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皮亚杰学派的发展观,一、皮亚杰的生平及论著 二、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思想 在研究方法上,皮亚杰学派有自己的特色,这就是所谓“临床法”:以摆弄实物为主,辅之以口头提问,把摆弄实物、谈话和直接观察结合起来一)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所研究的是“知识是如何成长起来的”的问题,是通过什么过程一个人从较低层次的知识过渡到较高层次的知识”,皮亚杰最感兴趣的问题是儿童的认识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它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它的内在结构是什么,各种不同水平的智力、思维结构是如何人先后出现的,等等认知的成长与智慧的成长是同步的1.皮亚杰的发展观 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 2.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认为儿童的思维既非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源自后天的经验,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认为人的经验有两种,一种是物理经验,另一种是数理逻辑经验 物理经验是客体自身属性的反映,如轻重、软硬、粗细等 数理逻辑经验并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属性,它是主体通过自己的动作以及以后的运算作用于客体后产生的因此皮亚杰认为,“知识在本质上既不是从客体发生的,也不是从主体发生的,而是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之中——最初便是纠缠得不可分的——发生的”。
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根据生物学的观点,皮亚杰认为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个是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另一个是顺应,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3.关于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制约发展的因素有四个: (1)成熟 :必要条件 (2)经验: 经验可以分为两种:物理经验(个体作用于物体,抽象出的物体本身的特性)和数理逻辑经验(它不是通过感知对客体本身性质的抽象,而是产生于主体对客体所施加的动作及其协调3)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涉及教育、学习、语言等方面皮亚杰认为社会环境不是发展的充分因素4)平衡 这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既然成熟、经验、社会环境不能完全解释发展的原因,那么必然存在着其它因素而且原有的三种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就需要某种协调这种协调的本质就是平衡化皮亚杰观察到,主体在形成认知结构时都要经历大量的试误过程,试误实际就是不断地同化与顺应活动所组成的反应系列它是一种自动调节活动自动调节正是平衡化地实质所在4.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认为心理发展的结构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图式最初来自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得到改变,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建构出新的图式 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皮亚杰认为思维或认知是一种具有整体性、转换性、自我调节性的结构 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结构是人通过对客观现实的适应逐步建构起来的,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体通过行动不断自行构建而成的二)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1)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差异等,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的交叉 (4)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相比,有着质的差异5)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交叉的 (6)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整体。
儿童心理的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 儿童在这一时期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行为)图式借助这种图式,儿童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而不是表象和运算)去适应环境,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六个小阶段:,(1)反射练习期(出生-1月) 儿童出生后用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外界环境,并且通过反射练习使先天的反射结构更加巩固,还扩展了原先的反射 (2)习惯动作时期1-4.5月) 在先天反射的基础上,儿童通过机体的整合作用,把个别的动作联结起来,形成一些新的习惯,如寻找声源、用眼睛追随运动的物体等3)有目的动作的逐步形成时期(4.5-9月) 4个月后,儿童在视觉和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以后经常能用手摸、摆弄周围的客体这样一来,儿童的活动便不再限于主体自身,而开始涉及对无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的动作于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形成间通过动作和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发生循环联系4)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9-11、12月) 在这个阶段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此外儿童各动作图式之间的关系更加灵活,更加概括化5)感知运动智力时期(11、12-1.5岁) 在这个阶段当儿童偶然发现某个感兴趣的动作结果时,不只是重复以往的动作,而是在重复中作出一些改变,通过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
(6)智力的综合时期(1.5-2岁) 这个时期的显著特征是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求新方法之外,开始在头脑中用“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感知运动阶段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 一是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建立了“客体永久性” 二是因果关系联系的形成 “客体永久性”:即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客体永久性的建立标志着儿童已把主客体分化开来(在1岁左右),即从以自我为中心变为把自己看成是无数客体中的一个因果关系联系的形成: 儿童最初的动作都是无目的的,在儿童的通过动作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逐渐产生动作与由动作造成的对客体影响的结果的分化,以后又扩展到动作与客体间的关系,使动作的目的性越来越明确,这意味着因果认识产生了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时期,由于符号功能的出现,使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但是这时候儿童的心理表象还只是物的图象,并不是动作图式的内化前运算阶段又分为两个阶段:,(1)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 其特点在于儿童掌握了象征功能,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思维儿童象征性游戏的产生是象征性思维开始的标志 这个阶段儿童运用的概念与一般成人用的概念不同,这种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不是抽象的、图式的。
2)直觉思维阶段(4-7岁) 这是从前概念阶段向运算思维过渡的阶段 其思维的主要特征是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 皮亚杰的守恒实验说明,儿童只注意事物的一个维度或一个方面,不能同时注意事物的两个维度或两个方面儿童的判断受直觉表象自动调节有人(Tomlinsonkeasey,1978)对儿童的“运算”作了4年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掌握各种“守恒”——物体的量不随物体形状的改变而改变,有一定的顺序最先掌握的是数目守恒(6-7岁),接着是物质守恒和长度守恒(7-8岁)、面积和重量守恒(9-10岁),最后是体积守恒(12岁) 这一时期思维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指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所谓运算是指在心理上进行操作,是外部动作内化为头脑内部的动作(操作)运算”一词是皮亚杰理论中的一个特定概念,它有几层意思: 第一,运算是一种内化的动作,既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活动 第二,运算是一种可逆的动作,它既能朝一个方向进行,又能向相反方向运转可逆性具有两种形式,一是逆向性,又称反演性或否定性例如,A与-A是逆向关系。
二是互反性,或称互换性例如,A>B和B