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护理技能竞赛考点1

j****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1.50KB
约4页
文档ID:47027688
中医护理技能竞赛考点1_第1页
1/4

中医护理技能竞赛考点一、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一)针刺意外的护理及预防1、晕针 (1)护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取出,让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 给饮热开水或糖水后,静卧片刻即能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遵医 嘱,指掐或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等穴,也可艾灸百会苏醒后休息片 刻,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可考虑配合其它治疗及抢救措施 (2)预防 a、初诊、精神过度紧张及休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选 择舒适卧位,选空宜少,手法宜轻对饥饿、疲劳者,先令进食,休息后 再行针刺 b、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c、随时注意患者神色,及早发现晕针先兆,及时处理 2、血肿 (1)护理: a 微量皮下出血而致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 b 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较大时,可先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以 促进瘀血吸收; c 刺伤腹腔内的小血管引起腹痛者,休息数天即可痊愈,但应严密观察病 情及血管变化若误伤大血管引起严重出血导致的休克,应积极配合医师 进行抢救 (2)预防 a 仔细检查针具,熟悉解剖部位,针刺时避开血管; b 起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3、弯针 (1)护理:轻度弯曲,可将针缓慢退出;若针身弯度较大,应顺着弯曲方 向将针退出;若由体位改变引起者,应协助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 放松,再行退针,切忌强行拔针。

(2)预防:手法指力须均匀,刺激不宜突然加强;体位要舒适,指导患者 勿随意更动体位;防止外物碰撞、压迫 4、滞针 (1)护理 a 对惧针者,应先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或在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轻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 1 至 2 针,以宣散气血,待肌肉松驰后再 起针 b 因行针不当,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 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解,即可消除滞针 (2)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顾虑操作时捻针幅度不 要过大,避免单向连续捻转整理针具时,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 去 5、折针 (1)护理 a 发现折针,术者应立即处理,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以防断针向深处陷 入 b 若针身尚有部分露在皮肤外,可用手指或镊子将残针拨出若断端微露 于皮肤表面时,可用拇、食两指垂直轻压针孔两旁,使残针显露后,用镊 子取出 c 可残端全部陷入肌肉,应立即通知工程师,需在 x 线下定位,手术取出2)预防 a 针具需定期严格检查,凡不合格者,均应弃去 b 针刺时,勿将针身全部刺入,应留部分在体表(一般留出 1/4 以上) c 行针手法要正确,发生滞针及弯针时,时处理,以防断针。

6、气胸 (1)护理 a 一旦发现气胸,应立即报告医师,绝对卧床休息,通常采取半坐位, 避免咳嗽,遵医嘱给抗菌素防止感染 b 轻者经卧床休息、抗感染处理,常能自行吸收而痊愈 c 重症者应及时配合医师行胸腔穿刺减压术、给氧、抗休克等抢救措施2)预防:凡对胸背部及锁骨附近部位各穴进行针刺治疗时,应严格掌 握角度深度,可采用斜刺、横刺,留针时间不宜过长二)水针法1 禁忌症: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慎用;局部皮肤有感染、瘢 痕或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禁用 2 护理及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及无菌操作规程,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有毒副作 用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宜采用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必须先做 皮肤过敏试验,结果为阴性者方可使用 (2)按医嘱处方选穴进行操作,要熟练掌握穴位的部位,注入的深度每穴注射的药量,一般为 1—2ml,胸背部可注射 0.5—1ml,腰臀部通 常注射 25ml,肌肉丰厚处甚至可达 10—20ml (3)药液不可注入血管内,注射时如回抽有血,必须避开血管后再注射 患者有触电感时针体往外退出少许后再进行注射 (4)操作前应检查注射器有无漏气,针头是否有钩等情况凡使用过的 针具等物应先浸泡后,再送供应室灭菌处理。

三)艾条灸1、禁忌症:凡属实热症、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颜面部、大血管处、孕 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2、护理及注意事项: (1) 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2) 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 肤或多或少烧坏衣物 (3)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 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 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熄灭后的艾灸,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5) 使用过的毫针处理,参见“毫针法”(四)拔罐法、1、目标 (1)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 (2)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2、禁忌症:高热抽畜及凝血机制障碍患者;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3、护理及注意事项 (1)拔缺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 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4)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五)熏洗法1、目标 (1)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皮肤瘙痒等症状。

(2)减轻眼科疾病引起的眼结膜红肿、痒痛、糜烂等症状;促进肛肠疾患 的伤口愈合;缓解妇科会阴部瘙痒等症状2、禁忌症: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 3、护理及注意事项 (1)冬季注意保暖,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 (2)熏洗药温不宜过热,一般为 50 摄氏度到 70 摄氏度,以防烫伤; (3)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 (4)根据熏洗部位,选用合适物品,如眼部,用治疗碗内盛药液,上盖 有孔纱布,患眼对准备小孔进行熏洗外阴部取坐浴盆、椅,上盖有孔木 盖,坐在木盖上进行熏腾,必要时可在浴室内进行 (5)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 (6)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每人 1 份,避免交叉感染 (7)熏腾一般每日 1 次,每次 20~30 分钟,视病情也可 1 日 2 次 (8)颜面部熏腾者,操作后半小时才能外出,以防感冒六)刮痧法1、禁忌症: (1)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过敏性紫癜症等不宜 用泻刮手法,宜用补刮或平刮法如出血倾向严重者应暂不用此法 (2)新发生的骨折患部不宜刮痧,须待骨折愈合后方可在患部补刮外科 手术疤痕处亦应在两个月以后方可局部刮痧。

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疤痕 局部处慎刮 (3)原因不明的肿块及恶性肿瘤部位禁刮,可在肿瘤部位周围进行补刮 (4)妇女月经期下腹部慎刮,妊娠期下腹部禁刮 2、护理及注意事项 (1)治疗刮痧时应避风和注意保暖 (2)每次只治疗一种病症每次治疗时刮拭时间不可过长,严格掌握每 次刮痧只治疗一种病症的原则 (3)治疗刮痧后饮热水一杯 (4) 、刮痧后洗浴的时间 治疗刮痧后,一般约 3 小时左右即可洗浴5)皮肤有化脓性炎症、渗液溃烂的,以及急性炎症红、肿、热、痛 者(如湿疹、疱疹、疔、疖、痈、疮等病症) ,不可在皮损处或炎症局 部直接刮拭,可在皮损处周围刮拭。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