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的“感性活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5.50KB
约8页
文档ID:227108245
人的“感性活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_第1页
1/8

人的“感性活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张志刚(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100044)[摘要】长期以来,我们对"人的感性活动”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地位与作用缺乏足够的重 视.马克思认为,人的感性存在即人的本质,而人的感性活动就是人的感性存在方式.马克 思人的感性活动这个概念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探究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和 德国古典哲,从而“完成了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革命理论的决定性转变”.“人的感性活动” 概念的是马克思视野中的元存在,是马克思哲学探索的逻辑出发,马克思由此创建了自己的 哲学体系,开启了比海德格尔更成功的生存论转向.【关键词】马克思感性活动变革转向“人的感性活动”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处于奠基性的地位,它是马克思视野中的元 存在,是马克思哲学探索的逻辑出发点.马尔库塞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材料》一文中 指出:“在马克思那里,感性成了创立理论的中心:感性(见费尔巴哈)必须是一切科 学的基础正是感性这个概念在人的本质规定上,"马克思完成了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革命 理论的决定性转变,因为马克思把实践的存在和社会的存在这些基本规定归人人的本质规定 中去了.人的感性作为对象性本质上是实践的对象化,而作为实践的对象化本质上是社 会的对象化.”一、马克思“感性活动”确立的理论背景感性在近代西方哲学思想中,是在知识论路向上与概念、知识、人的认识能力等相关联 的,而且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理性思辨成为主导的原则.德语中“感性”(Aesthetik)即“审 美”,有感官和艺术双重含义,并与“感觉”(Empfindung)相关.对“人的感性活动”可追 溯到18世纪法国经验论者,他们把寻求知识确定性时把感性归结于感觉经验.而康德哲学 则把理性看作形而上学的唯一源泉.他以休谟的怀疑论为“出发点”,试图通过理性的特点 和感性接受性的特征将唯理论和经验论进行协调,把感性和知性作为人类心灵具有的两种相 关的基本能力.继康德后,黑格尔对其二元论进行了批判与总结,在黑格尔看来,在黑格尔 看来,感性确定性是开端,是最初、最简单的精神现象,地位较低.现实的感性确定性被分 裂为两个“这一个”,即“作为自我的这一个和作为对象的这一个它们皆非直接的存在, 是同时共存和相互依赖的,都必须通过对方才获得真理性.黑格尔要将人类“从其沉溺于感 性的、庸俗的、个别的事物中解救出来” ,其目的在于论证认识是一个由最低级知识即普 通感性知识达到绝对知识或真正的哲学知识的过程. •费尔巴哈则开辟了另一种路向,第一次提出感性原则,试图以现实感性的人和人的感性 来替代从康德到黑格尔理性的普遍性,并称他的“新哲竿是光明正大的感性哲学” .费尔 巴哈声称不把斯宾诺莎的实体、康德和费希特的“自我”:谢林的绝对同一性、黑格尔的绝作者简介:张志刚邮箱:07122189@::1381141500&宿舍:5146722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善作编译局马恩室:《 1844年经诉学哲学手稿》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 316 页.同上,318-319页[德]黑格尔: <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1页.F徨]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贡.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69页.对精神等抽象的、仅仅是被思想的或被想象的本质当作自己的原则,“而是将现实的或者毋 宁说最最现实的本质,真正最实在的存在(Ensrealissimum):人,即最积极的现实原则当 作自己的原则”.感性不是实体性存在,是主客一体、身心统一的关系性存在,是"自我” 与“非我的统是现实的人的类存在,也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对象、知情意的存在.因此 费尔巴哈的感性存在是直观的、感觉的和爱的存在,是存在本身和本体.费尔巴哈认为,“人 的本质是感性人是思维与存在统一的基础,“思维皐感性基础上的人的思维,没有在人以 外的独立的思维,如果没有感觉,就永远找不到一作徳]费尔巴哈 <基幣敦的本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5页. <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三联书店.1959, 182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13页・[鶴}席勒,<美育书简》[MJ.北京;中国文联岀版公司,1984 , 57页.马克思:<1844年经讲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87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I960, 50页・ •同上,43页.同上,3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岀版社,1979, 178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0页・81同上,48页念向客体,走向存在的道路.”费尔巴 哈以人的感性费尔巴哈力图从现实生存的视域中,否定神,否定旧哲学,确立人的感性的独 特地位,也即确立人的地位.马克思在《巴黎手稿》序言中给予了高度赞赏和评价,称对国 民经济学的批判和整个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它打下了真正的基础.同样,在席 勒的美学里,人是惟一关注的核心在席勒看来,“美”(或感性)不仅是一个客观的对象化的 存在,它本身就是人的主体存在的状态.审美的游戏冲动是主体的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结 合是主体在自由自觉的状态中主体与对象的相互和谐.席勒不像费尔巴哈把感性与理性对立 起来,而是让它们在主体中融合同一.席勒认为:“只有当在伦理的人的身上原始冲突、盲 目本能的对抗平息下来,在人身上粗野的对立已经停止时,人才能发展他的多样性.另一方 面只有当人的性格的独立性得到了保证,只有使对他人专制形式的屈从让位给庄严的自由 时,人才能够使他内在的多样性服从理想的统一性二、马克思人的“感性活动”的科学内涵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首次使用了 “人的感性活动”,并且把它与实践 并列起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宏观及个人微观的角度对“人的 感性活动”的内涵作了全面的阐述.“人的感性活动”价值内涵的展开历史地确立起人们之 间的分工合作过程、交换过程、分配消费过程和社会交往过程,历史地建构起人们之间的社 会关系,包括分工合作关系、交换分配关系和社会交往关系.首先,马克思人的“感性的活动”的提出,是对抽象存在理解的扬弃.马克思不满足于在 他之前哲学家对感性以及哲学的抽象理解,而他接受费尔巴哈和席勒的思想,同时又提出了自 己的原则.马克思指出:真正的唯物主义不是停留在“抽象的物质”方面,而是关涉到与人的 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具体的、感性的事物.黑格尔并未真正地达到“事情本身”,只是提供了 对事情本身的抽象意识、概念,而这些概念的最頁接自明也最深刻的源泉即感性却被黑格尔当 作毫无意义的“意谓”抛弃了;人的感性存在即人的本质,它是对象性的类存在、现实存在和 自然存在,并将感性存在诉诸人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对感性的理解只是“从客体 的方面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来理解;把人只 看作“感性的对象",不是看作个人共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动.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批评费尔巴哈所理解的人只是“抽象的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因而费尔巴哈无法 超出法国唯物主义的静观感知,即个体动物性的范围,从而不能真正颠倒黑格尔.其次,马克思指出了作为解释世界的旧哲学的消极解体,主张一切应回到人的现实的感 性活动本身.康德的“纯粹活动”(自我意识)、费希特的"活动本身”、谢林的“无限活动” 以及黑格尔的“自我活动”(客观精神)等这些思想无疑也对马克思产生了影响.马克思把“感性活动”或“对象性的活动”归结为“实践”,并指出“感性的即现实的”.相应地,"一 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人的感性的全面丰富性.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 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来说才有意义)恰好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0马克思指出 正是感性中的需求和需要决定着人的整个存在,正是在扬弃私有财产的历史实践运动中,实 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而完成人类解放的革命任务.三、感性活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哲学地位• 1、人的“感性活动”是马克思探究存在问题的逻辑起点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马克思抛弃了西方传统哲学的客观世界,引入了日常生活世 界,消除了西方传统哲学一切概念和范畴的抽象性,赋予它们以现实的和历史的内容.在马 克思之前基本上是把存在看作以实体为存在方式的对象世界,揭示对象世界的客观性质,追 求对对象世界的真理性认识.而马克思则抛弃了这种探求方式,以“人的感性活动”作为出 发点探讨存在问题,重新解释关于存在问题的一切概念和范畴.(随着哲学探索的发展他还 相继使用过“对象化活动”和“实践”概念).在马克思看来,“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 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对于传统哲学所说 的实体,马克思从“人的感性活动”岀发瓦解了它的抽象性:“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 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 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作斗争的东西的现实基础他对旧唯 物主义的批判更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一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 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马克思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解释自然界,消除了自然界的自在性质.在1844年他 就指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

他在 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这种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在其中生活的那 个自然界,也不是那个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 因而对于费尔巴哈说来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 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己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 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也就是说,“人的感性活动”结束了自在的自然,使之成为人的 感性活动的组成内容,“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32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18——119 5. e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960, 29页.同上,3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12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926-927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11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I960 , 61-62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470页. 恫上,471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捲)[M],北京:人民出版社,I960 , 32页. e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121页. 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I960, 43页. 珂總]海德格尔: <而上学导论》[M],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