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武夷山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5.50KB
约4页
文档ID:205637487
武夷山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_第1页
1/4

武夷山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摘要: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旅游业的重视在市场经 济日趋激烈的竞争下,积极探讨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有着重大的意义本 文就武夷山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武夷山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关键词:武夷山;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1武夷山保护区的资源发展现状1.1武夷山保护区的概况武夷山是我国东南的一座名山,坐落在福建和江西两省的交界处,蜿蜒数百 公里区内丹霞地貌景观绚丽多姿,韵味独特,山光水色交相辉映,构成一幅“三 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的天然美景,素有“普水好山”、“奇秀甲东南” 之誉武夷山地势高耸,其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是我国大陆东南最高峰其 众多的名胜古迹,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秀丽多姿的自然景观相互融合交相辉映, 旅游佳处,数不胜数武夷山已经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 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一类航空曰岸等5块国家级 金牌⑴武夷山云集了各种类型的自然旅游资源,山体峻峭挺拔,山峰姿态优美、造 型石惟妙惟肖、山涧流泉飞瀑与清晰碧潭、晶莹卵石和森林植被巧妙组合,96.3% 的森林覆盖率这些自然景观构成了武夷山自然旅游资源的主体景观。

武夷山拥有复杂而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其具有完整的植被垂直分布带以 主峰黄岗山为例,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依次分布着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 林、针叶林、矮曲林、中山草甸5个群落外貌特征不同的植被带,其分界线清晰 可见武夷山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为各种动植物提供了 不同的生存环境,因而保护区内具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如在武夷山内的大 竹岚小区,仅仅150公顷的面积里科学家就发现了 1千多个生物新种,享有“昆虫 世界”、“鸟的天堂”、“蛇的王国”之美誉,其生物多样性指数之高在世界上 也十分罕见1. 3武夷山保护区的旅游产品武夷山保护区以九曲溪为枢纽,以主景区为中心,联结其他景点的景区(点)旅 游网络,形成主景区、保护区及周边城村、下梅等旅游集散中心,提高旅游网络 在武夷山市的覆盖率着力提升线路精品化、特色化水平,重点抓好以大安、上 梅、赤石革命遗迹为核心的红色旅游线路,以武夷山自然、文化等特色资源为主 的山水观光旅游线路,以茶文化、古闽越文化、朱嘉文化为主的文化旅游线路, 以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原始森林公园为主的生态旅游线路,以下梅、城村、 曹墩古民居为主的乡村旅游线路,以高尔夫球场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线路,以武 夷论坛国际会议中心、五星级大酒店为主的商务旅游线路等7条精品线路的开发 建设,武夷山风景区面积从原有的7 0平方公里,拓展到世界遗产地已开发保护面积约2 0 0平方公里。

经典项目包括森林探险、自然景观观赏、 休闲度假和体育旅游等森林探险区主要是在一些山势变化较大,道路崎岖,人 迹罕至的地方设立;自然景观观赏区有黄岗山、桃源谷、皮坑等;休闲度假区主 要有三巷小区、桃源谷小区的观鱼、烧烤、戏水、森林浴和摄影等;体育旅游主 要是登山和徒步旅行,自行车旅行等以及科普教育的博物馆展示、科考旅游和科 普夏令营20多年的坚守接力终于迎来光辉成绩,武夷山旅游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 到强,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己成为处所经济发展的首要支柱1989年, 武夷山旅游款待仅44. 7万人次,2009年武夷山款待旅游总人数达495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30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53%旅游业成为武夷山扩张 内需、拉动消费的鲜明亮点,成为推动结构调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积极因 素,成为拓宽就业的首要渠道,成为提升 对外形象、扩张闻名度的首要道路2制约武夷山可持续发展的因素2.1武夷山产品多以自然遗产观光产品为主导设计思路雷同单一,缺乏地方特=1色,文化底蕴肤浅质量低下旅游资源(产品)是旅游区开发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观光活动的场所2目 前,整个武夷山保护区根据其自身的旅游资源,其旅游功能区中大部分开发的旅 游产品是观光型产品,有少量的体验型产品,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旅行社仅仅推 出是些常见的精华景点,这就使得很多游客产生了一个误区,那就是到武夷山 来旅游只去儿个著名的点就足够了。

这对武夷山的长远发展是极其有害的,使得 很多到武夷山来旅游的游客产生名不副实的错误感觉,这不利于宣传武夷山的 文化,产品特色是旅游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 愈强,因而景区设计者进行规划时要与景区的实际相结合,明确资源特色,选准 突破曰,使整个景区的特色更加鲜明武夷山虽然以其自然景观玉女峰、天游峰等为世人和广大游客所熟知,但实 际上武夷山也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包括朱嘉文化、闽越文化、茶文化、柳永 文化等等如武夷山民俗馆参观,柳永故居参观等等这些产品中对文化的表现仅 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实物表像上,仅仅让游客在实地走一•遍而已,没有参与性,对 于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2.2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不足.现有产品的度假功能不全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国内度假旅游需求就在增强根据国家旅游局的 多年统计数据,国内旅游出游动机和目的尽管仍以观光为主,但休闲度假需求呈 快速上升的趋势,参与性强、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更受旅游者的青睐,人们更加 注重健康、休闲、个性的度假旅游方式然而目前,武夷山的旅游度假产品开发 力度明显不足.各种建筑、设施、周边环境等等都还停留在十儿年前的开发程度 上.多年来都没有取得多少发展。

2.3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武夷山目前共有务类旅游从业人员2万余人,但从学历水平上来看,层次相 对来说都比较低,而且绝大部分都非正规科班出身以武夷山目前导游人员学历 构成来看,武夷山目前共有导游人员1800名,其中硕士3人(兼职导游);本科 21人;大专234人;中专378人,其余为高中或者高中以下武夷山导游人员如此, 酒店从业人员也大致如此,根据抽样调查,武武夷山旅游酒店从业人员当中, 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12%,其中80%左右都是高中或者高中以下学历这些数据充 分说明武夷山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⑶2. 4从业人员缺乏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旅游开发必须建立在科学的管理模式下,才能确保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科学化的管理体制管”、“办”不分,多头管理、行业交又管理,是当前我 国旅游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武夷山区管理混乱没有科学性,从业人员不重视 人员的环保教育造成了一些资源的破坏3实现武夷山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3.1挖掘武夷山的茶文化,彭祖文化等大力开发文化资源现阶段武夷山的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仅仅局限于在茶社品茶和观看茶歌 舞表演,这种开发形式在现阶段追求养身度假休闲旅游的大背景下已经显的格格 不入,因此应该改变原有开发模式,打造茶文化与养身结合的参与性旅游产品。

茶文化与养身文化的结合可表现于两个方面:一在于精神层面.深层次的发掘品 茶与禅道,与修身养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意境,即要打造高质量的自然环境; 二在于物质层面,要求开发高品味的茶保健活动,建设高质量的茶康体运动的设 施顺应旅漩市场的体闲度假需求,结合彭祖养身文化资源打造一个高端的、高 品位、高档次的休闲养身度假区可以作为武夷山度假旅游产品开发的一个新的思 路让游客在武夷山充分感受融入自然、感悟历史、体验文化、放松休闲、挑战 自我的景点魅力3. 2开发特色高端旅游产品高端旅游者个性化要求突出,旅游需求多元化,包括:探险、美食、建筑、 摄影、体育、度假、高尔夫等等因此,在产品开发时要以主题独特主题集中的 旅游线路为主,将不同的文化要素与旅游资源巧妙结合⑴近儿年随着武夷山旅 游业的发展,武夷山开发了许多新的景点但目前市场上能让国内外旅游者耳熟 能详的旅游景点却不多,因为这些景点都是观光产品,同质性非常严重,推出以 来不但没能促进武夷山旅游业的迸一步发展.反而弱化了武夷山的旅游形象降 低了武夷山旅游业的竞争力,不利于武夷山旅游的发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武 夷山旅游业旅游产品在开发和规划中缺乏品牌意识,品牌建设重视不够。

应该坚 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市场合理配置现有资源的优势,重点是通过对 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市场主体优势的聚集、叠加,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 旅游产业竞争力重品牌,推动旅游和谐发展3. 3.培养挖掘相关人才人才是景区建设、经营管理和进一步发展的支柱,2旅游业的壮大,需要专 业人才的支持,将来旅游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技术人才的竞争当今社会 懂设计乂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灵魂式的领军人物更是寥如晨星,这样 一来使规划出的产品路线很难满足旅游者的特殊需要国家及政府部门应重视 这一方面人才的培养,对于一些管理及规划设计人才断档的情况要高度重视,可 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专业人才3.4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建立自然保护区科学管理体系: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程序,维持自然保护 区的建设和管理⑸按照统一、精简、效能的原则,对相关的旅游管理机构进行 科学重组,使管理机构的设置符合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律,并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 效的经营模式,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地方政府、旅游主管部门与旅游区 (点)管理部门的关系,改变旅游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实行全市旅 游资源共享、分级分层管理的体制。

管理者对景区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或制定相 关的可持续发展规章制度,来提高景区人员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参考文献:[1] 赵红莉,武夷山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儿点思考.[J]南平师专学报.2007. (101)[2] 陈文君,我国旅游景区的主要危机及危机管理初探.[J]旅游学报.2005. (66)[3] 薛盈洲,武夷山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 坛.2007. (52)[4] 金挺挺,高端旅游产品的开发及经营策略研究.[J]旅游经济.2007. (66)[5] 张文莲,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J]科技经济市场.2008. (60)。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