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蛛丝马迹”和“马”没关系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7.27KB
约2页
文档ID:23261930
“蛛丝马迹”和“马”没关系_第1页
1/2

蛛丝马迹”和“马”没关系本文摘自:中国社会科学,作者:佚名,原题为《说文解字:“蛛丝马迹”和“马”没关系》“蛛丝马迹”是个使用率很高的成语,释义为:比喻与事情根源有联系的不明显的线索很多人望文生义,认为“蛛丝马迹”中的“马迹”是指马的蹄印,甚至连《中国成语大词典》 《汉语成语考释词典》都解释为“马”是骑马的马其实, “蛛丝马迹”中的“马”,与拉车驾辕、四蹄如飞的哺乳动物“马”没有任何关联,而是指一种活动于灶台上的小昆虫这种小昆虫,学名“突灶螽” ,俗名“灶马” ,属直翅目蟋螽科其名因地而异,重庆称之为“灶鸡” ,杭州称之为“灶壁鸡” ,广东地区则称之为“灶虾” 灶马在我国南北方均有栖息,天暖时栖于野外草石、土隙间,天冷后则栖于灶台之上,以剩菜、饭屑、植物、小型昆虫为食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七《广动植之二·虫篇》中记载:“灶马,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于灶侧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也 ”“促织”即蟋蟀,说明灶马体型不大 “灶有马,足食之兆也”,表明在古代,人们习惯上将“灶马”简称为“马”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虫三》中对灶马也有记载:“灶马,处处有之,穴灶而居 ”进一步说明了灶马的生活习性——经常活动于灶台之上。

灶马在灶台上爬行之时,常会留下一丝不易察觉的痕迹,这种痕迹便是“马迹” 因它与细微的蜘蛛丝一样让人难以识辨,于是人们便将二者等同起来,并称“蛛丝马迹” ,用来比喻与事情根源有联系的不明显的线索查阅相关书籍, “蛛丝马迹”一词最早出自清人王家贲的《别雅序》一文:“大开通同转假之门,泛滥浩博,几疑天下无字不可通用,而实则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在古书 ”由于灶马是一种小昆虫,所以“蛛丝马迹”又常写作“蛛丝虫迹” ,如清人夏敬渠所著《野雯曝言》七十九回中就有“蛛丝虫迹,屋漏蝙涎,不即不离,有意无意,其妙如何”之句灶马不仅是一种昆虫,还是一味不可多得的中药,据《本草纲目》记载:灶马“干燥全虫性味辛、咸、温,入肺、脾二经,捣碎外敷,可治竹刺入肉,有拔刺消肿之功”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