主观原因一、个性气质与风格在每一张具有个人风格的画上,我们都能看到画家的影子,看到画家 的生活经丿力所形成的独特的气质郑板桥出生于江苏兴化一个士大夫家庭,早年家境贫苦,怀着“得志 加泽于民”的抱负,苦读经史、过追求仕途的生活康熙秀才,雍正举 人,乾隆进士”、“七品官耳”是他前半生努力的结果然而,四书五经禁 锢了读书人的思想,封建的制度压制着人民的行为作为生活在当时的文 人,无不受这些思想的侵蚀板桥是一个封建思想统治下的文人,也不例 外学习儒家思想,诵读古人诗,“四君子”的精神品质深深地刻在了他 的脑海里,文人的清高气质在他身上明显地表现出来,而假文人的那种酸 腐却淡然无存单纯”的他只看到了书上素的一面,却看不到官场上荤 的一面,孤高倔强、不落时俗的性格注定他不能生活在官场上。
在封建统 治下,在封建思想教育下,文人只能用诗画来表达压抑的情感作为文人 画家的板桥,离开了官场,也只能用诗画表达情感,“四君子”的精神品 质符合了他的绘画需求,竹的清高与劲节更是与他的清高、倔硬的个性气 质不谋而合他以竹自名,竹成为了关心民间疾苦的对前途失去了信心的 知县最能用来宣泄情感的物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 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便是他用竹表达思想感情的佳句这 种清高、倔硬的气质,成为他兀傲清劲的画风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 学养与风格T•载持家足辛苦,使我不复忧饥寒”婚后为养家糊口就到扬州卖画 为生,所谓“日卖百钱,以代耕稼;实救困贫,托名风雅为他辞官后 走卖画的道路奠定了基础十二年的官场生活,使他目睹当时社会的更多 黑暗,并作《悍吏》、《私刑恶》等著名诗篇然而官场的生活并没有改变 他为民的思想,书本上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官场上黑暗的现象的差异却扭曲 了他的心理,在无法改变百姓疾苦的情况下,寄希望于绘画,形成了他无 论字画都力求革新及注重画品与人品的关系的艺术思想,也为他诗书画融 为一体的风格奠定了心理基础这种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其实是他不想 与官场上的人同流合污,力求扭转百姓疾苦的局面的一种心理寄托。
第三章 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客观原因一、 时代“不是一切事情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特定的思想只能产生于发展 的特定的阶段 [1] “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艺术 [2]郑板桥艺术风格 的形成与他所处的时代的特殊性是分不开的他所处的时代是封建社会到 新中国的过渡阶段这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市民、商人力 量增长,无情地冲击着封建制度清政府力求在艺术方面也能禁锢人民的 思想,因此扶植“四王”,视英为“正统画派”而当时“四王”的艺术, 是“已经完全把什么董、巨都彻底地形式化、公式化、躯壳化了,画 中已经毫无现实的意味,更毫无画家个人性格的表现了 [3]虽然清政府 压制着画家们Z个性的发展,企图用没落的山水画垄断画坛,但经济的发 展使人民的需求不会单一地喜欢山水,这就使得其它的画种得以发展,所 以郑板桥能够突破这些传统,其实也是时代的必然他的艺术思想适应了 时代的发展他的艺术成就是在吸收了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看 他的后人,蒲华、吴昌硕,至现代的卢坤峰等都无不受他的影响,起到了 承上启下的作用二、 区域“个人风格必须加上流派、地区、种族的风格[4]郑板桥生活的扬 州及八怪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他风格的形成冇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各行业兴 盛的扬州,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民生活的迅速变化,自然地形成了艺术的 前沿从绘画的本质上看,应该是时代和生活的反映,贴近人民的生活亦 能雅俗共赏人们已经厌倦了四王的公式化的山水,而要求有所“变”, 八怪的革新也就适应了需求;从地理上看,四王势力雄厚,北京、苏州、 太仓、常熟、常州都有很多四王的追随者,“独有扬州在四王说來,是薄 弱的一环,四王派的画家不多,但又是一个经济交通的中心,人材荟萃的 地方,……因此也就为八怪准备了一块相当适合的土壤,而繁荣滋长起来 了 [5]扬州也是推崇革新的大师石涛居住的地方,在市场的需求的刺激 下,那里成了革新者们思想交流的中心三、种族“时代和种族互相影响 [6]我国绘画传统习惯上,自宋以来,“梅、 兰、竹乙菊”被称为“四君子”被赋予了 “清高、幽洁、虚心、阴逸”等 品质但“人们画花卉竹石等自然物以寓抒情,这种表现方法,在文学作 品中早就应用了如《诗经》中就应用比、兴的手法,屈原以兰草比作君 子《橘颂》意在颂人 [7]郑板桥自小接受的是士大夫的教育思想,“四 君子”的特质牢牢地印在他的脑海里在他梦想破灭,孑盾、愤懑的时候, 自然而然地把感情转移到了 “四君子”的表现上,把对美好生活的梦想, 寄托在了绘画上。
结论繁荣的扬州给了花鸟画发展的天地,成为滋养郑板桥和八怪的其他画 家们的土壤,促进了他们各自独特风格的形成郑板桥坎坷曲折的生活经 历和关心民间疾苦的情怀,以及“四君子”的精神詁质的影响造就了他以 竹自名,画出了兀傲清劲的竹,成为了力求扭转百姓疾苦的局面的一种心 理寄托求“变”的心理产生了革新的艺术主张,使他的创新不仅在竹与 石上,在书法、题跋方面也独树一帜,形成诗书画融为一体的独特的艺术 风格注释:[1][2][4][6][瑞士]H?沃尔夫林,潘耀昌译•艺术风格学[M],辽宁人 民出版社,1987.[3]⑸扬州八怪评论集(当代部分?综论)[M],江苏美术出版社.[7]徐士?编著•精湛的宋代绘画[M],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