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苏轼的古诗三年级上册苏轼的古诗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下面是三年级上册苏轼的古诗,欢迎参考阅读! 1、《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洒豚欲上时 3、《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 4、《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许久,千里共婵娟 6、《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7、《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8、《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斟酌,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9、《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凤凰山上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蓉,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 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10、《南乡子·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 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11、《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际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听见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2、《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孤独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13、《蝶恋花》 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14、《渔家傲·送张元唐省亲秦州》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 白马皂貂留不住 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雾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 渐见靴刀迎夹路 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15、《江城子·别徐州》 天际流落思无穷 既相逢,却匆忙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16、《行香子·过七里滩》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17、《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8、《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19、《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 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 夜阑风静欲归时, 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20、《满江红》 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 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附:苏轼简介|生平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闻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生平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如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行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行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与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与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使他只得其次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起先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旺盛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很多师友,包括当时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一般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今,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会 苏轼在杭州待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也许十年,苏轼遇到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有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面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防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巡游,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予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名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恳求短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打算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舍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一道堤坝,也就是闻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满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其次年6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昌化军,今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惩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袤,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化,具有浪漫主义色调,为宋诗发绽开辟新的道路叶燮(字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拓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行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爽豪健,善用夸张比方,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袤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别的地位他将北宋的诗文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词的题材,丰富词的意境,冲破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