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课本文化常识

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49.50KB
约40页
文档ID:64847672
课本文化常识_第1页
1/40

人教版·初中教材里的文化常识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2、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传大的思想家、教育家3、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4、曾子:即曾参,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人5、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卞人《观沧海》(曹操)1、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2、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次北固山下》(王湾)选自《全唐诗》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王湾,唐代诗人《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西江月》(辛弃疾)选自《稼轩长短句》,西江月,词牌名辛弃族,字幼安,号稼轩,宋朝著名爱国词人旧时茅店社林边:社林,乡村祭土地神的庙叫“社”,周围的树林就是社林《天净沙•秋思》(马致远)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元朝著名戏曲作家《山市》(蒲松龄)1、选自《聊斋志异》卷六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山市,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

2、禅院:寺院禅,佛教用语,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3、飞甍:飞檐甍,屋檐4、高垣睥(pì)睨(nì):高高低低的城墙高垣,高墙睥睨,又写“埤堄”,指女墙,即城墙上的呈凹凸不形的矮墙5、坊若者:有的像街巷坊,街巷、店铺6、市肆:集市肆,店铺7、参考资料:一、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1、中国关于月亮的神话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中2、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随砍随合,后世因而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3、月亮的美称与雅号   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世说新语》(刘义庆)刘义庆,南朝宋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世说新语•咏雪》1、谢太傅:即谢安,字发石,晋朝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无线后追赠为太傅《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七年级下册《伤仲永》(王安石)1、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2、王子曰:王安石自称《木兰诗》1、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可汗大点兵:皇上大规模地征兵可汗,我国古代一些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3、军书十二卷:军书,征兵的名册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4、胡骑: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5、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6、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7、木兰不用尚书郎: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8、帖花黄:帖,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9、火伴: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孙权劝学》(《资治通鉴》)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2、司马光,字君产,北宋政治家、史学家3、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5、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6、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7、阿蒙: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味8、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9、孤岂欲卿治经:孤,古时王侯的自称《社戏》1、小生:戏曲中扮演年轻男子的角色。

2、小丑:戏曲中扮演滑稽人物的角色3、老旦:戏曲中扮演老年女子的角色《口技》(林嗣环)1、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2、林嗣环:字铁崖,清代顺治年间进士3、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参考资料:一、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戏曲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里边又分为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摇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戏曲讲究用“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和“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术方法来表现人物另外,戏曲中的唱腔、龙套(三五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脸谱、服饰以及演出场地所涉及的露台、庙台、舞台等也都有它们特殊的韵味二、主要戏曲剧种1、昆剧——中国戏曲之母:我国现存历史较长的地方剧种几乎都受过昆剧艺术的影响2、京剧——东方“歌剧”它和歌剧都是集歌唱、舞蹈、音乐、美术、文学等于一体的特殊戏剧形式。

3、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三、京剧旦角流派梅派:由梅兰芳创立程派:由程砚秋创立荀派:由荀慧生创立尚派:由尚小云创立四、京居脸谱红脸——含 有褒义,代表忠勇;              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          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夸父逐日》(《山海经》)1、夸父:古代神话人物2、河、渭:黄河,渭水《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1、《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2、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狼》(《聊斋志异》)1、一屠晚归:屠,这里指屠户,即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生意人2、止露尻尾:尻,屁股参考资料:一、我国古代的车马1、古书上常见车马并兴战国以前,车马是相连的一般地说,没有无车的马,也没有无马的车因此,古人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是乘车古代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2、到了战国时代,战武灵王胡服骑射,才从匈奴人那里学会了骑马之术3、一车四马为一乘天子是万乘之国,诸侯是千乘之国。

二、我国历史上或传说中的名马1、的卢马,是刘备的坐骑2、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当年南征北战驰骋沙场统一全国的六匹战马它们分别是: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 和白蹄乌3、白龙马,《西游记》中唐僧的坐骑4、汗血马,传说中的良马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陶渊明)1、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2、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补充:年号:所谓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年号蕴涵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君臣朝野为之瞩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肠,绞尽脑汁 王年号于选词择字十分考究,须经重臣集议、反复筛选,要求字意吉瑞、词意隽永,多用“天、大、太、应、元、中、永”等字开头尤其是以“天”字开始之年号,达66个之多其次是“建”字打头者,有30个;以“永”字作首字者有28个用“隆”字的年号19个;有“龙”字的年号有13个,有“凤”字和“皇”字的年号各有11个由于择字范围狭窄,历代年号重复使用现屡见不鲜如用 “建兴”11次,为使用次数之最;“太平”出现9次;“建武”年号曾出现7次;另外“中兴”、“永和”、“永平”、“永兴”、“建和”、“建平”等年号亦分别曾被6位皇帝所用。

究其原因,有的是皇帝大臣缺乏历史知识,有的是有意追慕摹仿前朝,因而导致年号重复 1、庙号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汉平帝时王莽上庙号))另外西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奭为高宗孝元皇帝(王莽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王莽上庙号)、刘衎为元宗孝平皇帝(王莽上庙号),在东汉光武帝时被取消;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

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祐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2、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另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