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主题素材解读与运用】主题16:乡村振兴-高考语文作文

smil****by8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1.97KB
约9页
文档ID:363451102
【主题素材解读与运用】主题16:乡村振兴-高考语文作文_第1页
1/9

主题16:乡村振兴 主题阐释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党的二十大给党和国家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具体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面,我们青年一代更要发挥青年人的创造力,将理论知识与乡村实践更好结合起来,为振兴乡村贡献自己的力量高考对接中学语文教材十分关注农村问题,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四单元为《增进家乡文化认同》,而第五单元则是《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可见农村问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虽然这几年全国高考作文没有直接以“乡村振兴”来命题,但跟乡村振兴有某种联系的命题还不少例如2021年全国甲卷的“可为与不可为”,就可以选择乡村振兴的材料,表达青年农村去大有可为的立意2022年全国乙卷的“跨越,再跨越”,也可以从乡村振兴的角度立意,中国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我们不能满足于此,而必须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实现再跨越。

即便新高考I卷的“本手、妙手、俗手”也可以写成乡村振兴题材的议论文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第一产业,以兴农为“本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才能有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妙手党的二十大刚刚召开,乡村振兴事业必将迎来新的高潮,相信2023年高考作文命题会对乡村振兴有更多的关注立意解读角度一: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是全国的命脉所在,如果没有农业、农村、农民,城镇必将失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无论是谋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还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都是“压舱石”,必须答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道“必答题”角度二:建美丽乡村,促共同繁荣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建设美丽强国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绝对要求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多个方面,不仅包括外在表现,还有美丽乡村丰富的内涵,它包括文化建设、人才建设、环境建设、产业建设、生态建设等农村与城市差别的由来已久,建设美丽乡村,可以有效缩小城乡的差距,促进我国社会的共同繁荣角度三:乡村天地广,青春有作为几十年前,“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曾激励一代青年上山下乡,为国奉献。

如今,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农村真正变成一片广阔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人生不该只有城市的霓虹,也应该有乡村的月光让我们把青春的诗行,写到乡村的大地上,也让我们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书写新的人间奇迹角度四:乡村要振兴,文化须跟进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乡村振兴必须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让中华优秀文化精髓如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等的文明之风在乡村兴盛起来振兴乡村文化,不仅可以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精神动力,而且传承的乡村优秀文化与乡村优美环境结合起来,还能成为珍贵的乡村旅游资源角度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的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也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保护生态环境,让绿水青山的“颜值”和“价值”持续增加,我们将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为全世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精典论据1.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是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是解决新时代矛盾的有效抓手,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3.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完整的现代化,没有乡村的振兴是不完全的振兴,没有几亿农民的富裕是不完全的富裕4.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根脉,要延续历史传承,根植文化积淀,留住原乡特色,回应未来期待5.农业的问题要在工业中找答案,农村的问题要在城市里找答案,农民的问题要在土地中找答案,绿色的文章要在价值中找答案6.要精准把脉农民内生文化需求,调研农民“想要什么”,思考我们“能给什么”,注重以传统文化唤起心底涟漪7.绘就“稻粱丰硕,猪肥鸡壮”的富足图,产业振兴是基础;绘就“少长咸集,群贤毕至”的人才图,人才振兴是关键;绘就“箫鼓春社,古风依存”的祥和图,文化振兴是动力;绘就“绿树村边,青山郭外”的山水图,生态振兴是支撑;绘就“村美民富,美丽和谐”的新蓝图,组织振兴是保障素材集锦朱彦夫: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朱彦夫,88岁,长津湖战役幸存者,曾荣获“时代楷模”“人民楷模”称号14岁参军,先后10次负伤,3次立功在朝鲜战场上,他所在连队当时与敌军在零下30多度的恶劣天气里血战了三天三夜,最终仅有他一人生还他身负重伤,昏迷93天,先后经历47次手术后,被截去四肢,没了左眼新中国成立后,朱彦夫主动放弃荣军疗养院的优厚待遇,回到家乡,用25年时间带领乡亲治山治水,改变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2022年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名单出炉,朱彦夫当选朱彦夫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到场,他的四女儿朱向欣代父亲到颁奖典礼现场领奖在朱向欣很小的时候,她记得父亲主动腾出自家的一间屋子,买了200多本书,成立了村里第一个图书室治标要治本,为了帮助村民读书认字,朱彦夫又张罗着办起了夜校,教村民们识字,每天拖着十几斤重的假肢往返家和夜校夜校的开办,改变了张家泉村很多人的命运,也培养出了村里的会计和文书人员等中坚力量1957年,24岁的朱彦夫担任了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扛起带领乡里乡亲过上好日子的重担他用25年的艰苦奋斗,把张家泉村当成了战场,带领着村民发起了棚沟造地、打井引水、高山架电的“三大战役”,张家泉村从一个落后的小山村,一跃成为全县第一个有拖拉机、最早实现水浇田过半、全镇最早通上电的村,村民人均收入始终保持全镇第一朱向欣到现在依然记得小时候,每天天还没亮就听到父亲用假肢走路“嘎达嘎达”的声音当然,我也从来没觉得父亲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在朱向欣看来,朱家人从没觉得父亲是一个残疾人,电缆、垒墙头、拾地瓜干他都能干,一些体力活他都干,甚至比母亲和家里其他成员干的都多一句话主题: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

速用片段“与其腐烂不如燃烧”的铮铮风骨源于“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诚品格,源于“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如磐信仰,源于“愿得此身长报国”的热血担当72年前,在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战士朱彦夫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双腿膝盖以下、双手手腕以上截肢,成为一级伤残军人本可以躺在荣军院里“养”一辈子,但却拒绝了躺在“功劳簿”上休养,毅然回到家乡张家泉村,带领村民治理荒山、兴修水利、发展教育,脱贫致富,一干就是25年,山水之间,记下了他立行、跪行、爬行、滚行的身影为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党员朱彦夫拖着17斤重的假肢,到田间地头查看生产;为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党员朱彦夫拄着双拐,爬山头,到田间,用残臂、用假肢支撑着大干苦干,开山劈岭,治山改水,打机井,躺在地里,跪在沟里,育苗、拔草、浇水……带领村民把荒地“赶牛沟”“舍地沟”“腊条沟”变为良田沃土,把昔日没水没电没良田的小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模范村党员朱彦夫说:“人活着,就得奋斗”,他以实际行动挑起了时代的重任,也书写了更有分量的人生篇章张桂梅:建一所免费供贫困家庭女孩读书的学校63岁的张桂梅穿黑布衣,胸前戴着一枚红色的党徽,守在学校门口、食堂、宿舍她用小喇叭催促学生:“姑娘们,快一点,跑快点……”张桂梅拿着她的小喇叭在操场。

时间退回24年前,年轻的张桂梅穿紫色的皮鞋、蓝色的裤子、火红的上衣,经常进舞厅跳舞这种生活在丈夫过世后“戛然而止”1996年,张桂梅39岁,历经丧偶之痛的她,独自一人从云南大理喜洲到金沙江畔的丽江华坪县工作在这里,她深刻体会到贫困与落后:山里的女孩,前一天还在读书,后一天就嫁人了;有的父母离异后,双方都不要女儿;有父母让女儿辍学打工,供弟弟读书……她希望办一所女子高中,阻断贫穷的代际传播2000年,在云南儿童之家工作的张桂梅看到了很多农村贫困家庭的不幸,她希望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彻底解决山区贫困问题2007年,张桂梅成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她向公众讲述了自己的梦想,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2008年,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成立,这是全国唯一一所免费女高,专门供贫困家庭的女孩读书学校建校12年以来,已有1645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做贡献华坪女高佳绩频出之时,张桂梅的身体却每况愈下,患上了10余种疾病张桂梅说:“当听到学生大学毕业后能为社会做贡献时,我觉得值了她们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张桂梅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词这样写道:“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

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一句话主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点亮乡村女孩的梦想速用片段人之为人,在于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执着奋斗,坚守一生63岁的“燃灯校长”张桂梅,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一直扎根在云南贫困山区一线,拖着病体,战胜千难万难,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她化作一束光,照亮了大山里女孩的梦想,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张桂梅就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她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坚韧执着、锲而不舍,奋力冲破一切困难活着、做着、奉献着,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正如她的自我总结:“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王占杰:用技术让家乡土地生“金”1994年,21岁的王占杰从部队复员回乡,在定州市粮食系统工作收入不高但清闲,可我想创业经过思想斗争,2006年王占杰下决心回乡种地养猪当时也有亲戚劝我,哪有放弃城里工作当农民的?我说都不当农民,城里人吃啥?当个能把地种好的农民挺光荣的。

王占杰说一开始,王占杰种的地每亩只能打400-500斤粮食,比其他农户少1/3人家都笑话我,这地种得丢人他不甘心,自己买书看,往农技站跑得特别勤他家的庄稼,一年比一年长势好乡里乡亲出门打工,顾不过来的地逐渐流转到他家2013年12月,王占杰牵头成立了定州市禾兴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环节性农业机械托管服务合作社采取“多入股、多业绩、多分红”的原则,将松散、单个的农机户组织起来农民的地流转出去,一亩地一年收入700元托管给我,一亩地年收入超过1100元合作社从知名厂家直接进化肥、农药,成本低,而且有条件试种推广最新的品种王占杰介绍粮安天下,“地”是基础,“技”是支柱合作社持续引入农机大户和农业技术专业人才,总投资已达1520万元,有机械439台机械投入使用后,累计带动农民每亩每年增收200元规模经营,降本增收,延伸产业,增加全程机械化服务,这才是农业现在的发展趋势王占杰说王占杰保存了一张去年夏收时的照片,他站在一望无际的金色麦田里,看着农机收割作业,表情满足祥和我有个梦想,继续扩大托管范围,为东留春乡5万余亩土地提供全托管服务,将家乡做成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样板王占杰说一句话主题:以农业科技创新促。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