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手法琢成《追梦在路上》 文 / 周勤在新时期的新媒体挑战下,电视纪录片出路何在?对于这个问题,也许需要电视节目的创作者们用他们的变革与创新来回答广东卫视从2013年4月初开始,重点打造了一档原创大型人物励志类系列纪录片《追梦在路上》该节目以“我的梦·中国梦”为主题,将“中国梦”的宏大主旨具体化为个体的“我的梦”,多侧面深入记录拍摄各阶层的典型人物,组成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社会人物塑像,[来自WwW.lw5u.cOm]合力诠释“中国梦”,目前已经推出四个系列开播以来,观众们都说《追梦在路上》很好看,好看在哪里?《追梦在路上》将全景和具象交织为一体的构思,独具匠心;同时,《追梦在路上》也具有成功纪录片的诸多特质:鲜明的时代主题、饱满的人物塑造、细腻的记录语言、新颖的叙事技法,对观众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节目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新风貌这种新风貌,反映了新时期电视纪录片导演风格的嬗变和革故鼎新,这些创新和变革的元素,为今后同类节目的创作提供了启示一、选取表现新风貌的典型人物人物纪录片着力刻画典型人物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物的典型性常具有不同的内涵,社会也往往呈现出迥异的风貌。
时空环境的变化,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因为社会互动和人与人的相互影响,潜移默化地、不可避免地嵌刻上时代的印记典型人物的设定功能之一,就是用自身形象诠释出时代风貌所带来的变化,这也是电视纪录片的意义所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观众的欣赏趣味中也因时代的催化而产生新的偏好媒体在引领和影响人们的观赏趣味,无形中也给媒体设置了更新更高的节目美学要求在这样的情势下,电视人物纪录片只有把握时代的新脉络,提炼当前社会中新风尚的要素,选取富有时代意义的主题和典型人物,才能吸引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更有效地引领时代风潮这方面,《追梦在路上》在典型人物的选取上,具体而微地反映了对时代新风貌的理解和把握,有广泛的现实意义传统上对中国社会构成的理解往往依据职业线索,例如士、农、工、学、商等,相应的纪录片对人物的选取也反映了这一特征如果说,在一个变动不大的时代,这种划分和选择还有其可取之处的话,那么当今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社会成分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复杂和动态化《追梦在路上》抓住了这一特征,在典型人物的安排上,依据创业和情感两大主线,很好地反映了当今社会的众生百态创业的内容突出反映人们事业选择上的新取向和新风尚,创业者的选取也凸显了代表性的阶层,重点表现了打工者和青年学生。
打工者创业有怀揣梦想,几起几落,最终成功者;有坚持理想,不断向更高方向前进者;更多有在底层奋力打拼,永不言败者他们的故事再现和回顾了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席卷全国的南下广东打工大潮;小人物奋斗身影的背后,折射出大时代的前进与变革震荡小人物的成长轨迹伴随着企业转型改制、城市拆迁、农民工进城等具有时代鲜明特色的大事件,浓缩了广东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核心内容,有一种历史纵深感青年学生创业则鲜明反映了80后、90后新时期新人类的特点和精神,在他们之中,有的高中毕业自主创业,开办网店自食其力,实现理想;有的践行CSA模式等最新农业理念,经营绿色农庄他们的举动凸显了自立、自主、自强的新时期年轻人风貌,给同龄人以启迪作为谈梦想的纪录片,最容易陷入单纯局限“事业”的窠臼,而忽视了梦想本身是一种多元化的、充满正能量和“难能可贵”的情感,《追梦在路上》抓住了梦想的这些本质,在人物选取方面,一个是社会阶层跨度大,表现出当今中国社会最典型的几类人群,如学生、医生、企业家、学者、小贩等;另一个是选取“阳光”人物以《当年,我们一起读的博》为例,选择了激励、进取、理想主义情怀和友谊这样的阳光题材,倡导了奋发向上的价值观,传播了振奋人心的正能量。
纪录片寓励志于细节,有助于引导观众建立积极的人生观;特别选取了梦想难实现的人物,以此来彰显情感的可贵难”反映在几个方面:1、跨时间如《百年追梦,电影导演王为一》,用尽一生追求,是为难;2、跨空间如《金星之约》,远隔重洋,横跨万里,最终有情人走到一起,用了55年;3、大灾难《花儿努力地开》、《快乐小天使康若琦》择取汶川大地震被救生还的三个小女孩,重点表现其在灾难后的心智成长历程;4、冲突人们在新时期对事业的新的思想和认识,折射出这个时代在事业和家庭、理想与现实、工作与兴趣在发生冲突时,人们的应对之道与情感交织、矛盾纠结二、发掘人物的传奇故事好的纪录片应该做到在一定程度上点燃人们生活的激情;然而,如果着力表现的是普通人和普通的平凡生活,能否也可以触动观众的兴趣呢?这就像另一个问题:“如果每天的生活确实如此的平凡、琐碎,那么为什么还有人愿意为之浪费笔墨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因为日常生活包含的内容比我们想象的要有意义得多电视节目的关键是把平凡生活中的传奇意义凸现出来,这就构成了纪录片的不寻常《追梦在路上》通过对人物故事的精心挑选,甚至是不厌其烦的筛选,很大程度上达到了这一目标观众观看节目后普遍反映,观看《追梦在路上》,就像是在看一部部励志电影,轻松、紧凑、有趣,整个节目表现出一种很强的情节张力,就像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在娓娓道来。
一集终了,往往在观众意犹未尽的情绪中,创作主体和观赏客体之间生发出丝丝牵连,隐隐透出了深深的共鸣,这与导演充分发掘人物身故事的戏剧性和凸显“普通人传奇”的典型素材有关以《绿手指的故事》为例,主人公怀揣农业经营模式的梦想,从北京跑到广东珠海做农民,养大了绿手指份额农园,也养活了自己三位年轻人邹子龙、陈羿好、钟倩琳,他们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均为本科生、双学士、硕士研究生,有着优质的高学历,却毅然放弃高薪岗位,甘愿去做农民种菜,伺弄瓜菜这,是怎么回事呢?此外,《绿手指的故事》中,通过展现戏剧般的人物经历,前一位合伙人冯永久的出场退场,创业过程中的挫折艰辛、起伏跌宕,人物情怀得以尽情展现其中有人心隐晦、友情破裂:合作伙伴决然离去,农庄失去了好朋友好搭档;亦有具戏剧色彩的关系嬗变:艰苦创业,相濡以沫,合伙人从校友成为了妻子;更有令人感动不已的无私情怀:新的合伙人还未到农园,就先汇来了10万元,让农园渡过了最艰难的时刻这一切,友情、亲情、理想、梦想,通过传奇故事的展开,活生生展现在眼前,无论离去的或者是留下来的,都展现出为梦想献身的情怀;苦苦经营的并不单纯是为钱而活,而是为心中的理想、心中的梦想而锲而不舍。
平常人眼中的天之骄子们在艰苦劳作中坚持下来,是梦想的信念一直支持着他们前行,这充分吻合了“我的梦·中国梦”的栏目主题由于这样一些发掘和整理,纪录片就脱离了简单的信息传播和接受模式,使观众有了“代入感”于是,在观众看来,观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揣摩角色,并随着故事一环套一环的情节展开,感主人公之所感、想主人公之所想,重履主人公的起伏命运和情感历程,产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情感体验,产生言语说教无法比拟的震撼效果在这里,梦想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接了地气,成为可亲、可敬、可信、可操作的事迹,唤醒了人们对有意义的生活的渴望人物传奇色彩的发掘,一方面取决于人物本身,这就决定了导演要有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和迅速有效的行动力例如,《金星之约》中李丹妮袁迪宝的爱情故事,2010年9月26日首次披露,之后在网络和平面媒体迅速传播,马上引起了国内和境外二十多家电视媒体的热切关注在获悉这个故事后,制片人、总导演马志丹迅速与第一报道者取得联系,坚持不懈地向袁迪宝一家努力争取深入采访机会,以真诚和毅力感动了被采访者,击败了境内外各大卫视竞争对手,当时的广东电视台成为唯一一家对该题材独家采访深入拍摄的电视台;另一方面,人物传奇色彩的发掘在于细致而艰辛的工作。
有意义的材料必须通过海量原始素材的甄选,才能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决定了拍摄素材和后期剪辑要做大量繁复的工作在拍摄《金星之约》这个选题时,导演带领创作团队驻扎在主人公家里,全程跟踪拍摄人物对往事的忆述以及生活点滴,摄录了其他媒体无法获得的大量第一手材料;史实确凿,情节真实,信物取证详尽,许多细节生动感人创作团队随后辗转杭州、广东省梅州等地,对故事相关内容进行深入拍摄长达半个月,严谨对应采访情节,寻找人物亲历场景,挖掘堙没在岁月之中的关键细节和记忆碎片,拍摄素材总量为40分钟的高清磁带50盒,更不用说浓缩成2集共100分钟成品带的艰辛编辑过程三、尝试新的叙事手法《追梦在路上》的收视效果很大程度上源于导演叙事技法的创新,表现出纪录影片的风格纪录片要能自始至终吸引观众并产生共鸣,关键在于“会心”,即能够做到心与心的交流,特别要注意主人公心灵层面的情怀感染传统的纪录片平铺直述,对人物塑造白描居多,这样的叙事手法往往未能深入人物的心灵和情感,人物缺乏血肉,显得干巴巴,说教气味浓厚,也因此不能很好地抓住观众《追梦在路上》的叙事手法则借鉴了电影的一些技巧和理念,表现出新特点第一,在叙事上学习欧美影视前沿技法,为纪录片创作理念带来突破。
时空转换大开大合,灵活多变,摆脱传统纪录片的单线条叙事,而以多线条结构进行叙事,如顺叙、倒叙、夹叙、穿插叙事等其中,蒙太奇技巧的应用较为常见如《快乐小天使康若琦》历时5年半拍摄,记录康若琦在地震后生活的变化、性格的转变,以及梦想的养成在叙事上,导演选择了康若琦的辫子作为切入点,用康若琦的漫画作品为形象串连元素,巧妙地运用蒙太奇,使过去和现在的时空有序交织、梦想和历史交相呼应开篇和结尾均使用康若琦行走在万人公墓的镜头,在肃穆庄严的公墓下,导演通过康若琦的独白,对那段悲伤的过去做出回应,也为之后康若琦的梦想宣言做了情感升华又如《金星之约》中,针对题材时空跨度大的特点,故事主人公分离五十五年再重逢的特殊境遇,在结构上充分调动蒙太奇手段进行时空转换,现实记录与过往忆述的叙事交织,场景与实物互为隐喻,感喟人物命运之苍凉凄美,揭示世事遭际之殊途迥异;有开头与结尾使用的运动长镜头、直视人物内心质询命运的渐推渐进镜头等这种叙事手法仿佛在奏响命运之交响乐,随着时空开合和叙事层次的变化,多变而又富于节奏的鼓点正出其不意地震撼观众的情感,造成视听和心灵的双重冲击第二,让故事自己走出来,人物自己立起来让人物自己的行动推动整个情节的开展,全面弱化解说词,代之以人物自己的原生态行为和语言。
例如,在《我和木兰有个约会》这一集里,主要内容涵盖了宽阔的时空领域,信息量非常丰富导演并没有通过解说词强行将观众聚焦于种植木兰这个特定的主题内容,而是借助主人公朱开甫及其妻儿的言行,多侧面全方位展示人物立体形象,原汁原味,趣致盎然这样做的好处很多,其一,只有在行动中而不是言语中,才能还原真实的人萨特说,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此外什么都不是;其二,纪录片要做到耐人寻味,关键是情感的交流,而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的交流是通过内隐的潜意识系统进行的,它不同于外显意识系统以语言为媒介交流的方式,而是借助于简明的形象特征,以隐喻的方式进行《追梦在路上》做到了真正的“情景合一”,以景喻情,以情渲景,虚实并举,在一种寓言式的故事展开中对观众的潜意识内容进行触碰,从而激活观众的情感系统;其三,弱化解说词,代之以人物本身的言行,能借助观众的自主加工过程而使人物形象立体化传统的纪录片制作模式往往更注重人物和事件的系统性信息的陈述,表现在试图通过大量解说词的展示来逻辑地呈现内容,以此来帮助观众形成印象[来自www.Lw5U.com]然而正是在这种模式下,很多纪录片并没有对观众产生深刻的影响,人物和事件显得模糊。
纪录片能触动观众心灵的关键在于由客观的物理事实向主观的心理事实的转换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看,真正能影响观众的,不是事物本身是怎样的,而是他们在观看片子的此时此刻知道些什么或者事物对他们意味着什么虽然所塑造的人物和事件的客观属性对于人们的认识将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